一首歌時間 | 周杰倫的《止戰之殤》,你聽懂了多少?

2021-02-19 小娛樂圈

CHAPTER3《止戰之殤》

在很多歌迷心中,周杰倫的「黑暗三部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黑暗三部曲」的前兩首分別是《以父之名》與《夜的第七章》,第三首則是《止戰之殤》。

三部曲應當是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的作品。《以父之名》與《夜的第七章》兩首詞作在手法寫作上均側重於敘事,篇幅長而華麗,風格陰沉,的確適合稱為「黑暗姊妹篇」——這大約也是因為二者的詞作均為黃俊郎之故。反觀《止戰之殤》《夜曲》《威廉古堡》三首曲目,無論在風格、內容還是寫作手法上都異於前二者,所以將其中的任何一首並稱為「黑暗三部曲」似乎均不妥帖。

這並不是說《止戰之殤》不如《以父之名》和《夜的第七章》優秀。如果將擁有長篇敘事的後二者看成一部小說的話,那《止戰之殤》無疑就是一首詩。歌詞在最開始就是三句乾脆利落的斷句:「光,輕如紙張;光,散落地方;光,在掌聲間隙中它慌忙……」

通篇詩性的表達是《止戰之殤》與「黑暗姊妹篇」最明顯的區別。而更深刻的區別在於,《以父之名》和《夜的第七章》意圖挖掘人性中的孤獨與欲望,而《止戰之殤》則將目光放到了現世,儘管是一個「非常態」的現世——它是一首披著流行音樂外衣的、徹徹底底的反戰歌曲。它以戰爭前夕大人們「在座位上靜靜地看時間如何遺棄這劇場」為始,以孩子「醒來有麵包當早餐」「口袋裡有糖」的簡單願望為經過,最後又分裂出農夫「燒毀土地跟村莊終於拿起槍」的反抗結局與說書人「慢慢習慣放棄了抵抗」的順從結局,清晰地勾勒出了戰爭的殘酷與被戰爭裹挾的弱小人們的不幸命運。

只是,《止戰之殤》猶有未盡之意。詩性的語句常常可以通過不同的斷句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意象甚至是含義,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在不改一字的情況下被後人演繹成了詞、曲甚至是劇本,而《止戰之殤》從標題開始就此留下了餘地。止戰之殤,是止「戰之殤」,還是「止戰」之殤?從反戰歌曲的訴求來看,顯然應當是反對戰爭之殤;然而從人類戰爭與反戰的歷史來看,似乎「反戰」這一事件本身之殤顯得更加真實,因為——

對於人類來說,反戰是一個看起來天經地義,細細分析起來又讓人困惑不已的概念。

止「戰之殤」

從詞源來看,戰爭(war)理當早於反戰(anti-war)出現,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人類從神話時代開始就布滿了戰爭影像:希臘羅馬神話中幾代天神的奪權與殺戮、基督教神話中牽涉到三分之一天使的反叛、阿茲特克神話中充斥著血腥氣味的太陽紀更迭,甚至是中華神話中黃帝、炎帝與蚩尤的中原角逐……可以說,人類文明就是從戰爭堆裡走出來的。

放下神話,人類信史依然寫滿戰爭。蘇美爾、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關於這些古文明最驚豔的史詩,都與戰爭相關。後人耳熟能詳的帝國名諱背後是整齊劃一的金戈鐵馬,相比之下嚴格意義上的反戰史,要等到大航海時代之後才逐漸清晰。18世紀時,歐洲各國的議會漸漸開始反思熱衷了幾個世紀的擴張運動,越來越多的議員對戰爭投了反對票,雖然他們從未否認,正是漫長的擴張運動締造了歐洲列強的輝煌。

這些宏觀歷史似乎在提醒著人類,戰爭比反戰更加古老、悠遠與理所當然——相比於戰爭,反戰更像是戰爭疲憊後的偶然產物。面對戰爭,人類真的更熱愛和平麼?拋開時間縱深,從戰爭與反戰學科的發展程度來看,或許也能尋找出答案。

戰爭學,或者說是軍事學是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理論科學,幾千年來,各個民族的軍事家早已將其打磨得蔚為大觀。以春秋時期的軍事學聖典《孫子兵法》為起點,中國各朝的兵家著述如接力一般:戰國時《吳子》、唐朝的《太白陰經》、明朝的《紀效新書》……近代以降,歐洲軍事家又締造了一場新的軍事學發展高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馬漢的《海權論》、索科洛夫斯基的《軍事戰略》、杜黑的《制空權》……

