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7.5分,北美票房第三,《英倫對決》解鎖了合拍片的正確姿勢嗎?

2021-02-11 壹娛觀察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有需要開通白名單的公號請後臺回復「轉載」)

文/江宇琦

「好萊塢需要成龍,所以成龍又回來了。」

10月13日,《英倫對決》正式在北美公映,這句話被許多媒體拿來形容該片在北美所受到的歡迎,2500家影院的北美開畫陣勢(《功夫夢》後首部在北美大規模開畫的成龍影片)也印證了這一點。而電影首周的成績也算不錯,在IMDB上拿下7.5分評分的同時,首周末三天進帳1284萬美元(北美第三),在北美的最終票房預計也將達到3000萬,超過片方預期。與此同時,電影在越南、阿聯等多國上映時都收穫了首周末的票房冠軍,在泰國的票房亦連續多日超越《王牌特工2》。

《英倫對決》海外預告海報

和此前《功夫夢》在海外叫好、中國遇冷不同的是,早在國慶檔就上映的《英倫對決》在中國同樣擁有一份不錯的成績單,豆瓣評分達到了7.3分,被許多網友們盛讚為「成龍十年來最佳作品」。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票房達到了5億元,雖不算特別亮眼,但仍在保證了不錯盈利的同時排進了今年國產片票房榜前十,可以算是今年少有的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國產電影。

儘管從評分和票房成績來看,《英倫對決》還遠達不到卓越,但是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看來,作為一部中方具有不錯參與程度的合拍片,《英倫對決》還是讓人對中外合拍片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而感到欣喜。要知道,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外合拍片一直是一個尷尬的存在:要麼中方參與度較低,要麼影片質量低下難叫人滿意。

那麼,《英倫對決》在兩地都可圈可點的成績,是否給出了合拍片一個可供複製的合拍片樣本?

合拍三十年:成就不多,尷尬不少

中外合拍片全稱「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是指中國內地和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一個或多個國家、地區合作拍攝的作品。從最早與香港合拍《少林寺》、與西方合拍《末代皇帝》等至今,合拍片在中國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廣義上的合拍片包括三種模式,聯合攝製、協作攝製和委託攝製。我們通常所說的「合拍片」指的就是聯合攝製,是指中方需要參與投資、攝製等,並共同分享利益、承擔風險的一種合拍模式,這類影片一般能享受國產片待遇,即此類影片的製片方可以享受43%的票房分帳,遠高於美國進口片片商所能分得的25%,同時也不會受到進口片配額的限制。相反在後兩種模式裡,因為中方更多只是作為協作者參與創作,故電影版權歸外方所有,若想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則需要按照進口片處理。

早年間由於中國電影產業不夠成熟、市場規模有限,故海外片方多數在需要拍攝中國題材時,才會以後兩種形式尋求和中方的合作。例如電影《末代皇帝》雖被定義為合拍片,但中方更多只是負責提供場地和臨時演員,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也正是因為解決了攝影棚和大量的臨時演員的問題,才得到了電影在國內的發行權以作為回報。

《末代皇帝》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國外的電影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紛紛投來了橄欖枝,希望能以合拍片的方式將電影送入中國,從而分得一杯羹。統計顯示,僅2016年立項的合拍片就有96部、過審71部,分別比2014年多了19部和28部,相較於十年前更是翻了四到五倍。 

為了避免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合拍片出現,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合拍片審核政策,並與十餘個國家籤訂了不同的合拍片協議,例如中美合拍片就要求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影片需要在中國取景。

這些規定的出現,雖然避免了《雲圖》、《敢死隊2》等並不符合合拍片要求的影片鑽制度的漏洞來「騙取」合拍片的名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外合拍片仍舊是一個頗為尷尬的存在。

《雲圖》中的周迅

數年來,合拍片的成績普遍難言理想。以2016年為例,全年共有53部合拍片在院線上映,但真正做到口碑、票房雙豐收(豆瓣評分過7、票房達到預期)的影片僅有中美合拍動畫《功夫熊貓》和中港合拍電影《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三部而已。其餘的合拍片,要麼像《絕地逃亡》一樣叫座不叫好(8.89億票房、5.5分),要麼像《搖滾藏獒》一樣評價不錯但虧損巨大,還有像《長城》這樣口碑票房都雙雙慘敗的電影。

