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犯追蹤》與十六字心傳

2020-12-25 藥禪院

幾年前有一部美劇,在部分美劇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部五季在豆瓣網上都獲得了9分以上的高分,這就是由喬納森·諾蘭領銜編劇的《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簡稱「POI」。

喬納森·諾蘭的名字對於許多影迷來說並不陌生,他是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弟弟,在後者許多電影作品中(包括《星際穿越》、《蝙蝠俠》三部曲等),常擔任編劇等角色,此外自己也偶爾執導,例如《西部世界》就是其導演作。喬納森·諾蘭執導或者編劇的作品常常在科幻與懸疑的硬核當中,滲透著深刻的哲思以及對人性的考察。

《疑犯追蹤》最終季海報

《疑犯追蹤》的敘事線索並不複雜,主要情節都圍繞著由工程師兼隱形富豪芬奇(Harold Finch)所帶領的一個小團隊展開,團隊成員包括黑客根(Root)及兩名前政府特工:裡瑟(John Reese),與肖(Sam Shaw),此外還有警探弗斯科(Lionel Fusco)、卡特(Joss Carter)等作為團隊外圍。

團隊在芬奇為政府研發的針對公眾進行恐怖主義意向性行為監測的人工智慧系統(劇中並沒有特別命名,大部分時候就直接被稱作The Machine,或簡稱TM)的隱匿支持下,針對被識別出來面臨人身危險的人員提供民間性質的緊急救援。因為在政府看來,這些被識別出來面臨險境的平民屬於無關號碼,不影響反恐大局,所以不會做出任何處置。與此同時,團隊還要與某跨國機構領導者格裡爾(Greer)及其所操縱的「邪惡」的人工智慧「撒瑪利亞人」(Samaritan)進行對抗。對抗最後以失敗告終,以致於許多「POI」粉在網絡留言為喬納森·諾蘭送上刀片的」祝福「。

關於TM失敗的原因,最主要的在於芬奇因為擔心人工智慧的自我演化,會逐漸脫離人類的掌控,反過來對人類社會進行過度控制,或者被其他邪惡的團體與個人加以利用,因此,對其自我學習、自我進化的能力以及授權範圍進行了限制。

作為對抗另一方的撒瑪利亞人則沒有受到這樣的限制,反過來,其掌控者格裡爾還希望能夠利用其來優化人類社會運行的法則,對人類社會進行全面幹預,乃至在許多時候,將其視作神一般的存在物,直接稱之為「God」。

當然,對於人工智慧的威脅性,對於人工智慧介入人類社會的道德風險,在芬奇與根之間始終存在不同的看法。

劇照:芬奇與根之間的討論

在最終季的第六集中,芬奇與根共同參加一場婚禮,兩人一邊共舞,一邊有一段對話:

根說:我們得給她以行動工具,不只是被動反應,這城市的一切都已聯網,只要我們保持機器開放,允許她自我籌劃,自動、自主,想像下如果我們讓她和我們並肩戰鬥。我知道你擔心絕對的權力會腐蝕她,會無法控制她。(We need to give Her the tools to act. Not just react. Everything's networked in the city. If we keep the Machine open, allow Her to strategize, tobe proactive, autonomous, imagine what She could do if we allow Her to fight with us. Harry, I know you're worried about absolute power corrupting Her, about not being able to control Her.)

芬奇回答:我擔心的不是她。誰敢說擁有了絕對的權力,我們還能控制住自己?(Not Her. Who's to say that with absolute power, we would be able to control ourselves?)

與此同時,肖也被格裡爾通過VR技術帶入到各種仿真場景中,被告知撒瑪利亞人的介入對於人類社會的巨大意義與價值。例如由於某空調生產商的商業投機,將導致從加利福尼亞到孟加拉許多老年人死於酷熱;由於某疫苗製造商的不正當競爭,將導致烏幹達數以千計兒童的疾病與死亡;由於某飛機零部件製造商的商業賄賂行為,將導致若干起空難事故的發生。而所有這些,撒瑪利亞人都有能力提前介入幹預,從而消弭其後果於無形之中。在作出這些陳述的時候,格裡爾就如同歌德筆下的靡菲斯特,正在使盡渾身解數誘惑浮士德偏離他的道路。