孫子

在這些或古或新的軍事學著作中,軍事家們對戰爭的解讀嚴謹而不失熱情。孫子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勞塞維茨表示「戰爭不是消遣,不是冒險和獲勝的衝動,也不是放任熱情的結果,它是為達成嚴肅結果而採取的嚴肅手段」——儘管兩位作者生活的年代差距兩千餘年,但對戰爭的重視程度卻絲毫不差。

如果說軍事家們因為專業的偏愛而過分地抬高了戰爭的意義,那在非專業人士眼中,戰爭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就在《孫子兵法》誕生後不久,當時的秦國經流傳著一首振奮人心的戰歌。這首詩歌后來被收錄在了詩經中,因而得以流傳於後世,它就是著名的《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無衣》言辭幹練、慷慨激昂,字裡行間充斥著對為國徵戰的熱情。據《左傳》所載,《無衣》作於魯定公四年(前506年),兩百餘年後,這個國家的子民們將在新王的帶領下投身於統一戰爭中,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又過了近千年,詩仙李白還依然對秦王的統一大業念念不忘,揮毫寫下了一首氣勢雄渾的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並不是每一場戰爭都能有「虎視何雄哉」的霸氣,當國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時,人們同樣希望通過戰爭恢復往昔的榮光,於是有了陸遊的「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或是黃道周的「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裡歸」。

而在乾隆眼中,連年的戰爭更是他通向神壇之路。受降廓爾喀後,乾隆自封為「十全老人」,興致勃勃地寫下《十全記》:「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從先秦時士卒傳唱的《無衣》,到唐宋詩家眼中的王師,再到帝王筆下的「十全武功」,對戰爭的熱情跨越時空與階層。抗擊外寇的豪情、還我河山的憤懣、開疆拓土的雄心……這些情感積沙成塔,最終締造出了人類對戰爭的群體性狂熱。

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種狂熱或許又是追求和平的最佳方式,因為將戰爭進行到戰無可戰的時候,也正是和平到來的時候,止「戰之殤」,就成了戰爭最好的理由。

「止戰」之殤

相比於精細而富有熱情的戰爭學,反戰只能勉強算做一門經驗科學。它沒有嚴謹的理論體系與足夠的概括性,每一次反戰風潮的出現大多是源於對已發生戰爭的事後反思——雖然這種反思很難阻止新戰爭的爆發,最終步入「後人而復哀後人」的循環。

反戰也能分為兩端。在一端,反戰與戰爭是同義詞:《孫子兵法》中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三國時代曹魏群臣以「若綏之(蜀漢)以文德而俟其變」為由阻止曹丕南徵,鴉片戰爭前英國議會投了262張反對票,這些事件中的反戰只是為了控制成本,從而轉向「上兵伐謀」的高級戰爭之路。

另一端,反戰是反對戰爭本身的殘酷,這才是真正的反戰。從這個角度來出發,有學者將反戰運動的起點追溯至一戰後歐美的反戰風潮,但這條時間線或許能夠延長至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面對獨立呼聲日益高漲的北美殖民地,英國下議院開始反對對美國的進一步戰爭,為「巴黎和平」鋪平的道路。美國內戰前,美國的反戰浪潮開始發酵,和平主義與不幹涉主義大行其道,期間誕生了美國和平協會這一反戰組織和以《和平之書》為代表的眾多反戰文學。

一戰給世界尤其是歐洲各國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於是的反戰運動終於在戰後初具規模。1927年,劍橋聯盟組織了「只有採取堅定不移的和平主義才能確保持久和平」的辯論;1933年,牛津聯盟提出了「眾議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為其國王和國家而戰」 的辯論,這兩次辯論均以反戰派的勝利而告訴。只是,這種絕對意義上的反戰主義似乎成了綏靖政策的助推劑,而後者又間接釀成了二戰。反戰與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呼應,這或許是反戰者始料未及的。

二戰之後,反戰浪潮與戰爭之間的呼應更加明顯。從越南戰爭開始,南非邊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頓巴斯戰爭……幾乎第一次戰爭前後都伴隨著針對性明顯的反戰運動。只是,反戰者與前輩們一樣未能阻止戰爭的發生,他們最大的成就,或許只是孕育出了大量的反戰文學與藝術作品。