而少數質量不錯的電影也需要面臨水土不服的尷尬,例如早些年在全球攬下16億票房的《功夫夢》,在中國只賣出4700萬,顯然不受中國觀眾歡迎。也難怪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會在2016年亞洲協會美中電影峰會上感慨:「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一部成功的中美合拍片。」

中方在合拍片中的角色也常常十分尷尬。許多電影名義上是合拍片,但中方參與度並不高。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會長張思濤就曾說:「國內公司在合拍片中話語權比較弱,參與度不高,除了資本層面,缺乏其他環節的深度合作。」

參與合拍片的中國演員也常常被詬病存在感較低,不是像劉亦菲在《絕命逃亡》裡那樣出演一個影響不大的角色,就是像《碟中諜5》裡的張靜初一樣只是打打醬油。這樣做的目的,多是為了吸引中國觀眾、滿足合拍片必須有中國演員的要求。

《絕命逃亡》中的劉亦菲

也正因如此,《長城》的出現一度被人們給予了厚望。在電影還在籌備階段時,傳奇東方的CEO羅異就曾對外宣稱,他們要打造的,不是一部要拿去參加電影節的文藝片,而是「一部美國的中部、中國的中部、德國的中部,最普通的老百姓都願意去看的電影」,其「野心」之大,可見一斑。

就在今年年初,萬眾期待的合拍大片《長城》頂著「中國進軍好萊塢」的旗號在北美上映,在開畫規模超3300家影院的情況下,票房成績卻不斷走低,成為了當年虧損程度最大的電影之一,並被包括《洛杉磯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稱為「巨大的失敗」。在中國,有近20萬人在豆瓣上給電影打了分,但超過80%都給出了3星及以下的評分,最終電影評分只有4.9;在美國爛番茄新鮮度為36%,IMDb評分6.3分,Meteoritic直接到了42分——《長城》的虧損不僅在奧斯卡頒獎禮上被拿來調侃,就連王健林都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影片成績的不滿。

有票房有口碑的《英倫對決》,是否可複製?

《長城》的失敗,讓很多人對合拍片有了更多的顧慮和疑惑:萬達聯手張藝謀,配合好萊塢頂尖團隊都無法拍好的合拍片,究竟該如何突圍呢?

這一問題,隨著《英倫對決》的出現,又再一次被擺上了臺面。作為少有的在海內外都能取得不錯口碑和合格票房成績的合拍片,《英倫對決》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無疑是讓人感到欣慰的,以至於有不少媒體甚至給其打上了「合拍片典範」的標籤。

《英倫對決》的確為中西合拍片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地方。此前耀萊影視總裁、《英倫對決》製片人譚祖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透露,電影的從籌備歷經五年之久,劇本等多個環節都經歷了反覆的打磨;而方在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明確,例如外方主要負責文戲,而動作部分基本都由成家班來主導,萬達等中國資方則在後期才開始介入影片的發行工作中。這樣一套標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能保證了各方能在各自擅長的環節裡將優勢發揮到最大。

相反《長城》在創作過程中,並沒有採用國內拍攝影片時通用的導演中心制,所以導演張藝謀很多想法沒能落地。例如影片中趙牧陽演唱的秦腔曾被美方要求刪除,在張藝謀的堅持下才得以保留,可仍遭到了不少刪減,留下的畫面也多為側臉,為此張藝謀還特地寫信給趙牧陽表示了歉意。這種不兼容給合作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最終各方特點不僅沒能發揮到最大,還在磨合過程中帶來一些損耗。

中方在《英倫對決》的創作過程中也表現出了更多的積極性。據譚祖慧介紹,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分歧,但中方始終有自己的堅持,例如劉濤所扮演的林保怡,就是在成龍的堅持下,才說服導演並最終得以確定的。

曾參與多部合拍片創作的克頓傳媒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宮淳告訴壹娛觀察,中方在合拍片拍攝過程中正表現得越來越積極,參與度正變得越來越高,這是從業者值得感到欣喜與樂觀的事。