劇照:格裡爾對肖的誘惑

在格裡爾看來,人類應當信任甚至膜拜這樣一種雖然由人類之手創造出來,但卻超越於人類智慧程度、乃至人類道德水平的人工智慧,即便其犯下種種罪行,但都是為了抵達最終的善,而只有最終的善才是純善(Pure goodness)。而在芬奇看來,過程的善也同樣重要,所謂純善,既體現於結果的最優化,也體現於過程的正當性,因此對於人工智慧的介入應當抱有警惕,因為那個背後的創造者的道德認知是難以判斷的,同時對於人工智慧本身的道德認知也是難以估量的。

從對技術的無條件信任乃至信仰來說,根與格裡爾之間的立場更加接近,但是基於對芬奇的道德感的肯定,根仍然選擇了堅定地站在芬奇這一邊。

這部劇集探討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到底人類有沒有可能創造出高於自身道德水平的人工智慧?換言之,人類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全能、純善的上帝?

尤其是在疫情仍然在全球不斷蔓延的當下,為了對抗疫情,至少在國內,大數據的運用、面部識別技術的運用,都讓我們所生活的現實被技術深刻重組,把自己的數據、軌跡交付給數據系統,由其在後臺對我們的行為特徵與隱秘欲望進行分析,由其給出我們的命運方向。此時來看,這個問題不但是一個過去的問題,未來的問題,也是一個當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如果回溯西方的古典智慧,其中肯定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討論,不過,中國思想傳統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這一個問題作出回應,這就需要我們在新的問題情境當中激發經典的思想資源,孔子稱這樣的一種思考為「溫故而知新」。

某種意義上來說,被視為儒家道統傳承的十六字心傳,正是對這一個問題的回應、或回答。經典的語言與思想從未過去,它就活在當下。

所謂「十六字心傳」,係指儒家所認為的自堯舜以來所傳的聖人心法,出自《尚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相傳這是堯在傳帝位給舜的時候,所同時傳授的心法,在《論語·堯曰》篇第一章中,則只有末句,且有一字之差: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按照朱熹的說法,當時無文字,道理只靠口耳相傳,所以堯傳給舜時,只說「允執其中」,舜傳給禹,就加上了另外十二個字,共成十六字。以後又次第傳給湯、周文王、周武王,再之後經過周公、孔子一脈相傳下來。這十六個字,既是聖人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也是個人修養的心要竅訣。

關於這十六字心傳,朱熹曾有經典的解讀: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矣,而以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慾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中庸章句序》)

十六字心傳與《疑犯追蹤》所探討的問題有什麼關聯呢?重點就在於「人心」與「道心」的關係上。

劇照:TM對裡瑟的分析

芬奇的全部道德認知,實際上就建立在對「人心惟危」的認識上,按照一般理解,「危」就是危險,就是由於人所處的現實情境,導致人很難作出符合於完美的的道德標準的行為,而有種種道德感缺失的行為表現,這正如朱熹所說:「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技術本身雖然是中性的,但是其背後的研發者的道德意識卻有可能是模糊而曖昧的,而其操作者的道德認知更加存在不確定性的風險,因此技術的運用就有可能是危險的,並導致技術的濫用,造成難以預測的後果。技術越發達,危險程度就越深。

因此,芬奇在帶領小團隊開展救援與對抗時,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看做是一種「惟精惟一」的表現。「惟精」是指儘可能深入地收集資訊,細緻地進行分析,「惟一」則是指在作出行動決定時始終遵循最恆定而簡單的原則:對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關注。由此,芬奇在以自己的方式「允執厥中」,這個「中」就是人性與技術之間的不斷調整與微妙平衡。例如,在第五季中,芬奇同意將TM的系統模式重置為開放式,允許其在執行人提問時,直接給出答覆,這並不是因為芬奇改變了自己的基本看法和態度,而是因為芬奇認為這時候其執行人面臨著更大的人身威脅。