小說界,有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或是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音樂界,有莎拉·布萊曼的《戰爭不再》或是約翰·列儂的《給和平一個機會》;繪畫界,有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或是達利的《內戰的預兆》……而周杰倫的《止戰之殤》,或許也會成為反戰天空璀璨群星裡的一小道亮光。

其實如果僅僅將焦點放在反戰這一種人類感情上,反戰的作品還可以更具縱深——如在李白歌頌秦王功業的同時,就曾有著杜甫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悲愴。這些反戰作品,無疑是優秀甚至是偉大的。然而它們在控訴戰爭的同時,也預示著為什麼反戰事業很難有真正的起色:《西線無戰事》是關於一群少年士兵的故事,《鐵皮鼓》的主角生於一個普通的鄉村,而杜甫的反戰詩作中,也大多是徵夫怨婦、老嫗病母。回到《止戰之殤》,歌曲裡的主角,也是被戰爭所裹挾的孩子、農夫和說書人。

這裡沒有王侯將相、將略兵機,所有的主角平凡的小人物,這些弱者對戰爭的控訴也勢必只是種種對殘酷社會的直觀感受,而缺乏縝密的邏輯推理。在物質化的世界,小人物鬥不過大人物。在精神化的世界,感受鬥不過邏輯。反戰與戰爭之間,反戰從一開始就敗了。

於是《止戰之殤》中,無論是說書人也好,孩子和農夫也罷,他們與「惡夜燃燭光,天破息戰亂,殤歌傳千裡,家鄉平饑荒」一樣,都只是戰爭的背景。

「止戰」之殤,終究只是人類歷史上不可避免的悲劇。

結語

戰爭的成果太具有可視性。版圖擴張,經濟崛起,英雄輩出,所有偉大民族的榮光都來自於戰爭的淬鍊,而戰爭的傷痛往往只是一個個數字,只存在於時代小人物的世界裡。當後人翻起勝利者書寫的史書時,實在難以品味小人物的細枝末節,卻容易被帝王敘事裡的赫赫武功所吸引,偶然出現一個杜甫,也會淹沒在眾多的李白、陸遊、黃道周之中。而李白們,縱然偶爾也會有「良人罷遠徵」的期盼,卻依然要以「何日平胡虜」為前提。

止戰之殤,或許還是「止戰」之殤更為貼切。

熊培雲在《玫瑰花的早晨》曾以這段話結語:「文明就像是一條築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鮮血是人們相互殘殺、偷竊、爭鬥的結果,這些通常就是歷史學家們所記錄的內容。而他們沒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們建立家園,相親相愛,養育子女,歌唱,譜寫詩歌,甚至創作雕塑。」

