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德普和薇諾娜·瑞德
「那一刻就像電影中一樣,所有東西都逐漸模糊,而只有她是清晰的。」
從電影首映禮上的一見鍾情,到《剪刀手愛德華》的默契配合,兩個人轟轟烈烈的愛情像德普右臂上的刺青——「永遠的薇諾娜」一樣,成為影史佳話。
雖然這段持續四年的愛情並未修成正果,二人如今的境況也令人唏噓,但當德普因為與現任妻子的爭執而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時,薇諾娜義無反顧的聲援,還是讓一眾網友「爺青回」,看到了愛情中模範前任的樣子。
via.《上海驚奇》
除此了德普和薇諾娜之外,天后麥當娜和前夫西恩·潘離婚後依然相互站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搭檔烏雷在分手後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彼此成全,都好像讓我們看到了與前任和諧共處的可能性。
不過即便如此理想的前任關係的確存在,現實中也往往可望而不可得。更多時候,我們和前任的關係中是那些互不退讓的雞零狗碎、彼此指責的狗血戲碼,還有這些糾纏背後羞於承認的放不下。分手後互刪,互刪後忍不住視奸對方的社交媒體,在關注列表裡查看和 ta 互動最多的異性,深夜裡發出一句「在嗎」又迅速撤回,看到對方有新戀情嘴上說著不在乎,心裡卻很介意……愛情中的矛盾和不適讓我們選擇了結束關係,但感情的停止鍵卻無法像剎車一樣一步到位。對前任的念念不忘是分手後人人都會擁有的情緒階段。有人時間長,有人時間短,但不論這種「難忘」的情緒是愛、恨還是不甘,它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為什麼人們會對自己的前任念念不忘?心理學家阿瑟·亞倫在《自我量表中他人的包容性及個人親密關係結構》(Arthur Aron,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中用 「自我擴張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的概念進行了解釋。他指出,戀愛的過程同時伴隨著 「自我擴張」過程,我們會在與另一半的相處中不自覺地吸收對方身上的特質,使之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即從「有我」變成「無我」的過程。比如你的另一半喜歡的穿衣風格,會逐漸改變你的穿衣風格,讓你們兩個看上去風格越來越像。但當你們的關係破裂後,你會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隨之失去了,這種割裂感和失去感會讓你感受到痛苦。你失去的不僅是戀人,還有自我的一部分,因此重新接納和補全自我是個艱難的過程,你寧願選擇保持慣性。在最新的一期《奇葩說》中,奇葩星球推出了一款「前任點評 app 」。你可以在上面查看你的愛人所有前任對 ta 的點評,也可以去點評你的前任,當然你也面臨著被點評的可能。系統會通過對這些評價的大數據分析,給予人們以戀愛建議。如果這款 app 已經設計完畢,你,會同意它上架嗎?雖然是個腦洞題,但腦洞背後,要不要和別人提起前任,如何評價前任,該不該把對前任的評價公之於眾,以及如何分辨關於現任過往的戀愛史信息,是我們在感情中值得思索的問題。陳銘在節目中指出,「人類沒有那麼孤獨的痛苦」,當你和別人分享自己失戀的痛楚,向別人講述你和前任之間的故事時,你也許會在大家的共鳴中找到人類雷同的悲歡,並就此獲得釋然。心理學中有個「白熊效應」,指的是每當我們要刻意忘記某事的時候,反而會在潛意識中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件事情上,最終導致你對這件事情記得更清楚。所以不壓抑自己的情感,尋求自身之外的情感支持,在共情裡稀釋自己的情緒,不失為失戀後「忘記前任」的一種方法。區分可以公開的信息和不可公開的信息,分清感情問題和道德問題的界限,不過度評價,或許能夠讓你成為一個「模範前任」。畢竟如果感情註定沒法挽回了,得一張「好人卡」,也不失為一種體面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