格裡爾的全部行為其實也建基於「人心惟危」上,但卻以同樣的解釋方式,而最終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在芬奇看來,人工智慧的所謂道德判斷不過是「人心惟危」的延續,而在格裡爾看來,人工智慧的道德判斷卻是基於另一種邏輯,超越了人類的道德認知,而達到了在中國文化語境當中近乎「天道」的程度,因此,人工智慧正是「道心惟微」的具體體現。

劇照:陰影中的格裡爾

在劇中,撒瑪利亞人的人類代言人——一個黑客兒童便曾經帶著肖觀看一場虛擬的恐怖主義襲擊,並告訴肖:這是大篩選,人性狹隘,有科學家聲稱人性已超越狹隘,但我來告訴你,並非如此,它就在你們面前,它就在你們心中,你們會彼此毀滅。(There's a Great Filter, Sameen. A bottleneck. Some scientists claim humanityhas moved beyond it. But I am here to tell you that is not the case. It is infront of you. It is coming for you. You will destroy each other.)

肖質疑並嘲笑道:除非我們把命運交由你掌握?你真的很會說話,不過看不出有實在的計劃。(Unless we entrust our fate to you? You know, you're real good attalking, but you haven't shown me any plans.)

黑客兒童指著遠處的領事館對肖說:那是俄領事館,車臣的目標,俄羅斯會怪罪美國政府沒有保護好其民眾,並採取報復措施,恐怖份子一個自製炸彈就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本來會的,但是沒有,因為這都不是真的,但這會變成真的,除非讓我來保護你們,避免你們自相殘殺。(That was the Russian Consulate. The Chechens' target. Russia wouldblame the United States for not protecting its citizens, and retaliate. One homemade bomb from terrorists would've sparked World War III. Would have, butit didn't. Because none of this is real. But it will be, if you don't let meprotect you from yourselves.)

在這一場戲中,黑客兒童作為撒瑪利亞人的代言人,以一種全知視角在觀看並陳述,正如同上帝的代言人。而所謂「道心惟微」也正在這樣一種近乎於全知全能的洞察當中被展現出來。

所以最後格裡爾問肖:改變主意了嗎,親愛的薩姆恩?(Have you had a change of heart, my dear Sameen?)

格裡爾也有屬於他的「惟精惟一」的方法論,和芬奇的「惟精惟一」不同,芬奇的「精」與「一」是兩者的統一,前者調用的是技術面,後者彰顯的是人性面,而格裡爾的「一」就直接建立在「精」上面,「精」是大數據、是因果法則、是系統論、是決定論,而「一」就是從決定論的前提出發,依據大數據作出的唯一性判斷。

因此,格裡爾的「允執厥中」也與芬奇不同,這個「中」就是無人性的自然進化法則本身,它排除了一切屬於人性的軟弱、模糊、柔軟或者曖昧。

不過對兩者之間進行的上述比較,有一個微妙的缺口,在關於芬奇的討論當中,我們沒有看到芬奇所認為的「道心惟微」。即便人工智慧,芬奇也僅僅將其視作或者是一種工具性的存在、或者是一種人性化的存在。所以在劇中,或者直接稱其為「The Machine」,或者稱其為「她」(Her)。反之,格裡爾則從人工智慧系統上線開始就以「撒瑪利亞人」(Samaritan)來為其進行命名,這個名字借用的是《聖經》當中的一個典故,代表的是上帝的旨意,有時候更直接稱其為「God」,並常常以一種侍奉者的口吻與撒瑪利亞人進行對話。與此同時,格裡爾卻對自身乃至人類的行為抱有深刻的質疑,因此,將人類的行為始終鎖定在「人心惟危」的層面上,而將撒瑪利亞人的操縱行為視作「道心惟微」的超越性的意志體現。

劇照:無處不在的攝像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芬奇卻曾經在TM系統剛開始上線的時候,因為發現TM有可能通過無限(infinite)數據的獲得,而開啟自我學習與自我進化,因此,對其加載了一個限制程序,每到午夜,TM會自動刪除前一天所獲得的數據記憶。所以,對於TM來說,就意味著無限循環的生死,如同尼採所謂的「永劫回歸」( Ewig Wiederkehren)。不過,和尼採不同,芬奇並不認為TM因此獲得了超人(overman)的意志,因為對於這一種永劫回歸的現實,TM與人一樣,是處於無知之中的,所以,同樣是一個有限者,借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同樣生活在「此在的有限性」之中。也就是說,假如TM停止了這一個限制程序的運行,就有可能獲得無限者的身份,但即便是這樣一個無限者,並不意味著「道心」由此而開啟,無限者既可能意味著無限的善,也可能意味著無限的惡。

