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消息稱導演陳臨春會出任2021年春晚的總導演。陳臨春曾導演過很多晚會,對執導大型晚會極富經驗和實力,並且擔任了2008和2011年的春晚總導演。此事引起了網友新一番的討論,但討論對象不是陳臨春,而是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綜合性文藝晚會,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國衛視播出。晚會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把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入到狂歡之中,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
在十年前和更早的時候,春晚曾是一家人過年的一道必經程序,人們坐在一桌聊著天樂呵呵地觀看春晚。但是,最近的十年內人們好像越來越不對春晚有所感冒了,春晚也受到了很多的負面評價,這是為什麼呢?
根本上,春晚內容的質量不行了
首先,單從節目效果來看,近年的春晚可謂是走了穩健的下坡路。每年固定的節目形式,小品、歌舞這兩類最主要的節目形式缺乏創新,縱然「團圓、拜年」這些主題是春晚的核心,但是表演形式是無窮無盡的。在時代發展迅速的現在,單一表演形式帶來的審美疲勞自然不會得到好評。一年一次的晚會,準備就要半年,而帶給觀眾們的感受就是缺乏誠意,節目無趣。歌舞填詞生硬,現場修音嚴重,有的演員還跑調甚至假唱這些問題節目組都當觀眾看不到。現階段早不是全家擠在一臺電嗑瓜子的時代,人們培養親情的方式多了,為何要去選擇這些自己不願看的呢?
其次,春晚的內容受到了太多的限制,題材有限,特別是初衷是反映和諷刺社會問題的小品節目。各種類型的節目,內容都要考慮各個方面,以兼顧到各個群體的體驗,但是,「兼顧」到各個群體往往做不到。趙本山的小品《賣拐》被說成歧視殘疾人,馮鞏小品中一句「拒絕黃賭毒拒 絕桌球」就受到了桌球界的強烈批判,意思這麼搞下去,那些抗日影視裡面飾演日本軍人的演員說一句「八嘎」都要說成媚日了嗎?現在小品的針氈時弊不見了,經典題材的戲曲不見了。因為是全國性的節目就經常過度解讀,那這是文藝的災難。
另外,春晚沒有正確認識觀眾是全體人民這一事實,將貼近生活的節目大大縮減,人們沒有親切感。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觀眾的主體。像曾經一些接地氣的節目現在已經銷聲匿跡,藝術作品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裡巴人,這或者可以說只是藝術的一個大的分類,但不能說陽春白雪就比下裡巴人「好」,藝術是平等的、群眾的。春晚的「傳遞快樂」這一準則只傳遞給了一小部分人,條條框框太多,就算是馮小剛這種可以說是歷代春晚總導演中榮譽最多的人也對春晚無能為力,2014年的春晚照樣沒有達到人們心中的預期,不僅沒有撐住影視導演的臉面還背負罵名。
其次,春晚的商業性過重了
春晚需要贊助很正常,但是近幾年的春晚商業性越來越強,沒有了初心。就拿2020年春晚來說,在春晚播出的時候微博裡就已經是各種對於廣告過多的吐槽了。有些網友還調侃「放廣告就好好放廣告,插播什麼春晚?」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內容毫無新意,充斥著各種商業元素,這樣的春晚難以鎖住觀眾的胃口。說真的,其實不完美和各種的吐槽是在拯救春晚,春晚這種受眾是全國人民的節目得由全國人民來評判,而不是某一個群體。網友的意見和吐槽說明春晚在網友心中還是有所期盼和要求的,每年都有的吐槽,不改進才是硬傷。春晚淪為生意場,熱度褪去是意料之中的事。
要改變春晚這樣的現狀,單憑有個好的導演是完全不夠的,將近四十年歷史的春晚在現在浪潮的衝擊下,有將成為被推的前浪的徵兆。演出內容不受人歡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說容易,網上許多廣受好評的晚會可以學習;說難,難就在學習到的東西不採納,這可以說難於上青天之處了。春晚沒落已成趨勢,但也不要讓春晚成為回憶封在歷史中,受眾是十幾億人口人民的節目不受一些人喜歡很正常,但是差評多餘好評,這就是春晚自身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原創 | 花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