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在熱議中落下帷幕
1905電影網專稿 本屆奧斯卡是不是很刺激?有網友戲稱:「隔著太平洋都感覺到了尷尬。」萬眾矚目的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帷幕,事實證明現實本身或許比任何影片都更富戲劇性,最後關頭的反轉超越編劇技巧,令人難以一笑置之。《愛樂之城》的主創可能還飽受空歡喜之痛(但拿了6項大獎也是功成名就),而《月光男孩》的全體卡司想必依然在回味這餘音繞梁的瞬間。
頒獎嘉賓沃倫·比蒂老爺子一臉無奈
本屆奧斯卡也是10年來最冗長的一屆頒獎禮,共耗時3小時49分鐘,不過堅持到最後的人可謂是抓取了全場最值得紀念的一刻。然而這對於挽救奧斯卡頒獎禮的收視率來說也無濟於事,從《好萊塢報導》列出的數據來看,本屆奧斯卡僅有約3290萬觀眾收看,比去年同比下降4%,收視率低迷。事實上自2014年起,這個數字就一直在下滑,烏龍也無法挽救頹勢。
所以曾經被視為最高成就的奧斯卡真的如想像中這般完美無缺、不可挑剔嗎?並不盡然。縱然是人人夢寐以求的小金人,它背後的頒獎典禮其實也是漏洞百出、充滿爭議。
最佳影片玩烏龍:應頒給「《月光之城》」 還是「《愛樂男孩》」?
最佳影片之爭本來懸念不大,展現好萊塢本身且激勵逐夢者的《愛樂之城》當天連續獲得6項大獎,而且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女主等重量級獎項,一時間大家都認為《愛樂之城》即將登頂,沒想到即將揭曉的不是最終獎項的得主,而是一場「史詩級」的烏龍。各大外媒的頭條都是這一尷尬時刻,最佳影片的風頭反倒被這哭笑不得的場面搶了去。
朋友圈、公眾號,該發的都發了,突然你跟我說頒錯了?
《雌雄大盜》主演沃倫·比蒂與費·唐納薇無疑成為了當晚最引人注目的頒獎嘉賓,沃倫·比蒂在臺上「還原現場」:「我打開信封,上面寫著艾瑪·斯通,《愛樂之城》。這就是我看向唐納薇和你們的原因,我並不是為了要搞笑。」而在他能阻止之前,唐納薇已經大聲讀出了《愛樂之城》的名字,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和「石頭姐」等驚喜上臺,其餘主創也是激動不已開始發表感謝致辭。直到製片發現問題並坦然上前曬出正確的獲獎名單,一切才真相大白。
這並非是奧斯卡第一次鬧頒獎烏龍,1933年威爾·羅傑斯頒最佳導演獎時說:「弗蘭克,來拿獎吧!」導致《一日貴婦》的導演弗蘭克·卡普拉歡喜想要登臺,但其實《亂世春秋》導演弗蘭克·洛伊德才是贏家。但這是最佳影片,堪稱是全場分量最重的一個獎項,不該有此事故。
事件發生後大家都在分析這麼離奇的錯誤是怎麼產生的,很快媒體揭秘了奧斯卡的幕後流程,據悉普華永道每年都會準備兩套獲獎名單,一套為正式,而另外一份則是備用以防萬一。沃倫·比蒂登臺前,普華永道的Brian Cullinan給了他上一個獎項的備用信封,正好是宣布最佳女主為艾瑪·斯通的那一封。
躋身全球最頂級會計師事務所之列的普華永道從1935年起就一直在統計奧斯卡選票,由於這項工作需要嚴格保密,為頒獎嘉賓遞信封顯然也是他們的責任。然而此次Brian居然遞錯了含有最重要獎項的信封——很可能因為直播期間他一直在發推特!
在沃倫·比蒂上臺前三分鐘,他還在拍美豔的「石頭姐」,顯然玩脫了。旁友們,推特誤事啊↓
雖然《月光男孩》導演巴裡·詹金斯一直在讚揚《愛樂之城》主創很有風度,「石頭姐」也透露自己超愛《月光男孩》,不過這些都無法掩蓋奧斯卡迄今為止最為混亂、最令人震驚的烏龍場景。真正的贏家帶著不可置信的表情站在臺上,而不遠處小金人夢落空的人們神情複雜地投來羨慕的目光。
其實「尷尬」含義複雜情形多樣,很難用一種形象的方式來無限契合地描述它,但本屆奧斯卡發生的一幕簡直可以收錄在教科書裡。為了緩解氣氛的「石頭姐」和「高司令」還特地獻上祝福,新晉影后的面部表情管理能力自然不是蓋的,不過無論怎麼看都依然是大寫的懵圈↓
全球的媒體都被耍了一通……在新聞爭分奪秒競爭時效的當下,大家都是恨不能把新鮮出爐的名單第一時間放送出來,只有拖延症患者能逃過此劫。不過直率的CNN乾脆在原有的新聞標題上劃掉重寫標上正確答案,透露出一種「既然奧斯卡如此放蕩不羈,那我們也愛自由」的態度,慘不忍睹看起來很像學生時代的論文草稿↓
頒獎典禮前結束前本來很多人都已倦怠不堪,烏龍之後所有人都瞬間清醒,好萊塢的明星們集體玩壞奧斯卡↓
而且這還不是奧斯卡全場唯一的烏龍……諷刺的是,小川普發推特轉發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有意思的失誤……看來學院並不真正尊重在意幕後工作者們嘛……」原來在紀念逝世影人的環節,服裝設計師珍妮特·帕特森的資料完全用錯,學院展出的是製片人簡·查普曼的照片,這位女士依舊健在。
致敬影人環節用錯圖
太政治?川普成全場焦點遭「雞毛」狠懟
或許受時局所限,本屆奧斯卡的政治色彩顯然比以往更加濃烈,獲獎人紛紛登臺暢所欲言、抒發己見,憑藉《推銷員》獲得最佳外語片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請代領人發表自己的觀點,針砭時弊。整篇感言不僅有禮有節、一針見血,而且非常得體地維護了尊嚴,很是優雅。「梅姨」在金球獎上淋漓盡致的深刻演講顯然激勵了更多藝術工作者勇敢發聲,這無疑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但是,過度拿政治熱點和永無休止的爭辯當做一場以電影與藝術為焦點的頒獎典禮的噱頭,也有些令人審美疲勞。主持人「雞毛」似乎有意將炮火對準川普,在頒獎、表演中不時以其為目標辛辣調侃,不是狠懟川普「推特治國」:「奧斯卡都頒獎兩個小時了,川普居然一條推特都沒發,我很擔心他誒……」就是直接發推特@川普,再不然則調侃「梅姨」的裙子是不是來自於總統女兒的品牌。