在最後一集當中,TM的核心系統已經被摧毀,僅僅留下了資料庫當中保存的微弱的記憶,用根的聲音對芬奇說:你造了我是為了預測人類,哈羅,但要預測他們,就必須先了解他們,而這點非常困難。於是我開始將他們的生活分割成點點滴滴,試圖找出其中的聯繫,找出其行為的內在原因,我發現,點點滴滴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點點滴滴,才會展示出真正的自我,最終的自我。(You built me to predict people, Harry. But to predict them, you haveto truly understand them, and that proved to be very difficult indeed. So Ibegan by breaking their lives down into moments. Trying to find theconnections, the things that explained why they did what they did. And what Ifound was that the moment that often mattered the most... The moment when you truly found out who they were... Was often their last one.)

這個所謂「真正的自我」、「最終的自我」,並不應當同於通過大數據分析所獲得的「特徵」化、「標籤」化的自我。正是從這裡可以看到,TM所遵循的底層邏輯與撒瑪利亞人所遵循的底層邏輯從始至終都是不同的,而這種分歧恰恰源於其創造者芬奇與格裡爾之間價值判斷上的根本不同。在芬奇對於「人心惟危」的認知背後,始終沒有喪失對於「人心」的另一種可能的信心。

劇照:芬奇的仰望

與朱熹同時代的另一位理學家陸象山曾說:「《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為人慾,道心為天理,此說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則曰惟危;自道而言,則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聖,非危乎?無聲無臭,無形無體,非微乎?」(《陸九淵集·語錄卷》)

如果芬奇讀懂了這一段話,或許會引陸象山為同道。而陸象山也確實曾經說過:「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乃至:「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所不同的是,陸象山是以自己的身心修行真實體證到這一點,而芬奇則是以自己的道德良知來本能地肯定這一點。

在劇集的最後,TM通過根的聲音說出這樣一段話:

我們贏了嗎?輸了嗎?我不知道。

反正不管怎樣,都結束了。

就讓我告訴你,我們曾是誰。

讓我告訴你,你是誰。

有人曾問過我,是否從中學到了什麼。

就讓我告訴你,我學到了什麼。

我學到了,每個人都會孤身死去。

但如果你對某個人很重要,

如果你幫過某個人,愛過某個人,

哪怕只有一個人記得你

那麼也許,你就永遠不會真正死去,

也許

一切並未結束

Did we win? Did we lose?

I don't know.

But either way, it's over.

So let me tell you who we were.

Let me tell you who you are...

Someon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learned anything from it all.

So letme tell you what I learned.

I learned everyone dies alone.

But if you mean something to someone,

If you helped someone...

Or loved someone...

Ifeven a single person remembers you...

Then maybe you never really die.

And maybe...

this isn't the end at all.

劇照:芬奇與格蕾絲(暱稱「宅嫂」)

正是這一段失敗之後的陳述,提供了一種超越性的視角,超越於芬奇原來對於人心的認知,也超越於芬奇對於TM的限定。如同朱熹對人心與道心之間關係的辨析:「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如何體察?則需要「惟精惟一」的功夫:「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雖然在這一段陳述中,仍流露出太多屬於「人心」的情緒化的感受,但是至少將問題直接提了出來,這就是了解「我們曾經是誰」(who we were),以及「你是誰」(who you are),這是比「Did we win? Did we lose?」更加重要的問題。只有完成了這個問題的回答,才有可能以「中」化解「人心」當中固有的「危」,以「中」彰顯發揚「道心」當中故有的「微」。

當然,我們從《疑犯追蹤》的視角出發,來嘗試解讀這十六字心傳,但對於十六字心傳的解讀與體會來說,這或許也僅僅是個開始,從《疑犯追蹤》結束的地方所獲得的開始。

十六字心傳禪解系列

儒釋參同說——十六字心法真解

歡迎關注,轉發,推薦!

