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臺灣普通民眾的媒體投書,作者林宜敬畢業於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是美國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2002年創辦艾爾科技公司,現自任執行長。從文章內容看,他並不是「韓粉」,也看不上韓國瑜,稱韓是「唬爛王」,意近大話王、假話王。但是這篇文章分析了臺灣社會的階層類型,也分析了什麼人才是臺灣的「庶民」,他們因何成為「韓粉」,以及他們如何成就了韓國瑜。
就像許多的臺灣知識分子一樣,我原本一直搞不懂韓流,也搞不懂「韓粉」,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會去相信一個「唬爛王」,跟著他到處亂跑亂叫。
直到最近,我才想通了,其實是先有「韓粉」,然後才有韓國瑜。其實是「韓粉」選擇了韓國瑜,而不是韓國瑜創造出了「韓粉」。
大部分的臺灣知識分子都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是理性的。但是事實上,我們在網絡上看政治性文章的時候,百分之九十都是看標題來決定是否按贊。如果標題跟自己的立場相同,那不管文章的內容有沒有道理,都會按贊;反之,如果標題跟自己的立場不同,那不管文章的內容有沒有道理,都不會按贊。
而剩下的百分之十的機會當中,我們雖然會認真的閱讀一篇文章,但也只有當文章的結論剛好跟我們的立場一致時,我們才會贊同文章的說法。要不然,我們就裝作沒看見。所以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理性,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理性而已。
「軍公教韓粉」跟「庶民韓粉」
一般認為,「韓粉」可以分為「軍公教韓粉」跟「庶民韓粉」。「軍公教韓粉」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早在韓國瑜出現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那裡了,他們是深藍,是國民黨的基本盤。
但是「庶民韓粉」就是比較難理解的一個群體了,他們出現的時間似乎不久,原本幾乎沒有什麼聲音。裡面有淺藍,有中間選民,甚至還有一些人原本還是淺綠。
其實「庶民韓粉」早在韓國瑜出現之前,也一直在那裡,只是「知識藍」跟「知識綠」都不重視他們的存在而已。過去二十年間,臺灣的經濟受到全球化跟工廠外移的影響,電子業等少數產業過的很好,但是底層的庶民真的過的很不好。
臺灣的左派知識分子嘗試用一百年前的社會主義來幫助臺灣經濟底層的勞工,但「庶民韓粉」根本就不是勞工,他們是攤販、餐飲店老闆、他們是各種微型企業的老闆跟員工。
據臺灣官方的統計,臺灣員工人數少於五人的企業約有九十萬家。這九十萬家微型企業,裡面的員工要不是老闆跟他的家人,就是跟老闆很親近的人,他們既不是左派青年想像中的勞工,也不是左派青年想像中的惡老闆。
在左派青年的推波助瀾之下,蔡英文在上任之後推行了不少的左派勞工政策。法定基本薪資提高了,「勞基法」新制也通過了。照理說,社會底層的勞工應該非常支持民進黨才對。
但是「庶民」並不是「勞工」,至少不是大型工廠裡的勞工,一些基於大型工廠想像的勞工政策,不但幫不了庶民,反而讓他們的日子更難過了。
在「勞基法」新制的討論過程中,這些庶民是否發表過反對的聲音?我想應該是有,只是我們沒聽到。「庶民」的聲量一向都很小,他們是「草根藍」跟「草根綠」,而不是馬英九、劉兆玄、朱立倫那樣的「知識藍」,也不是蔡英文、賴清德、蘇貞昌那樣的「知識綠」。
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智的知識分子,把那些反對的聲音當成雜音,過濾掉了。所以不理智的其實是我們,而不是他們。
許多綠營的知識分子自認是左派,自認是勞工的代言人,但那些他們自認為所代表的勞工,往往是他們幻想出來的。他們所熟知的,是坐辦公室的白領勞工;他們所幻想的,是四十年前臺灣加工出口區裡生產在線的男女作業員;而他們每天接觸到卻視而不見的,是那些處在老闆與勞工之間模糊地帶的「庶民」。
馬英九執政八年之後,庶民知道「知識藍」幫不了他們;蔡英文執政三年多之後,庶民發現「知識綠」也幫不了他們。
在他們看來,不理性的其實是那些主流的政治人物,因為那些政治人物對他們的困境視而不見。庶民一直都存在,只是長期被忽視。是庶民發現了韓國瑜,而不是韓國瑜創造出了「庶民韓粉」。
而蔡英文跟民進黨應該覺得很慶幸,因為庶民選擇了韓國瑜,而不是另一個更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像韓國瑜那樣的「唬爛王」終究會露出馬腳,終究會消失。但是庶民不會消失,庶民的需求也不會消失。
所以不管是「知識藍」或是「知識綠」,不趕快去努力了解「韓流」成因的,都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