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七太子/迦葉/楷威 看電影雜誌
這一期的演員導演處女作,我們來看看那些知名演員為了過把導演癮而拍攝的電影。(這一期都幾乎都是大咖,至於電影嘛……)
▼
過把癮就閃
還是當影帝更容易!
[五十萬人的遺產] 五十萬人の遺産 (1963)
導演:三船敏郎
主演:三船敏郎/三橋達也/仲代達矢
類型:劇情/動作/冒險
影片有些黑澤明的影子。畢竟三船敏郎拍了太多的黑澤明的影片,以至於提到三船敏郎就不得不說黑澤明。
記得黑澤明對三船敏郎有一個評價是「奇才」。這是對三船敏郎演技以及導演才能的一個總體評價。
三船敏郎自導自演的[五十萬人的遺產]講述了一個人想把金子送到犧牲的日本人家屬手裡,作為撫恤金但卻遭遇綁架,最後完成願望的故事。
作為主演的三船敏郎塑造了一個內心善良,沉默寡言的男人形象。
這一點在三船敏郎表演被二戰期間目睹數以萬計死去的日本人的記憶折磨得痛苦不堪時體現的淋漓盡致。
和[椿三十郎]中的椿三十郎、[用心棒]中的替天行道的浪跡江湖的武士一樣,這種粗線條人物是三船敏郎十分擅長的。
在與歹徒起爭執的過程中,三船敏郎賦予角色粗獷、強悍、動作性強的性格。開篇的大景深攝影很好的展現了人物活動的環境——一個含有金礦的大山。與黑澤明的[影武者]有著相似之處。
如果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就是影片對於主人公和歹徒的矛盾衝突表現得過於簡單,缺乏更深層次的挖掘。影片自始至終都散發著濃鬱的民族氣息。
[浮士德遊地獄] Doctor Faustus (1967)
導演:Nevill Coghill/理察·伯頓
主演:伊莉莎白·泰勒/理察·伯頓
類型:劇情
和眾多偉大的英格蘭演員一樣,理查·波頓的表演生涯也開始於戲劇舞臺。而他整個的電影生涯,也幾乎從未遠離舞臺劇與古裝劇。
由於戲劇特點的影響,波頓最擅長的——比如[靈欲春宵]裡的喬治——多半是那種有大量內心獨白的角色,在特寫鏡頭下的他能讓一張臉五味雜陳。
正是對於戲劇以及此類角色的熱愛,才有了他的導演處女作[浮士德遊地獄]。
不同於歌德代表進步的《浮士德》,英國戲劇家馬洛(1564-1593)的劇本是一出標準的關於偏執狂的放縱與死亡的故事。
如果從演員的角度來看待浮士德,波頓深厚的戲劇功底無論是表現對「知識」的饑渴,還是運用魔鬼滿足欲望的瘋狂都證明他是好演員。
可是他還是影片的導演啊!波頓顯然沒有分清一部好戲劇和一部好電影之間有多大的差別,他完全照搬了戲劇的模式,甚至「兢兢業業」地保留了大量400年前的古英語臺詞。
類似「地獄沒有局限。因為我們所在處就是地獄,地獄在哪裡,我們便在哪裡」的警句如果是讀或者聽的確振聾發聵,但是太多這樣冗長和嚴肅的臺詞放到電影裡會大大削弱了觀眾「看」的興趣,波頓作為導演最大的失敗,就是「看」的缺乏——他老婆伊莉莎白例外。
不過波頓是聰明的,他沒有給人第二次批評他的機會,這是他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導演作品。
[中華英雄] (1986)
導演:李連杰
主演:李連杰/趙爾康/宋佳
類型:動作/戰爭
開場的戰爭場面很壯烈。觀賞完整部片子才知道這是一部貌似戰爭片的功夫片。
一部講述一個退伍的戰士小傑(李連杰 飾)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平而奮起抵抗的電影。
復仇是功夫片亙古不變的主題。小傑為了給戰友報仇,便與美國士兵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
整個片子基調都很爺們兒,大有「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英雄氣概。
作為導演的李連杰對待他擅長的武戲掌握精準。打鬥場面很真實,也很利落,延續了他以往銀幕的英雄形象。但文戲方面欠些火候,對劇中的愛情表現有些木訥。
影片節奏就像沒有航線的超人,沒有規律且沒人能夠控制。
片中一場打擂臺的戲,不僅讓人聯想到[方世玉]和[霍元甲]中相同的擂臺場景。
這三部影片放在一起可以看作是李連杰電影之路的三座裡程碑——年少氣盛的小傑、意氣風發的方世玉和從容不迫的霍元甲。
他自成一派的打鬥風格是前不見古人,卻見源源不斷的後人去模仿。
當談到拍攝此片的目的時,李連杰回憶說:「當時的我很年輕,對於這樣的提案(自己當導演)我有兩種想法,一個是,我看到了一個機會,可以去表達對這個社會的不滿,其二是,我能夠把我所遭遇過的一些不平等現象,透過電影的方式去呈現。」
[開車,他說] Drive,He Said (1971)
導演:傑克·尼科爾森
主演:威廉·特佩爾/傑克·尼科爾森/凱倫·布萊克/布魯斯·鄧恩/羅伯特·湯/亨利·雅格洛
類型:劇情/喜劇
1971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了他的處女作[迷霧追魂],具有一定的水準,這一年,同是演員的傑克·尼科爾森導演的[開車,他說]就沒有那麼走運了。
這也和他們的表演風格有著相似的地方,伊斯特伍德穩步踏實的作風在指導電影方面展現出了優勢,而尼科爾森的頑皮癲狂也許在表演方面可算是另闢蹊徑,但作為導演,可能反倒成了他的致命傷。
當然,尼科爾森在劇中的表演,也因為影片的質量被淹沒在其中。
每個出色的演員,都有他的代表作,就像湯姆·漢克斯有[阿甘正傳],尼科爾森則有[飛越瘋人院]。
後者中的反叛者形象,是表情豐富、動作多變、不斷製造麻煩的活躍分子,而在製作麻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拯救被制度壓抑的人們的心靈。
[飛越瘋人院]