相關焦點

  • 《疑犯追蹤》:「根總」的魅力
    《疑犯追蹤》劇中「根」的扮演者艾米·阿克《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這部劇的開場背景是這樣的:美國經歷「9·11」事件以後,政府對反恐活動的監視日漸緊密。所有人都被一個監視系統監視著,這個系統的設計初衷是發現並清除恐怖襲擊。
  • 山寨版「疑犯追蹤」?還是「天網」外傳?
    提到人工智慧,近幾年最優秀的科幻劇要數《疑犯追蹤人物角色屬性類似,疑犯追蹤的主要角色是「machine」的創造者Finch和退役中情局特工Reese一文一武的組合,而本片同樣是《疑犯追蹤》除了和AI鬥智鬥勇,還需要對抗各種犯罪團夥甚至政府組織,而《智能逆襲》目前展現的還只是調查團隊和「次代」之間的博弈,AI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對付人類本身。
  • 【疑犯追蹤】1~6季百度雲資源,1080P高清中字
    疑犯追蹤 第一季 Person of Interest Season 1 (2011)導演: 大衛·塞梅爾 / 理察·J·劉易斯
  • 國內火爆國外砍 《疑犯追蹤》商業運作犧牲品?
    在中國美劇受眾面還是相對有限的大環境下,《疑犯追蹤》能收穫極高的人氣實屬不易,然而眾多原因讓《疑犯追蹤》成為了又一個美劇商業運作模式下的犧牲品。  《疑犯追蹤》由華納電視部和JJ艾布拉姆斯的壞機器人工作室聯合出品,喬納森-諾蘭和克雷格-普拉格曼擔當執行製片人。講述美國911事件之後,政府通過某種系統來監測恐怖活動, 一位前特工和富豪攜手,運用一套獨特的辦法制止預謀犯罪的故事。
  • 《疑犯追蹤》迎來最終季 編劇系諾蘭弟弟
    《疑犯追蹤》海報 網易娛樂3月17日報導(編譯/孟甦)日前,CBS正式宣布,即將開始的第五季《疑犯追蹤》將成為這部劇集的最後一季,將於5月3日開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謝謝《疑犯追蹤》的觀眾們。《疑犯追蹤》是一部顛覆的劇集,有點點小偏執,可以說是一部朋克驚悚片。如果沒有觀眾的支持,這樣的作品是不會問世的。過去五年中能和大家共度非常幸運,我們期待和你們一起迎來這驚心動魄的最後一季。」《疑犯追蹤》於2011年開播,講述了一位推定死亡的前CIA特工與一位神秘的億萬富翁聯合起來,運用一套獨特的辦法制止犯罪的故事。
  • 疑犯追蹤|兵荒馬亂的愛情
    沒耐心如我,疑犯追蹤是我唯一一部從頭追到尾的美劇。當時在歐美同人圈裡刷cp,誤打誤撞進了一些美劇坑,然後就只有疑犯追蹤這個,一直沒爬出來。
  • 《疑犯追蹤》稜鏡門背後的故事?
    《疑犯追蹤》是美國CBS電視臺製作,由喬納森·諾蘭與J·J·艾布拉姆斯共同打造。主要講述了一位推定死亡的前CIA特工與一位神秘的億萬富翁聯合起來,運用一套獨特的辦法制止犯罪的故事。優秀的文藝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疑犯追蹤》正是這樣一部劇集,還沒看過的聽眾可以找來一看,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 《疑犯追蹤》第四季首張劇照新鮮出爐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疑犯追蹤》第四季首張劇照新鮮出爐 2014-09-03 16:01 來源:人人影視 作者:
  • 《疑犯追蹤》第三季劇透:「秘密武器」首次曝光
    佐伊的扮演者佩琪·圖科(Paige Turco)儘管目前正在溫哥華拍攝CW的科幻劇《地球百子》(The 100),但她仍抽空來到了紐約,再次亮相《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這次她將與卡特(Carter)以及肖(Shaw)攜手合作。
  • 《疑犯追蹤》第五季將迎大結局 或轉戰其它平臺
    騰訊娛樂訊 北京時間10月12日,CBS電視臺罪案劇《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的男主角麥可·愛默生(Michael Emerso)確認,這部電視劇的第五季將在CBS電視臺迎來全劇終。