對於《英倫對決》來說,好萊塢式故事的選擇也決定了這是一部中外觀眾都會買帳的電影。宮淳認為,《英倫對決》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合拍片,好萊塢的敘事方式、海外真實故事、受國際認可的明星和創作團隊,加上中國精神的表達,才有了這樣一部特殊的合拍片。另外影片中的大量動作場面,也使得中國觀眾和北美觀眾都易於接受和理解。

在宮淳看來,找到合適的故事和題材,也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國突圍的關鍵,這一觀點,在近年的各大中外電影論壇上,也被很多業內人士反覆提及:「以前我們希望海內外兩個市場都能兼顧,既希望中國觀眾買帳,又希望外國觀眾能接受,是基於這個想法來做合拍片的。可是慢慢我們會發現,北美觀眾和中國觀眾的口味不一樣的,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是無法做到兩個市場的觀眾都滿意的。特別是喜劇,因為中美觀眾的笑點根本不一樣。

《英倫對決》的製片人亞瑟·M·薩基森在之前的採訪中也曾多次指出,中美兩國有一個巨大的文化鴻溝,還有一些必須達成的互相理解。他說:「我們要明白兩國觀眾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並努力將兩種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講一個國際化的故事。」

宮淳認為,文化上的差異使得現階段資方在選擇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先想明白「哪個市場才是主市場」,然後來決定操作模式,但這也決定了《英倫對決》放眼全球市場這種創作理念很難在合拍片合作中被大規模複製:在以中國故事為主的合拍片裡,對外的文化輸出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外國人會對中國的「功夫」之類的元素感興趣,但是未必會對整體的價值觀說服,所以現階段在做合拍片時,更多資方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體,如果妥協的話,那麼多數還是會選擇犧牲海外市場。

想讓中國主導的合拍片能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具有全球影響力,這並不是一個短時間內能解決的簡單問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交互性正變得越來越強,很多文化壁壘也正逐漸被打破。導演黃建新就曾說,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大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喜好的東西,把這些優點相加,某種程度上就能夠引起共鳴,屆時才是中外合拍片能在各個市場都收穫成功的時機。

宮淳告訴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現如今向好萊塢團隊「學習」,才是中方在合拍片中最重要的目的。「我們在一個項目操作點上適合和外國合作時,才會選擇與他們合作。請好萊塢團隊來,更多是希望他們能給我們的項目加分,來幫助我們在一個中國故事上增加全球的人都容易理解的概念。我們需要的不光是技術上的溝通,還有創作思路、講故事的方式,幫助我們了解海外的市場。找到合適的人,是創作合拍片的前提。我們希望他們能幫助我們理解海外市場,為走出去創造機會。畢竟我們做合拍的初衷是為了讓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熱  門  文  章

直接點擊即可查看

毫無流量明星的《天才槍手》,靠什麼拿到26%排片?

樂視網前三季度預虧16億,華誼兄弟靠減持撐業績

《鐵拳》16億票房了,開心麻花是現在新派喜劇電影的領頭羊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臺回復