反戰者的痛苦,好戰者都看在眼裡,但從未放在心上。

作者:江隱龍   編輯:李思文   責任編輯:李婷

*來自文匯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周杰倫《止戰之殤 》,夢在遠方~
    《止戰之殤》,你聽懂了多少?《止戰之殤》這首歌收錄在《七裡香》專輯中,在磁帶的背後有著周杰倫親手寫的一句俄語,翻譯過來就是「我希望這個世界充滿和平,我希望和我愛的人永遠在一起」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夙願,這首歌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達了周杰倫對和平的嚮往。止戰之殤,夢在遠方,點燃生的燭火,照亮回家的路,燈光猶在,歌聲悠揚。
  • 止戰之殤---
    《止戰之殤》是一首周杰倫以反戰為主題立意的,具有高度藝術性和人文關懷的經典作品。
  • 周杰倫《止戰之殤》歌詞賞析
    最開始不認識殤這個字,也不知道這個字的意思,更不要說止戰之殤的意思了。
  • 周杰倫《止戰之殤》《夜的第七章》領先樂壇十年的暗黑三部曲
    《止戰之殤》收錄在周杰倫的第五張專輯《七裡香》中,而整張專輯中有兩首歌不是用作詞而是用作詩來表示,這兩首分別是與方文山合作的《七裡香》和《止戰之殤》很多人可能會問殤是什麼意思?這邊的殤指的是殤歌,也就是悼念戰死沙場的戰士歌曲。歌名就點出了這首歌的主軸思想就是反戰。
  • 宿涵年齡多少歲結婚了嗎?清華學霸宿涵成名曲止戰之殤
    《中國好聲音》中,清華學霸宿涵作為周杰倫的狂熱粉絲,在這次比賽中選擇了周杰倫的《止戰之殤》作為參賽歌曲,那麼《中國好聲音》宿涵演唱《止戰之殤》晉級了嗎?宿涵才二十歲出頭,作為生物學博士,能把周杰倫的歌改編的耳目一新,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技能了,網上關於宿涵的消息不多,甚至有網友傳言宿涵已經結婚了,那麼宿涵老婆是誰?
  • 十面埋伏陳奕迅,止戰之殤周杰倫,必須二選一嗎
    陳奕迅,出道時間可以追溯到周杰倫雖然出道就大紅大紫,但是出道前也不比陳奕迅好到哪裡去。去餐館打工,參加選秀失敗,寫歌全部被拒。有才華的人在成功之後看來可能是驗證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幾百年後才會發光,對於他們來說屬實是一場試煉,沒有成功回報的堅持會不會一直持續到成功的一天。
  • 周杰倫專輯《七裡香》裡的神作,你真的聽懂了他想要表達的故事嗎
    周杰倫剛出道的時候戴著個鴨舌帽,總是給人感覺酷酷的,平時上綜藝節目的時候話也不多,一直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演唱會也是說:「謝謝你們的到來,那我會好好努力,專心唱歌。」不善於表達自己,他的一切都在音樂裡面,也讓我們很難知道他在想什麼,他想要做什麼,也許這就是周杰倫。
  • 周杰倫最厲害的五首歌,《夜曲》僅排第三
    排名第五的歌曲:《青花瓷》《青花瓷》是一首無論詞,曲,編,唱,製作都十分完美的一首歌。「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就像周杰倫寫的那樣,在《青花瓷》橫空出世以前,古典中國風似乎早就想開始一場以自己為主導的革命,然而直到《青花瓷》問世,古典中國風才在華語樂壇真正登堂入室成為主人。從此開始,中國風才開始在大陸上火起來,後來吸引了一批極具天賦的歌手, 一起為這個曲風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像一股龍捲風席捲了整個華語樂壇。
  • 5首難度超級大的歌,周杰倫的唱不下去,最後一首聽到開頭就放棄
    現在很多歌曲,聽一遍就會唱了,再多聽幾遍,自己都不會喜歡了,所以這些歌曲被大家稱之為「口水歌」。但華語樂壇已經發展好久了,我們也接觸到很多精彩的歌,比如古風、中國風、現代情歌,只是話說回來,今天給大家說的是,5首難度超級大的歌,周杰倫的唱不下去,最後一首聽到開頭就放棄。
  • 五首超級難唱的歌,周杰倫不會唱,後一首會在聽到開頭時放棄
    華語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們也接觸到了許多美妙的歌曲,如古風,中國風和現代情歌,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有5首超難唱的歌不能唱,最後一首不能唱,最後一首當我們聽到開頭的時候就會放棄。事實上這些年來,每個人的歌唱技巧都有所提高,他們也在挑戰一些難唱的歌曲,比如張敬軒和《不吐不快》,即使你掌握了粵語,你也必須要有歌唱技巧才能一次性完成合唱。
  • 周杰倫無法被超越的巔峰之作 暗黑三部曲
    首先第一部就是大家最愛的《以父之名》。《以父之名》這首歌作為周杰倫的第4張專輯《葉惠美》主打歌,更是許多人心中的神曲。要說這首歌有多誇張呢?當時2003年7月16日,全亞洲超過50個電臺同步首播這首主打歌。預估超過8億人同時收聽。而7月16日這一天也被定為周杰倫之日。
