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不肯「下架」,熱辣繼續狂妄,詩裡說「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稻禾半枯焦」,「滂沱汗似鑠,微靡風如湯」 。這些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
而在我國的成語文化中,會形容炎熱的天氣為驕陽似火、火傘高張,夏天的景色則是萬木蔥蘢、鳥語蟬鳴……這些經久不衰、傳承至今的成語來自於古代經典、著作,歷史故事。
成語的意思精闢、結構緊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思想智慧。下面,讓我們一起體驗成語中的夏天趣事和軼聞吧。
·【解釋】吃在冷水裡浸過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成語故事】吳質字季重,定陶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吳質出任朝歌(今河南淇縣)長,又遷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曹丕為鞏固太子地位,常於吳質書信來往,商量對策。在書信中,曹丕回味著舊時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結伴遊玩的美好回憶,天熱時把瓜果用冷水浸後食用,山風動翠竹,清泉石上流,樹蔭濃茂,不僅水果涼得透徹,人也十分爽利與安適。
·【解釋】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天氣多炎暑,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故臥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形容天氣酷熱。
·【出處】北宋·《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成語故事】在晉武帝時,有一個叫滿奮的人,向來怕吹冷風,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風。 有一天,風很大,他剛好進宮朝見武帝,看見宮裡的窗戶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堅固,不禁發起抖來,臉色變得很蒼白。武帝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滿奮照實回答。武帝一聽,便笑著說:「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風的。」滿奮覺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說:「臣猶吳牛見月而喘。」意思是說:我就好像吳地裡的牛一樣,一看到了月亮就嚇得喘起氣來了。
·【解釋】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出處】《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成語故事】晉代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但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因此浪費晚上的時間他覺得十分可惜。在一個夏日的夜晚,他見室外到處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幾十隻螢火蟲吊在書本的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解釋】原意是夏日裡梅子酸甜,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的張繡時,經過方城縣一個叫梅林鋪的地方。時值夏日中午,天氣十分炎熱。曹操派人四處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終見不到一滴水。士兵們全軍都很口渴。為了不耽誤行軍,曹操靈機一動,站在高處,指著前面一個小山包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個個來了精神,加快行進速度,最後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解釋】放任蚊子吸食自己的血直至叮飽。特指兒女的孝心。
·【出處】元·郭居敬《二十四孝》: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成語故事】晉朝人吳猛,幼年母親早逝,與父親相依為命。由於家貧買不起蚊帳,每到夏夜,吳父常常因蚊蟲叮咬而睡不好覺,吳猛年紀雖小,但非常有孝心,為了讓父親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讓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飽了血就不再叮咬父親。吳父去世後,吳猛為父親守喪三年,三年裡他燒紙供奉,早晚祭奠,從不間斷,受到後人的讚譽。
·【解釋】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出處】西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成語故事】孟簡子擔任梁國和衛國的丞相,後來犯了事出走齊國。管仲來迎接他,問他:「你當丞相時,你家裡有多少門客?」孟簡子說:「有三千多人。」管仲說:「現在有幾個人跟來了?」回答說:「只有三個人。」管仲問:「為什麼這樣呢?」回答說:「其中一個人的父親死了沒錢葬,我給他葬了;一個人的母親死了沒錢葬,我也給葬了;一個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幫了他,後來人被放出來了。所以這三個人跟來了。」管仲上了車說:「唉!我一定會衰敗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風一樣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樣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會衰敗的。」
青少兒課程:
幼兒班:4-7歲 少兒班:7-18歲
成人課程:
18歲以上愛好傳統文化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