另有影情|朔方|EVA|陳昌業|張昭|

關鍵詞|轉載|合作|讀者群 

即可收到相應內容

諮詢請加yiyuguancha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國內破五億北美票房第三,《英倫對決》怎麼做到讓外國人也愛看?
    10月13日,《英倫對決》正式在北美公映,這句話被許多媒體拿來形容該片在北美所受到的歡迎,2500家影院的北美開畫陣勢(《功夫夢》後首部在北美大規模開畫的成龍影片)也印證了這一點。而電影首周的成績也算不錯,在IMDB上拿下7.5分評分的同時,首周末三天進帳1284萬美元(北美第三),在北美的最終票房預計也將達到3000萬,超過片方預期。
  • 《英倫對決》打敗《長城》海外票房飄紅,靠的僅是成龍這塊招牌嗎?
    10月13日,《英倫對決》在北美2515館大規模開畫,首日票房就達到了475萬美元,而電影首周的成績也算不錯,在IMDB上拿下7.5分評分的同時,首周末三天進帳1284萬美元(北美第三),不出意外的話,該片在北美的最終票房預計將達到3000萬,超過片方預期。人們不禁感嘆,2010年《功夫夢》之後,成龍又成功地殺回了好萊塢。
  • 《英倫對決》北美公映殺入前三,全球票房破1億美元!
    《英倫對決》是由中國、英國聯合製作的動作驚悚片,由紐西蘭導演馬丁·坎貝爾執導,成龍、皮爾斯·布魯斯南領銜主演。本片於2017年9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至今已經獲得5億票房。在國產大片的雲集的國慶檔,票房排名第二。
  • 英倫對決:北美周末票房排名季軍,全球票房或不及「鐵拳」一半
    成龍大哥國慶檔片《英倫對決》於2018年正式登陸北美市場,上映時間比內地晚了半個月左右。影片在全美2515家影院正式上映,首日(包括提前上映)票房475萬美元,以微弱優勢戰勝連續兩周奪冠的銀翼殺手2049,首日票房排名第二電影周六收了490萬美元,比除去午夜的第一天上漲了23%但是英格利對決的周日票房開始下滑,僅一天就下降到了319萬美元最終,北美首周末三天票房收入為1284萬美元,僅低於銀翼殺手2049排在第三位但英倫對決在北美首周末創下的千萬美元票房,近幾年來超過了成龍主演的電影在北美的票房成績
  • 北美票房:恐怖片春天來臨?《忌日快樂》登頂 《英倫對決》第三
    成龍主演的《英倫對決》則不驚不喜,三天在2515家影院入袋1284萬美元,排行周榜單第三。不過目前該片的全球票房已過億,對於3500萬美元的成本來說已然有恃無恐,美媒中不乏成龍的死忠粉,但對他這次「嚴肅」轉型各家也是有贊有彈,喜歡的認為這是他「戲劇化程度最高的角色」,無愛的則覺得關玉明沒能讓成龍展現他的標誌性魅力。
  • 北美熱盼《英倫對決》 63歲成龍依舊穩坐海外華人票房號召「第一人」
    那就是由成龍和「第五代007」皮爾斯・布魯斯南主演的《英倫對決》。這部影片不僅國內上映,也將在全球範圍發行。成龍大哥今天發微博稱「中國首發,再去好萊塢上映,是不是很酷?」喊話徵戰北美。這篇報導也解釋了海外對於《英倫對決》熱情的原因,主要是成龍大哥太久沒拍一部正宗的好萊塢大片了。「儘管成龍這幾年也並沒有閒著,但他真的好久沒拍好萊塢片了。除了給《功夫熊貓》和《樂高幻影忍者大電影》配音之外,這七年來,成龍上一部好萊塢大片,恐怕只能追溯到2010年得《功夫夢》。畢竟,《絕命逃亡》是以內地香港合拍片進行立項拍攝的。」
  • 《英倫對決》北美上映獲得高口碑,憑的是這三點
    由馬丁·坎貝爾執導,成龍、皮爾斯·布魯斯南、劉濤、梁佩詩領銜主演的《英倫對決》正在國內各大電影院熱映中,海外市場也是捷報頻傳正在熱映,並已逐步登陸全球各大銀幕,向著全球市場發起強力衝擊。在國內票房穩居第二位的同時,海外市場也捷報頻傳。近日,成龍攜《英倫對決》在北美開啟四城巡演。
  • 成龍《英倫對決》10月13日北美上映
    《英倫對決》10月13日將在北美上映,目前已在澳大利亞、俄羅斯、葡萄牙、希臘等多國上映,成龍與布魯斯南之間的對決風暴,已經席捲亞、歐、大洋、北美四大洲的數十個國家及地區。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半個月,目前內地票房為4.8億人民幣。目前《英倫對決》在IMDB上評分7.5分,爛番茄新鮮度57%,觀眾指數80%,Metacritic評分54分。
  • 影評之英倫對決&皇家特工
    可以看出,這兩部片子在國內口碑相當,kingsman2要多0.1分。英倫對決是驚悚動作片,而王牌特工2是喜劇動作片。我們再來看看全球最知名的電影評分網站,imdb的影評信息:以上可以看出,英倫對決明顯更受歡迎吧。看完兩部片子的主頁君也很贊同imdb的評分呢。如果你不相信豆瓣,不相信imdb,只相信主頁君,那就去看英倫對決吧。