尼科爾森沒能把對演員理解的豐富性,用到他導演的作品中去。影片中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倒是與尼科爾森以往扮演的角色有相似的氣氛。
也許是[飛越瘋人院]中意識形態的東西,對尼科爾森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政治和自由的表述,倒是沒有因為影片本身的失敗而被遮掩。
影評人史蒂文·普查爾斯基(Steven Puchalski)在提出批評的同時,認為尼科爾森是想表現美國期盼勝利的願望,以及當時人們失去的自由和社會巨大的混亂場面。而這複雜性卻讓電影本身變得混亂起來。
尼科爾森在1978年和1990年再度指導的電影,也沒能讓他翻身,主要的弊病在於,他沒有跳出自己在電影裡扮演角色的狀態,同時在拍攝自己的影片時,又很難擺脫這些影片的影響,有明顯的模仿痕跡。
而這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尼科爾森作為演員的敬業與優秀。
[獨眼龍] One-Eyed Jacks (1961)
導演:馬龍·白蘭度
主演:馬龍·白蘭度/卡爾·莫爾登/凱蒂·喬拉杜/蒂莫西·凱瑞
類型: 西部
一個深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上世紀20年代形成的表演理論真傳的「方法派」演員當了導演會是什麼樣子?(需要喘口氣)
如果他暴躁、陰沉,說話還含糊不清,那他就應該長成,不,不是周杰倫,是馬龍·白蘭度的樣子。
[欲望號街車]裡的斯坦利讓我又愛又恨,[教父]裡的維託·唐·科裡昂讓我又敬又怕。但都不及[獨眼龍]裡的馬龍·白蘭度帶給我的震撼。
老馬自導自演的[獨眼龍]是一個背叛與復仇的老套故事。但沒有拍成梅爾·吉勃遜[危險人物]的動作片。
裡奧(馬龍·白蘭度 飾)被夥伴達德(卡爾·莫爾登 飾)出賣被捕,出獄後的裡奧開始復仇之旅。馬龍·白蘭度創造的裡奧是以自己在多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為藍本,並親自出馬扮演其中的主人公裡奧,受到業內的好評。
這部馬龍·白蘭度唯一的導演作品是根據小查爾斯·內德爾的小說《亨德利·瓊斯的死亡真相》改編的,影片懸念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原著風格。
在表現人物互相猜忌、互相防範的心理時運用的鏡頭語言,汲取了以反叛和古怪著稱的偉大導演約翰·休斯頓在[浴血金沙]中的一些導演技巧,但終因缺乏當導演的才能而沒能使影片達到人物立體、情節縱深的感覺。
跟隨影片細想下來,震撼歸於平靜。最初是因為沒想到馬龍·白蘭度這個「壞小子」做過導演,更沒想到影片竟然取得了票房成功。
但影片結束之時我腦中的導演、演員馬龍·白蘭度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鏡頭後的那雙眼睛其實就屬於銀幕上的那個性感的壞男人。
[擋不住的奇蹟] That Thing You Do (1996)
導演:湯姆·漢克斯
主演:湯姆·艾弗瑞特·斯科特/麗芙·泰勒/喬納森·斯卡奇/湯姆·漢克斯/斯蒂夫·扎恩
類型:劇情/喜劇/音樂
[阿甘正傳]的成功,讓看過影片的觀眾記住了那句「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當然,也不會忘記說出這句話的阿甘,和他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
也就是在這部電影之後的1996年,他第一次以導演身份拍攝了影片[擋不住的奇蹟],並在裡面出演樂隊經紀人。
湯姆·漢克斯把精力放在了導演工作上,並沒有給自己扮演的角色考慮太多,所以他在導演處女作中的表演,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談論的。
阿甘的角色,應該為那時的漢克斯的事業迎來了新的高峰,扮演非正常人,是最能體現那些出色演員的表演功力的,比如[我的左腳]裡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也是如此。
除了阿甘,不能不談之前的[費城故事],漢克斯表現出了普通人遭受厄運的複雜心理狀態,真正契合了故事所要表達的對同性戀人群和愛滋病患者的支持與同情,因為只有演員對人物特點把握準確,才能獲得觀眾對影片和人物有正確的理解。
湯姆·漢克斯也因為[費城故事]和[阿甘正傳],成為兩屆奧斯卡影帝。
[費城故事]
[擋不住的奇蹟]算是傳奇故事,以一個樂隊的成功到消隱為主線,但漢克斯,沒有深究背後的深層含義,只是停留在一種對往日時代的懷舊情緒上,它不應該是像[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1964)那樣的記錄片,只展示而不揭示,而應該讓人們看到更多深層意義的東西。
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比較委婉地對影片發表看法:「雖然沒有表現出什麼深刻的含義,至少也回憶了那樣一個充滿溫暖的年代。」
和丹澤爾·華盛頓的情形相似,在表演道路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湯姆·漢克斯,導演的水準卻差強人意。也許是漢克斯看到了自己處女作的冷遇,所以從那以後,就一直沒有嘗試再繼續導演影片(他之前和之後導演的電視劇不能算作在內)。
原標題:《他們的第二條道路:40位演員的導演處女作(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