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度具有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三大能力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應對這場重大風險挑戰面前,我國制度充分展示了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新論述。從理論上說清楚我國制度運行中這三大能力的機理,對於更好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具有重大意義。

 

  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

  制度具有組織動員能力,為我們認識制度功能提供了嶄新視角。政黨在社會動員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制度是執政黨實施國家治理的資源,把有效利用制度資源與充分發揮制度組織動員優勢相結合,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創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思想動員提供共同的抗疫目標。我們黨始終強調,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抗疫力量,以制度的高度認同為前提。從武漢暴發疫情,到成功控制後嚴防境外輸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的共同思想基礎產生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政治動員提供堅定的戰略定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嚴峻挑戰的鬥爭,而且也是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政治考試。只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才能以戰略上的政治定力保證抗擊疫情攻堅戰取得勝利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党進行政治動員的有力武器,堅定製度自信,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戰勝疫情的同時經受住政治風險的考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應急動員提供自覺的行動邏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以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舉措、最強硬的手段、最有效的方法、最嚴的陣勢,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為全球抗疫贏得了時間,為遏制病毒的世界傳播作出了貢獻。全體中國人民在黨中央號令下自覺地保持行動一致,表現出緊急關頭和危難時刻的凝心聚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應急動員的強大能力。

  非凡的統籌協調能力

  制度是用於處置和調節社會各種關係的規範,在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一種制度好不好、管不管用,是否具有統籌協調能力非常關鍵。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證明,中國制度呈現的是整體優勢,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統籌協調能力的密鑰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人力資源統籌協調的顯著優勢。戰勝疫情乃至一切風險挑戰,人是第一因素。病毒肆虐,英雄的武漢和湖北人民表現了頑強的意志。黨中央一聲令下,19個省份以對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16個地市。人民解放軍派出40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空軍出動運輸機緊急運送醫療物資。中國制度具有的統籌協調能力,使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都自覺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堅韌團結、和衷共濟,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物質資源統籌協調的顯著優勢。武漢疫情暴發後,黨中央統一部署,加強聯動協調,建立央地協同、政企聯動的9省聯保聯供協作和500家應急保供企業調運機制,全力保障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庫存、供應和價格穩定。武漢穩、全國穩,湖北安全、全國安全。物質資源包括日常生活用品、醫療器械、口罩、消毒劑以及檢測設備等的統籌協調,為打贏抗疫攻堅戰提供了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組織資源統籌協調的顯著優勢。應對重大風險挑戰能力的強弱,取決於國家組織化程度的高低,社會各種組織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對取得抗擊疫情戰略成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嚴密的組織體系為打贏抗疫阻擊戰築起一道有力的防線。全國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築起一座座抗擊疫情的堅強堡壘。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幹部戰鬥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志願服務,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中國制度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社會組織資源,彰顯出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

  非凡的貫徹執行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不打折扣地執行才能切實使制度轉化為效能。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顯著成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貫徹執行能力的事實證明。

  落實黨中央權威、服從集中統一領導。武漢疫情暴發後,中共中央立即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黨中央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1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4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抗擊疫情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全國上下令行禁止、統一行動,構築起同心戰「疫」的堅固防線,堅決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決執行黨中央行動部署,體現了應對風險挑戰衝擊的中國制度威力。

  堅守根本宗旨、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歸根到底是造福人民,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至上,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中國抗疫奉行不遺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一名病患的理念,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應隔盡隔」,體現了貫徹執行中國制度的根本原則。