  • 成龍電影英倫對決結局如何?關玉明復仇成功了嗎?英倫對決劇情全解析
    由北京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美國STX娛樂公司、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淘票票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發行,馬丁·坎貝爾執導,成龍、皮爾斯·布魯斯南、劉濤、梁佩詩領銜主演的國際動作大片《英倫對決》正在全球熱映。
  • 國慶檔電影感最強的作品 《英倫對決》怎能只看一遍
    》正在國內熱映,並在東南亞、中東和北美等地區陸續上映,誓要將復仇怒火燃遍全球。目前,該片持續穩居泰國票房榜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與《王牌特工·黃金圈》分庭抗禮,並且已有要超越之勢。亮眼的票房成績,是對《英倫對決》影片質量的重要肯定。而映後觀眾的口碑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海外網友在權威電影網站IMDb上給出了7.5分的高分,並稱這是一部「令人震驚的驚悚片,最棒的動作電影。」
  • 《英倫對決》IGN評分7.0 爛番茄新鮮度60%
    由成龍、布魯斯南主演的《英倫對決》將於13號在北美開畫,目前外媒對於影片的評價已經公布。影片在爛番茄新鮮度目前為60%,均分只有5.7分(滿分10),目前收到的40個評價中24鮮16爛。IGN評分:7.0 好
  • 英倫對決在線觀看
    ◎片  名 英倫對決 The Foreigner◎又  名 龍震天下/普通人/中國人/外國佬/The Chinaman
  • 《英倫對決》觀後感:63歲的成龍,第一次讓人想哭
    由成龍主演的《英倫對決》拿下了5.3億的國內票房,雖然它的票房只是羞羞的鐵拳的1/4, 但《英倫對決》則是近十年成龍演技的巔峰之作。距離上一次成龍在《新宿事件》表現出的精湛演技,已經時隔八年。觀眾對于成龍的這次誠意之作也給予了肯定,評分7.2, 遠遠高於《 功夫瑜伽》《鐵道飛虎》等功夫喜劇。
  • 成龍化身答疑博主 解說《英倫對決》多層奧秘
    網易娛樂10月12日報導 由北京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美國STX娛樂公司、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淘票票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發行,馬丁·坎貝爾執導,成龍、皮爾斯·布魯斯南、劉濤、梁佩詩領銜主演的國際動作大片《英倫對決》正在全球熱映。
  • 一分鐘帶你看懂成龍布魯斯南新片《英倫對決》
    共10張 1905電影網訊 由馬丁·坎貝爾執導,成龍、皮爾斯·布魯斯南、劉濤、梁佩詩領銜主演的國際動作大片
  • ——《英倫對決》觀後感
    --《英倫對決》觀後還記得上學時候,自己曾經說過,國產電影裡,有兩個人的電影一定要去影院觀看,一個是周星馳,一個是成龍。《英倫對決》在國慶檔上映,雖然票房不敵開心麻花搞笑系的《羞羞的鐵拳》,但被公認為成龍十年來最好的電影。豆瓣評分7.3,再加上爛番茄97%想看指數、86%新鮮度和IMDb高達7.5分的評分,口碑中上佳,截止10月17日,北美票房榜成功殺入前三,國外觀眾觀影后評分都是A級,要知道本片製作成本僅為3500萬美元,目前國內票房4億多,國外票房過1億美元。 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 「非典型成龍電影」《英倫對決》十大看點
    成龍大哥在其中扮演一位為女兒復仇的退休特種兵,與經典的007扮演者布魯斯南進行對決,下面就從十個方面,看看《英倫對決》有什麼吸引眼球的。 1.時隔七年成龍重返好萊塢 成龍1995年再度進軍好萊塢,並憑藉《尖峰時刻》打破多個北美票房紀錄,創造了華人傳奇。
  • 絕對福利丨免費看《英倫對決》的幾種姿勢!你選哪種?
    免費看《英倫對決》的幾種姿勢!
  • 一上映擊敗了《第一滴血5》,8.7分新片登頂北美票房榜首!
    今年,《唐頓莊園》終於推出了電影版,於9月13日在英國上映,一周後,也就是20日在北美上映,強勢登頂北美日票房榜首的寶座。在這一檔期上映,《唐頓莊園》並沒有優勢,因為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和布拉德·皮特的《星際探索》都扎堆在9月20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