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讀中小學的時候,正是港臺流行音樂最輝煌的年代。
那個時候的學生,幾乎每個都有一個歌詞本,上面抄寫了當時流行歌的歌詞,還貼上了男女明星的大頭照片。
如今,雖然沒有這樣的事情了,但是每當我們聽到一首好歌,也會被歌詞感動,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轉發。詩詞和流行歌詞,都可以用來傳情達意,抒發心情,那麼他們的區別在哪兒呢?文雅的唐詩宋詞,又是如何演變成如今的通俗歌詞的呢?
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從詩誕生開始,就和歌有分不開的關係,所以現在我們也稱詩歌。
詩詞和音樂都是古代文人的必修科目,很多詩詞原本也是民間的音樂,比如《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各個地區的民歌。現在的詩人詞人下鄉收集素材,就稱之為「採風」。
音樂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孔子在齊地聽了《韶》樂之後,竟沉醉到「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古代的詩詞,都是譜上曲子唱出來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典詩詞有兩大源頭:《詩經》和楚辭。《詩經》是純樸而寫實的;楚辭是華美而瑰麗的,楚辭中經常使用奇花異草和美女天仙來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稱之為「香草美人體」。
這兩大源頭,成為後世詩詞的兩大門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漢朝結束了自東周列國之後的多年徵戰,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安定強盛的國家,也促進了文藝的創作,漢朝除了有傳及後世的漢賦之外,漢樂府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很多的樂府詩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比如我們熟悉的《古詩十九首》,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也產生於這一時期。
三國魏晉時期,文壇的領袖是三曹七子和竹林七賢。
在漢末的亂世,他們深刻感受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作品也真實的反映了這一點,「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慷慨悲涼,風骨遒勁,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
竹林七賢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這一點也反映在了他們的詩詞中,純樸自然的田園詩開始流行。東晉的陶淵明更是用詩詞和文章描繪了一幅夢中桃源。
魏晉南北朝很多詩人對唐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比如應劭、劉向、謝靈運、阮籍、庚信、鮑照等。
李白就寫過: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有清發。
杜甫也寫過: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還寫過: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用庾信和鮑照來比李白。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讓香菱主要看王維的五言詩、李白的七言絕句、杜甫的七言律詩,再就是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的詩詞。原文如下:
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 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 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詩詞創作最繁榮、經典作品也最多的時期,詩詞表現的領域擴展到方方面面。兼容並包的盛世大唐,不僅誕生了極其考驗作者的律詩,也產生了配合教坊樂曲演唱的詞,甚至還誕生了在民間有廣泛影響的打油詩。
唐宋時期的樂妓和當時的文人關係密切,文人的作品很多都是靠他們傳唱從而保留下來。這其中的故事廣泛見於明清時期的各種傳奇小說中。
宋朝之後,詩詞仍然在向前發展,不過再也難以達到唐宋時期的高峰,不過在民間,元曲和雜劇開始興盛起來,它們繼承了詩歌朗朗上口的某些特點,又更加通俗和平民化,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西廂記》、《牡丹亭》、《南柯夢》等劇目不僅有豐富的情節,又有不少婉轉的唱詞,連林黛玉也會感慨: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現在全國各地流行的各種地方戲,比如京劇、崑曲、花鼓戲、黃梅戲等等,大約都是從這一時期發端。
清朝是近體詩創作的最後一個高峰,還產生了諸如同光體之類的流派。不過五四運動之後,隨著中國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文學的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白話文、現代詩逐步取代了古文和近體詩。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電氣時代的到來,讓音樂、影視的流通變得空前快捷,詩詞和音樂再一次結合,我們熟悉的流行音樂時代到來了。
粗略梳理了一遍詩詞和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詩詞和音樂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從未分離。現在的流行音樂雖然良莠不齊,但是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也具備的動人心魄的力量,很多的流行歌詞作者,也非常注意從古典文學中吸取營養。
比如由瓊瑤作詞的《情深深雨濛濛》主題曲,裡面就引用了很多詩詞句子:
情深深, 雨濛濛
多少樓臺煙雨中, 記得當初
你儂我儂, 車如流水馬如龍
儘管狂風平地起, 美人如玉劍如虹
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車如流水馬如龍,出自李煜的《望江南》;美人如玉劍如虹,出自清朝龔自珍的《夜坐二首》。
總的來說,唐詩宋詞和現在的流行音樂歌詞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是逐漸變得大眾化、通俗化。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列一個梯度:
第一級:標準的唐詩,比如《渭城曲》;
第二級:花間詞、婉約詞,比如《鵲橋仙·纖雲弄巧》;
第三級:現代詩,比如《再別康橋》;
第四級:早期的流行音樂,比如《明月千裡寄相思》;
第五級:港臺流行樂中的經典詞作,比如大家熟知的輝黃組合、兩個偉文等;
第六級:優秀的民謠、古風、中國風音樂;
第七級:一般流行音樂;
第八級:《兩隻蝴蝶》、《小蘋果》等網絡神曲;
第九級:《老司機帶帶我》、《學貓叫》等快手、抖音神曲。
話說回來,小仙認為,不管是文學還是藝術,要對人產生影響才有意義(當然這種影響可能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個成天念唐詩的人,並不一定比一個成天唱《學貓叫》的人高尚。不過詩詞和流行歌曲歌詞相比,可能給人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入,這也是小仙堅持給大家聊詩詞的原因。
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給小仙點個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