  及時發現問題、採取糾治舉措。針對抗疫工作中暴露出一些不敢擔當、不願負責,敷衍應付、作風飄浮,多頭重複向基層派任務要表格,執行政策層層加碼、「一刀切」等問題,黨中央印發了相關通知和文件,提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的具體要求。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執行,及時端正工作作風,有效解決了妨礙抗疫鬥爭順利開展的實際問題。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始終是我們須臾不可放鬆的大事。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制度起到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善於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
  • 為應對挑戰、贏得主動提供制度保證
    原標題:為應對挑戰、贏得主動提供制度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我們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始終繃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這根弦,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主動仗。在風險研判上,見微知著、全面排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裡,表現形式是什麼,發展趨勢會怎樣」。
  • 嶺南學術論壇「風險治理與中國制度優勢的理論與實踐」在廣州召開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學術研究雜誌社主編葉金寶研究員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這一優勢就是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保障。面對這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疫情,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思和研究。
  • 【理響合肥•學思踐悟】房寧:應對疫情中國制度為什麼有優勢?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有力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是抵禦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言之有理工作室約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房寧研究員為我們深入解析抗疫鬥爭中中國制度所表現的巨大優越性。
  • 黨應對磨難與挑戰的八大啟示
    99年,磨難和挑戰相伴始終。今年,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中國共產黨迎來了作為百年大黨的一系列重大考驗。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靠什麼在極端困境中發展壯大?面對復興路上更加複雜嚴峻的風險挑戰,我們又何以戰勝?一起來看黨應對磨難與挑戰的八大經驗與啟示。
  • 國家衛健委發文:發熱門診要具有應對重大疫情的能力
    通知明確,發熱門診建設應遵循「平戰結合」的原則,在滿足日常感染性疾病診療服務及醫療機構自身發展需求同時,具有應對重大疫情的能力。從發熱門診位置到分區設置,再到設備配備、人員配置、管理等方面,通知提出了具體要求。
  • 運用大概率思維應對複雜性挑戰
    作者:藍漢林(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工業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了重大影響,破壞力遠勝於2008年金融危機。走出危機,成為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治理難題。
  • 加快構建新時代廣東監獄制度體系 推進監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部署了推進位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 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 ——全面礪煉提升幹部隊伍制度執行...
    原標題: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 ——全面礪煉提升幹部隊伍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同時強調「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
  •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全球應對公共衛生挑戰三大短板
    7日,中國新聞社國是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在第三屆進博會期間聯合發布《共享健康中國機遇白皮書(2020年)》。白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並在全球大流行,暴露出全球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三大短板。具體而言,白皮書指出,第一,暴露出流行病學研究的短板。
  • 李彥濤:人工智慧技術對專利制度的挑戰與應對
    因此現代專利制度,無一例外都對創造性提出了要求,歐美日韓以及中國莫不如此。創造性已經成為專利制度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它是技術經由檢驗和篩選上升為專利的過濾器。然而,人工智慧的創造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發達。例如:新晶體的獲得一直被認為偶然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太多而難以預期,晶體生長的條件與晶體結構之間並不存在顯而易見的關聯性。
  • 「兩個大局」:信心 機遇 挑戰
    「兩個大局」是重大戰略判斷,胸懷「兩個大局」是寬闊戰略視野,而統籌「兩個大局」,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面前,主動應對風險挑戰、著力破解複雜局面的宏偉戰略實踐。
  • 如何應對新冠疫情挑戰?如何為「十四五」開新局?專訪河北省委書記...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今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河北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如何化危為機,採取紮實舉措和務實作為,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新局?記者專訪了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
  • 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應對人口老齡化
    報告要點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普遍面臨的挑戰。如何通過養老金融的完善和健康發展,既有效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又為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向高質量轉型提供助力,是一項重大且有深遠意義的命題。
  • 薛瀾:疫情是中國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的一個「成人禮」
    既要提高全社會的認識程度,也應該在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同時還應該發揮市場在化解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在薛瀾看來,這堂風險社會啟蒙課以後,要完善國家風險治理體系,「如何從制度上進行改革,激勵地方政府從被動的應急管理轉變到主動的風險治理,是一個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 「首席法律諮詢專家制度」丨防控重大公共風險成效顯著
    「首席法律諮詢專家制度」丨防控重大公共風險成效顯著 2020-12-14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外匯風險|疫情油價衝擊中東匯率制度穩定 多重對衝措施緩釋匯率風險
    三、中東國家主權信用和匯率制度的長期挑戰2020年以來,油價大幅下跌疊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重創中東各國經濟,儘管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尚能支撐中東產油國外債保障能力,但財政收入大幅惡化、外匯儲備大量消耗令維繫釘住匯率制度的壓力不斷增長,各國外債償付能力也存在明顯分化。
  • 洞朗事件反思:中國如何應對次要戰略方向上的挑戰(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葉海林先生於文本中指出,洞朗事件向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和戰略研究界提出了一個此前一直被忽視的問題,即在國際體系進行深刻調整、國際秩序面臨重大變化的當今,中國作為崛起國應當如何應對來自次要戰略方向的挑戰。對崛起國而言,次要方向儘管並不主導戰略全局,卻絕非可以忽視,否則也將影響崛起進程。
  • 夯基固本,制度優勢聚磅礴偉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一系列改革舉措相繼推出。一方面,堅定不移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治理能力建設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修改憲法,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制度建設邁出新的重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