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2008年,我受瑞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託,對玉海樓孫詒讓紀念館進行重新布展設計,後來紀念館重修計劃取消。今以此稿陸續發上,供大家了解晚清瑞安歷史上,以孫詒讓為代表的士紳群體的狀況,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對地方社會、經濟、教育、文化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雖偏居東南沿海一偶,但與當時晚清重要權臣、風雲人物密切聯繫,在國內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態度與作用,代表著當時溫州地區社會和士紳階層典型狀況,在全國性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地域性代表。本文僅對這段歷史,截取孫詒讓和玉海樓的片段,作為梗概式的介紹。
第一章 孫詒讓與玉海樓(上)
(一)星鬥羅胸 蔚為大家
孫詒讓,字仲容,號籀廎居士。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於瑞安潘岱硯下。
孫詒讓幼承家學,少年早慧。鹹豐二年(1852年),五歲的孫詒讓隨授翰林院編修的父親孫衣言旅居北京,從父讀書識文義,受四子書及《周禮》,瀏覽《漢魏叢書》。鹹豐八年(1858年)父親孫衣言出任安徽安慶知府,孫詒讓從北京返歸裡門,同治丁卯中舉人。在鄉居學期間,孫詒讓即展示少年才華,十三歲撰成《廣韻姓氏刊誤》,十八歲寫成《白虎通校補》。
孫詒讓少年時代讀過的部分書籍
自同治七年(1868年)孫詒讓二十一歲,至光緒五年(1879)三十二歲,侍父從宦於江蘇、安徽、湖北三省,結交大江南北的文人學士和官宦名流,遍覽典學古籍,收集善本珍藏,廣學博聞,積累了學術底蘊。及至回鄉後的五十年裡,以玉海藏書樓為陣地,潛心研究國學,從《溫州經籍志》到《墨子間詁》、《周禮正義》,及《古籀拾遺》到《契文舉例》、《名原》,著述共計三十餘部。治學遍及經、史、子、集及樸學等。均能創新發明,邁越前賢,蔚為國學大家。
同治七年,孫詒讓隨父居南京瞻園
1894年是孫詒讓人生轉折的一年。甲午戰爭失敗,辱國喪權,孫詒讓慘遭精神打擊,奮起支持維新,同情革命。這一年他八試禮部不第,父親含悲逝去。面對國破人亡,孫詒讓自覺把重心轉移,接受新學,投身教育,興辦新式學堂,創辦實業,以應時需,以圖達到「振世救敝」之目的。從1896年至1908年,在溫州和處州(今麗水)共辦各類新式學堂三百多所,1905年推舉為溫州學務分處總理,1906年任學部諮議官,1907年被選為浙江省教育總會會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十二日,孫詒讓因勞累過度,在瑞安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六月七日,溫處兩郡各界八千餘人士,聚集在溫州師範學堂開追悼大會,送來輓聯挽幛一千餘件。浙江教育總會、上海國學保存會、浙江溫州留東學生會等團體都先後開會追悼。
《清史稿·儒林本傳》列有孫詒讓傳。
甌海慈湖孫詒讓墓
孫詒讓先生年表
1848年 1歲九月十六日生於瑞安潘岱鄉硯下村。
1855年 8歲隨父居北京澄懷園,始習《四子書》和《周禮》。
1860年 13歲著《廣韻姓氏刊誤》,始為校讐之學。
1862年 15歲隨祖父母、父母遷居邑城。
1863年 16歲讀江藩《漢學師承記》,始知清儒治經史與小學家法。
1867年 20歲赴浙江鄉試,中式第四十四名舉人。
1875年 28歲賑捐山西,援例得主事,籤分刑部。
1877年 30歲撰成《溫州經籍志》。
1884年 37歲中法宣戰,沿海戒嚴,與邑人士籌辦團防。
1888年 41歲佐父營建玉海樓書藏。
1893年 46歲寫成《墨子間詁》十九卷,附後語二卷。
1894年 47歲八試禮部不第,此後不再應試。
1895年 48歲擬創興儒會,撰《興儒會略例》二十一條。
1896年 49歲創辦瑞安學計館,始為興辦地方教育事業。
1897年 50歲創辦蠶學館於溫州,佐項菘兄弟開辦瑞安方言館。
1898年 51歲成立務農會瑞安支會,籌款購地,試種湖桑。
1899年 52歲寫成八十六卷本《周禮正義》,該書歷時二十七年始成。
1901年 54歲著《周禮政要》,清廷復開經濟特科,辭不赴。
1902年 55歲成立瑞安普通學堂,成立溫州府中學堂。
1904年 57歲著《契文舉例》,成立富強礦務公司與大新輪船公司。
1905年 58歲任溫州學務分處總理,籌設瑞安商會。
1906年 59歲學部聘為二等諮議官,浙江提學使,聘為省學務議紳。
1907年 60歲選為浙江教育總會副會長、會長、電張之洞營救秋瑾。
1908年 61歲成立溫州師範學校,六月二十日逝世,葬甌海慈湖。
(二)書香門第 骨鯁家風
