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長華
上周五(8月21日),由燦星製作操刀的金典《2020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開播,首期6位學員初亮相。
作為一檔九年的老牌綜藝,「好聲音」再亮相表現依然出彩。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2020中國好聲音》節目開播收視表現強勁,收視率1.015%,居地方衛視晚間首播綜藝節目首位,收視份額4.740%。
8月28日,隨著第二期節目播出,本季節目賽制清晰呈現——節目最具辨識度的轉椅盲選得以延續;搶人環節依然競爭激烈;原創音樂賽道設置成為新亮點。
行進在第九年的路上,如何在守住「老招牌」的同時,提升觀感,創建新標籤、觸發新話題,依然是節目探索和推進的重要課題。而不論是賽制調整、導師血液煥新,還是新式臺網互動模式的嘗試,甚至更年輕化的追求,都讓人們看到這個老牌音樂節目依然在求變的創新心思。
為原創音樂「轉身」
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足跡已經跨越了百年時間,誕生了一首又一首讓人耳熟能詳的「好聲音」。《2020中國好聲音》在首期開篇特別製作了一支音樂特輯,以時間順序串聯起不同時代的「好聲音」,帶觀眾回顧經典、致敬經典。
在年代記憶中強化「時代」表達,回顧之餘,也呈現出節目對「好聲音」的渴求。
節目開始前,李健、李榮浩、謝霆鋒三位音樂導師搭載音樂大篷車,分別從上海、長沙、武漢出發,尋覓值得為之轉身的「好聲音」,並將其帶回《2020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之上。
謝霆鋒、李健、李榮浩搭載音樂大篷車,去尋覓值得為之轉身的「好聲音」。
何為「好聲音」?在節目迭代過程中,導師和大眾之於「好聲音」的探討一直在繼續。而當轉身的新鮮感逐漸褪去,「好聲音」更多的價值則在於大浪淘沙後,去發現更多真正有價值的聲音。
在新一季節目中,這種價值和聲音除了挖掘「好聲音」,還在於鼓勵原創音樂。
基於尋找「好聲音」的核心訴求,首期節目中,四位導師也表現出對原創音樂的渴求。如導師李榮浩所說,原創是當下一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希望把與導師、觀眾有共鳴的歌曲推廣出去。李宇春也期待在舞臺上看到很多不同的原創作品。
節目首期,被定義為「好聲音首位原創選手」的學員宋宇寧以及其唱作的《三巡》為原創音樂賽道留下不錯的初印象。「你拼過了命啊 做個優秀的人 」直白樸實的詞也令李榮浩和李健兩位導師轉身。
剛剛播出的第二期節目中,原創音樂有了更明顯的呈現和表達。獨立音樂人趙紫驊一首《一滴淚的時間》以及天津音樂大學就讀學生賈一騰帶來的《走》都承載著學員各自對音樂創作的追求和感悟。
趙紫驊。
從目前播出的兩期內容來看,原創音樂賽道內容比重以及未來具體推進方式尚不夠明晰,但其對原創音樂的追求和探索正延展著《中國好聲音》這個音樂IP的生命力。
九年來,音樂的流行趨勢在不斷變化,堅持挖掘「好聲音」,《2020中國好聲音》還在通過鼓勵原創音樂賦予節目新的記憶點和價值點,為節目做增量,亦為原創音樂和原創音樂人提供了一方舞臺。
新基因下,仍是「好聲音」
沿襲「好聲音」的傳統,節目首秀由李榮浩、謝霆鋒、李健、李宇春四位音樂導師輪流接過麥克風,互相演繹對方的經典曲目。隨著《謝謝你的愛1999》《傳奇》《漂浮地鐵》《要我怎麼辦》的旋律先後響起,觀眾的記憶也被拉至歌曲背後的時間刻度之中。
而與開場年代感形成差異觀感的是「年輕化」的導師配置和參賽學員的選擇。據了解,參加本季節目海選的選手有30萬,其中95後、00後所佔比例首次超過95%。
新血液的融入某種程度為節目注入了不一樣的新鮮感。這體現在導師搶人過程中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學員在選曲和音樂風格的多元呈現上。
面對宋宇寧演唱的《三巡》,李健建議其在副歌時候可以減少一到兩次白描式的唱法,李榮浩則認為不需要改變他身上的特點,「保留那一份原始」。
第二期節目中,32歲的獨立音樂人馬璐「黑嗓」式的唱法獲得多位導師轉身。謝霆鋒評價「帶有些許沙啞的聲音很高級,很有魅力」,李榮浩提到「不妨將看似很怪的內容融入大眾聽得懂的世界」。
馬璐。
抒情、搖滾、電子音樂、阿卡貝拉、樂隊組合等,多種風格和形態的呈現也顯示出「好聲音」對多元音樂的包容性。
變化的新基因,不變的是「情懷」。可以看到,作為一檔音樂勵志節目,《2020中國好聲音》中仍有著對「好聲音」的獨特情懷以及對音樂夢想的鼓勵。
節目中,李榮浩多次談到自己曾經依靠寫歌換取租房資金的經歷,李宇春也坦言自己在初入大學時有過一段難熬的迷茫階段,但他們仍堅守音樂夢想並有所成就。而在學員的身上,也能夠看到他們追求音樂的不變初心:雜貨鋪售貨員程欣從事與音樂毫無關係的工作,卻從來沒想過放棄過唱歌;在大學裡從事行政工作的穆蘇,同時經營著一家Live House;潘虹是江西贛州的一名採茶戲演員,但這並不影響她熱愛唱歌這件事……
走過八季,《中國好聲音》早已成為一檔暑期「陪伴式」綜藝,節目能夠繼續活躍在螢屏之上,顯然離不開對創新追求與思考。而藉由對「好聲音」的挖掘、對原創音樂的鼓勵以及對音樂夢想的守護,節目也在不斷求新中強化著老牌IP的記憶點和關注度,帶領觀眾再度探討關乎「好聲音」的定義。
編輯 | 曾宇衡 袁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