  • 音樂 | 周杰倫 暗黑三部曲
    》是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編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2004年專輯七裡香中。周杰倫的止戰之殤,周杰倫在歌裡的發音更不清晰了,故意把所有的捲舌音變平,但是效果恰恰好。旋律用了周杰倫從未嘗試過的俄羅斯曲風,有點悽涼的感覺,但是旋律堪稱他所有歌曲裡最絢麗。而且此次mv在海參崴拍攝取景,當地15位軍人和40名小朋友參與演出,其中孩子們的眼神,充滿了對戰爭恐懼,mv中戰後荒涼的大地體現出戰爭的惡劣影響。這首反戰歌有著極高的人文情懷格局,同時也展現出周杰倫高度的思想境界。
  • 周杰倫的暗黑三部曲:《以父之名》吊打樂壇的神級作品百聽不厭
    《夜的第七章》,《以父之名》,《止戰之殤》並列為周杰倫的暗黑風格三部曲。為何這三首歌被稱為「黑暗三部曲」?別人的歌寫的都像一個小故事,但是《夜的第七章》,《以父之名》,《夜曲》愣是寫出了電影的感覺。看過MV的朋友都知道,這就是根據神探夏洛克寫的。
  • 黃俊郎給杰倫的最巔峰的一首歌,可能方文山也超越不了
    想必只要是杰倫的歌迷都聽說過「暗黑三部曲」,分別是《止戰之殤》、《夜曲》、《以父之名》。這三首歌不論是在當時的華語樂壇還是如今的時代,在技術上、創意上、製作上都處於頂尖水平,十幾年前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其實要論起周杰倫的暗黑歌曲,第一首應該就是《止戰之殤》,收錄於《七裡香》專輯。
  • 每首歌都是主打歌是什麼體驗?16年前的今天,周杰倫發行七裡香
    不談歌的內容,就是純粹炫技,從這張專輯發表的04年到現在的20年,其他歌手有哪一首歌可以打?《止戰之殤》的開頭正好是鉛筆在紙上划過的聲音,這樣的巧合是不是說明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談甜美的戀愛呢?《外婆》是周杰倫以關懷老人為主題而創作的一首歌曲,周杰倫在創作該歌曲時還表達了他對頒獎典禮的不滿。
  • 周杰倫最經典的歌曲,有人說是七裡香,其實是這些歌曲
    可能很多人聽他的歌都只是局限於一些比較抒情的情歌,但是真的能夠證明周杰倫才華的往往都是那一些受眾並不是很廣的快歌。在很多傑迷心中周杰倫最厲害的三首曲子被稱為按黑暗三部曲,雖然說這名字有點中二,但不得不說每一首都是經典。第一首就是以父之名了。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就是四個字嘆為觀止。
  • 創作無數,首首經典,周董最火的一首歌竟然是這?
    《七裡香》,發行日期:2004-08-03《七裡香》:推薦曲目:《止戰之殤》、《亂舞春秋》、《外婆》專輯曲目 :1. 我的地盤 2. 七裡香 3. 藉口 4. 外婆 5. 將軍 6. 擱淺 7.困獸之鬥 9. 園遊會 10. 止戰之殤我就是從《七裡香》這首小清新開始聽周杰倫的,然後這張專輯還有一首我最愛周杰倫的一首歌——《擱淺》,絕壁偉大的一首苦情歌,結尾的那撕心裂肺的幾句聽的我小心臟喲。《我的地盤》應該是周杰倫在大陸最火的歌吧?貌似比《雙截棍》有過之而無不及。《止戰之殤》《困獸之鬥》前者是詞曲編都超屌,後者是比較有突破性的歌曲,《外婆》是首很有味道的歌曲。
  • 我所理解的周杰倫
    下班後瀏覽新聞,頭條反覆推送一條周杰倫跟方文山再次搭檔推出新單曲,我毫不羞澀的說是杰倫迷,不過已經好幾年不再聽周杰倫了, 但還是進去聽了,周董一貫的情歌格調,編曲方面似乎是新手的草稿,再配上文山宿醉後為了交作業似的湊的數字,才恍然,自己又懊悔起來,好奇心害死貓。 對於後八零的中年人來說,談及逝去的青澀時光,大多都繞不開一個叫做周杰倫的歌者。
  • 宿涵:在《中國好聲音》徵服周杰倫的24歲清華四年級博士
    從演唱前的片花可以看到,宿涵是周杰倫的鐵粉,工作室牆上貼滿了周杰倫的海報,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他選的是周杰倫的《止戰之殤》。宿涵這首《止戰之殤》的hook跟原版一樣,別的歌詞是重新填寫的,唱完後他表示他跟同學們做了個用AI(人工智慧)創作音樂的項目,這首《止戰之殤》的歌詞便是用這個項目寫出來的。
  • 周杰倫樂評之《七裡香》:一位華語樂壇天才,不可磨滅的革命之路
    這張專輯裡的每一首歌好像都有很多說不完的故事,好像都記錄著一代人的青春。在這張專輯中。周杰倫本人幾完成了這張專輯所有的作曲工作,而這張專輯中,幾乎有一半的歌詞是來自於方文山之手。這張專輯中具有中國風的歌曲,也具有一些金屬,搖滾的氣質。專輯的風格總體而言較為多元,展現出了周杰倫的音樂天賦和他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