孫家祖籍福建長溪,五代時遷居瑞安集善鄉的盤谷村(今硯下)。孫詒讓出身書香門第,曾祖和祖父時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曾祖孫祖鐸,九歲能屬文;祖父孫希曾,家居好學,尤善書,將讀書求進的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孫衣言和孫鏘鳴身上。孫家兄弟及孫輩詒讓果不負祖望,功名官宦,治學安邦,清廉骨鯁,名貫天下,為入清以來二百年溫州學人中的特例,人贊其為「君家兄弟世間無」。
盤谷孫氏世系表
潘岱硯下村
硯下孫氏故居
光緒元年牌匾
現公園路,孫氏搬進瑞安城裡初期的故居
孫衣言
孫衣言(1815—1894),字劭聞,號琴西,後自署遜學老人,孫詒讓父親。清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鹹豐五年,擢上書房行走加五品銜,復升侍講;鹹豐八年,因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堅持主戰言論,上《御戈之策章》,外放為安慶知府、廬鳳穎道;因曾國藩賞識,先後升任江寧鹽巡道、江寧布政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布政使等職。孫衣言雖有一腔以永嘉事功之學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但為官清廉,為人性骨鯁,終究難以見容與盤根錯節關係複雜的晚清官場。光緒五年(1879年)歲末,以太僕寺卿致仕,引退還鄉,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稱。
孫衣言治學嚴謹,出入經史,務虛求實,自成著述。文章宗桐城派,工詩則才思清而敏。俞樾謂其詩「上追漢魏,而近作尤似蘇黃」。宋恕稱其「以詩震海內外」。著有《遜學齋詩鈔》十五卷、《文鈔》十七卷。歸田後,悉心收集鄉邦文獻、逸事,編纂先哲遺篇《甌海軼聞》五十八卷。輯《永嘉叢書》十三部,校正重刊《水心文集》。且在鄉裡創辦詒善祠塾,講學授徒,建玉海樓書藏,以惠鄉裡後生,竭力弘揚永嘉學說。
孫衣言部分著作
全國重點保護古籍,孫衣言《遜志齋集》
全國重點保護古籍,孫衣言《孫琴西文稿》
全國重點保護古籍,孫衣言《孫琴西娛老詞稿》
孫衣言泰山題名刻石
評價:出為名臣,處為名士。 ——馬新貽
孫鏘鳴
孫鏘鳴(1817—1901),字紹甫,號蕖田,孫衣言胞弟,孫詒讓叔父。道光辛丑進士,入翰林,三年後授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六十年後,兩次晉京赴鹿鳴、瓊林宴,贈三品卿、侍郎銜。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孫鏘鳴任丁未會試同考官,認真選拔人才,識拔了後來官致傅相、秉政多年的李鴻章和官致船政大臣、兩江總督的沈葆楨。後二年,典試廣西,留任廣西學政。任內布衣素食,不受饋贈,堅卻地方官例宴,受百姓詞訟,多所平反。面對時政之弊,上書條陳,言興革之要務,未被採納。又彈劾八旗權貴穆彰阿,名噪朝野。終為鯁直所累,被朝廷勒令休致,去官歸裡,時年四十七歲。
致仕後的孫鏘鳴,應李鴻章、沈葆楨的聘請,先後主持蘇州、南京、上海和溫州地區著名書院和講席。著《海日樓文集》、《東甌大事記》、《止庵讀書記》等。其學精永嘉經世之道,主張改革圖新,為啟迪鄉裡後生,開析真理講節操、氣節,倡讀西學,移風易俗,作出貢獻。致使溫瑞世俗為之大變,數十年內人文鼎盛。
孫鏘鳴部分著作
全國重點保護古籍,孫鏘鳴《春在堂雜詩》
孫鏘鳴家訓
平陽坑東源村,孫鏘鳴鹹豐八年題字牌匾
評價:天下翰林皆後輩,朝中宰相兩門生。 ——俞 樾
(三)玉海一樓 文墨飄香
玉海樓含孫詒讓故居和百晉匋齋,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建築風格具有濃鬱的浙南地方特色。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建造,與湖州嘉業堂、皕宋樓、寧波天一閣,並稱浙江四大藏書樓。孫氏父子仰慕宋代學者王應麟讀書之博和著述之富,以其著作《玉海》名樓,意為藏書「如玉之珍貴,若海之浩瀚」。
玉海樓當年藏書達八九萬卷,現在藏書三萬多冊,其中珍善本四千冊,以富名家批校本、鄉邦文獻和珍善本聞名於世。如《萬曆溫州府志》、《康熙瑞安縣誌》、元巾箱本《尹文子》等皆世之孤本;明正德林長繁本陳傅良《止齋集》、孫詒讓批校明萬曆刻本《淮南鴻烈解》等皆為世所罕見的珍善本。先時管理嚴格,訂有《藏書規約》十六條。
玉海樓全景
玉海藏書樓臺門
玉海藏書樓
百晉匋齋
孫氏故居
玉海樓作為孫詒讓藏書、讀書、著書之所,其主要學術著作都在這裡完成,並與父親一道,整理鄉邦文獻,刊刻了《永嘉叢書》。亦為鄉裡後學培養人才之讀書之所。
書齋
按國內藏書樓來說,玉海樓建得較晚,但創建以後就名聞江浙、列為國內藏書名樓之一,和孫詒讓的學術名聲是分不開的,是典型的學者藏書樓。
(待續)
長按 識別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