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我之前在學校參加的好書推薦活動寫的一篇!推薦給大家!這本書真的好看。
這本書內容和書名一樣,本書敘述了主人公對周圍的一切都無所謂,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卻好像一切與自己無關的故事。
書中主要描寫一位尋常的年輕職員,終日麻木地生活在漫無目的慣性中,某日去海邊度假,卷進一宗衝突,犯下殺人案,最後因"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一滴淚"的理由,被法庭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判處死刑的故事。
這個故事闡述了存在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現代生活中人類社會的荒誕和陌生感導致個體的絕望與虛無。
並通過平靜地記述一個小人物被司法機關"妖魔化"的整個過程,深刻地諷刺了現代法律的虛偽和愚弄的實質。
文章開篇寫到「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開頭第一句就給我一種震驚的感覺,完整體現主角默爾索先生的性格,對周圍發生一切事情的遲鈍感,主角好像是疏離了整個社會,母親死了,一滴淚都沒掉,這也引出了下文外界的人認為他是另一件案子的殺人犯。
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對周圍世界鈍化、身處局外的主角,於是反過來映襯出世界太多「理所當然」的荒誕:對一個不那麼按照文明社會約定俗成慣例生活的人,文明社會會下意識的牴觸他,認為他是怪物。
整篇文章毫不拖拉,思路清晰,整本書讀下來反應了很多社會現實。
作者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問題,告訴讀者先要融入,但要保持局外人的清醒。
看完加繆《局外人》的一點點感悟:
人性是最複雜的東西,人性太多面,不是非黑即白,灰色往往佔據更多,你很難通過一面去了解這個人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一面和那一面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卻都是真實的,這真是又荒謬又合理。所以不要去評判別人,人性的多維、複雜、矛盾,並不是單純通過某些事可以判斷的。
旁觀者清,反而活的太明白的人,看的太透徹的人,太理性的人是不是更難幸福和快樂。當局者迷,在迷中無知無畏,有喜怒哀樂,自然有喜也有樂。所以現在很多人把難得糊塗作為一種願想,當然這也是我的願想,雖然我很不想參與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但誰又能僅為自己而活呢。
現在的社會好像也如加繆在1939年看到的沒什麼差別,尤其是網絡社會,現實中唯唯諾諾的人總可以在網絡上重拳出擊。
人總是以對你日常的所作所為的了解對你這個人加以判定,如果你做錯了一件微乎其微不需要受太大懲罰的事情,因為你日常的一些舉動,讓旁人認為你就該死,他們從來不看到事情的本質,或者說是,看到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你做的對還是不對,總是想深挖你這人平時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附《局外人》經典語錄12則:
1.一個人對他所不了解的東西,總是會有一些誇張失真的想法。
2.最通情達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強自己。
3.好像之前的那場暴怒消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清空了我的希望。
面對這個布滿啟示和星星的夜晚,我第一次敞開心扉, 接受了這個世界溫柔的冷漠。
我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冷漠與我如此相似,簡直親如手足。
我覺得自己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如此。
4.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5.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我們並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6.他們的嘴唇深陷在牙齒掉光的牙齦裡,我不知道他們是在向我打招呼並試圖說點什麼,看著這些老人圍坐身邊,一邊嚴肅地看著我,有一陣子,我有了一種荒謬的感覺:他們正坐在這裡審判我。
7.不被愛,只是不走運。
而不會愛是種不幸。
8.所有人都在扮演這自己的角色,並按自己的預定的軌道企圖將案件給出合乎道德的解釋與皈依,但實際上原因就很簡單,「只是因為那天太陽太大,我的腦子很暈。」所以在那場審判中,他是個局外人。這場審判中只有默爾索是自由並忠於自我的。
9.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
10.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11.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
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12.那時,等待我的總是毫無牽掛的、連夢也不做的酣睡。但是,今非昔比,我卻回到自己的牢房,等待著第二天的到來,就像劃在夏季天空中熟悉的軌跡,既能通向監獄,也能通向酣睡安眠。
對《局外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所以,你覺得什麼時候是「局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