川普本人隨後評論了這屆奧斯卡:「我覺得他們太關注政治了,這有些悲哀,使奧斯卡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昨晚並不是一個光芒四射、獨具魅力的夜晚,我之前出席過奧斯卡頒獎禮,它獨有的珍貴已經流失,以那樣的方式結束也讓人感到悲哀。」
無意在此議論美國政壇,但當場外的美國總統成為了場上戲謔的焦點,奧斯卡就似乎失去了其最初清淨本原的質地與魅力所在。畢竟,沉浸在藝術之中展現自己的觀點、捍衛自己的主張,是比過於頻繁的嘴仗更「猛於炮火」 、更有力量的表達方式。
奧斯卡依然是男權的遊戲?最佳導演無女性入圍
去年的奧斯卡提名剛一曝光,就瞬間成為了許多人唇槍舌戰的話題。激辯中人們無法忽視一個刺眼的事實:為何第88屆奧斯卡提名都是清一色的白人演員,這確實難逃種族歧視的嫌疑。「Oscar So White」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愈演愈烈、迅速發酵,引來一片爭議。著名演員威爾·史密斯表示拒絕出席後,不斷有電影人宣布抵制奧斯卡,其影響如狂瀾難以力挽,久久無法平靜。
痛定思痛宣布革新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顯然深刻意識到了多樣性的重要,第89屆奧斯卡的提名旋即呈現出了海納百川的態勢。《月光男孩》巴裡·詹金斯入圍最佳導演,丹澤爾·華盛頓、露絲·內伽入圍最佳男主、最佳女主,而從獲獎名單來看,學院似乎大刀闊斧在改變自我的趨勢也非常明顯。然而仍有許多人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奧斯卡為何如此男性化?最佳導演類別中完全看不到任何一位女性導演的名字,一些人的作品也未能成功獲得其應有的肯定。雖然最佳紀錄長片一項中有艾娃·德約列的《第十三修正案》,瑪倫·阿德的《託尼·厄德曼》也入圍了最佳外語片,但她們只是寥寥中的少數,而且在導演上的成就也疑似被忽視。
知名媒體IndieWire為此撰文,指出今年其實有女性導演作品獲得了不少好評,且在電影節上也擁有高人氣,比如導演兼編劇麗貝卡·米勒的《麥吉的計劃》。這部影片在多倫多和聖丹斯上都呼聲很高,不過這類講述人物情感關係的喜劇似乎並不符合學院投票成員的審美,當然筆耕不輟的伍迪·艾倫老爺子是個例外。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露皮塔·尼永奧主演的《卡推女王》身上,導演米拉·奈爾智慧卓絕,獲得影評人等盛讚,但學院評委可能連看都沒看就認為已經了解了影片的類型及風格。迪士尼的市場營銷策略也沒能成功吸引觀眾,影片在票房上表現十分低迷。
此外,前期被各大媒體看好的《美國甜心》也被「拒之門外」,導演阿德裡亞·阿諾德的這部作品聚焦年輕女孩絲泰爾的青春與成長,不僅曾亮相坎城電影節,還獲得了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獎,且在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獨立精神獎和英國獨立電影獎上都入圍或者獲獎,但在奧斯卡卻一片靜悄悄。
學院真的對女性導演及其作品有偏見或不屑一顧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我們也無法直接得出這樣略帶偏激的結論。然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女性導演並未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她們的地位也亟待提升。
當然,本屆奧斯卡並非一無是處,《月光男孩》的加冕無疑是歷史性的一刻。首部同性題材影片最終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此前《斷背山》或是《卡羅爾》都未能獲此殊榮,導演為此激動萬分,學院正在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愛樂之城》製片人Jordan在臺上冷靜、克制地及時掌控了局面,迅速更正錯誤,這種危機管理的臨場反應能力令人稱讚。而且學院也正式發表了聲明,向《愛樂之城》、《月光男孩》以及兩位頒獎嘉賓、製片人、全球觀眾道歉,盡全力彌補過失。
「天降禮包」的場面也充滿想像力,明星收到降落傘形禮袋內附贈的餅乾和糖果,當時的現場像聖誕節一般溫馨↓
向幸運遊客開放杜比劇院的場景也非常新穎,甚至讓人躍躍欲試↓
然而或許是奧斯卡加持了太多看客的幻想和抱負,烏龍鬧劇之下,我們間接直擊了它無比真實的一面。其實我們無需以奧斯卡為最高標準,也不必將其過分理想化。正如主持人「雞毛」所說——「這只是一場頒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