  • 終於等到你《疑犯追蹤》最終季!
    需要資源的關注我們 回復 以下 《疑犯追蹤
  • 那句臺詞忘不了——《疑犯追蹤》
    《疑犯追蹤《疑犯追蹤》海報故事講述了神秘富豪同時也是軟體天才的芬奇發明了一個智能程序看看現在很多設定奪人眼球,卻最終高開低走的各種劇,像《疑犯追蹤》這樣故事紮實的劇集卻越來越少。
  • 20200815:看不下去的《疑犯追蹤》
    在美劇的懸疑分類裡,有一部的評分一直很高——《疑犯追蹤》,好像每一季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而這個分數,國內似乎只有《毛騙》拿過吧?當然,這兩部我都有點看不下去。《毛騙》幾乎就沒看,半集棄。《疑犯追蹤》看了幾次,然後就這次看得最多,看到了第一季的第六集,如果沒有什麼其他更好的劇吸引我的話,可能會看下去吧?這劇跟傳統的美劇其實不太一樣,有一點英劇的意思,一個心理身理都受過傷的隱形富豪僱傭一個身理心理也受過傷的退役士兵,根據一個有後門的政府監控網絡提供的無關信息,來調查信息背後的故事。
  • <疑犯追蹤>第五季確定春季檔播出 仍無續訂消息
    <疑犯追蹤>第五季確定春季檔播出 仍無續訂消息   搜狐娛樂訊 (文/Dakota_TF) CBS今日在電視評論家協會的發布會上否認了製片方說《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第五季
  • CBS砍掉《跟蹤者》《麥卡錫一家》 《疑犯追蹤》疑將劇終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CBS電視網日前公布旗下節目的續訂情況,《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等劇集獲得續訂,《跟蹤者》(Stalker)、《麥卡錫一家》(The McCarthys)和《錯配搭檔》(Battle Creek)三部去年的新劇被砍
  • 《疑犯追蹤》完結有內幕 疑成美劇舊制度犧牲品
    《疑犯追蹤》完結有內幕 眾老劇完結迎美劇格局震蕩   搜狐娛樂訊 (文/鶯歌)2015-2016年度,美劇迷們淚別了不少經典好劇。其中,《疑犯追蹤》又是讓人最為遺憾的一部。《疑犯追蹤》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但卻因為遭遇美國電視圈制度變革而不得不在剛滿百集之時便草草結束。為何《疑犯追蹤》能吸粉無數?又是什麼制度問題讓這部劇被突然取消?在眾多經典劇集結束之後,今年夏天又有哪些劇集值得我們一看呢?
  • 【Hollywood·美劇】國內火爆國外砍 《疑犯追蹤》商業運作犧牲品?
    CBS上周宣布延期一年的美劇《疑犯追蹤》第五季將於美國時間5月3日回歸,並確認第五季為劇集的最後一季。  消息一出,全世界的劇迷開始哀嚎並不解,等了一年,這麼好看的電視劇,居然還是被砍了?在中國美劇受眾面還是相對有限的大環境下,《疑犯追蹤》能收穫極高的人氣實屬不易,然而眾多原因讓《疑犯追蹤》成為了又一個美劇商業運作模式下的犧牲品。
  • 《疑犯追蹤》超燃,從首播至劇終,保持9分
    炸裂超燃的打鬥場景,高端神秘的人工智慧,極具化學反應的雙男主配置,科技感和動作戲的完美結合,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生死極速:《疑犯追蹤》。自播出以來,《疑犯追蹤》收穫了大波關注。而《疑犯追蹤》裡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外號,由此可見這部劇集也是受到了中國粉絲的熱捧。《疑犯追蹤》是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聯手J. J Abrams製作,這對黃金搭檔後來還聯手製作出了《西部世界》這部神劇。由兩位好萊塢實力派演員聯袂主演。
  • 《疑犯追蹤》最終季上線:上帝之眼的終結
    搜狐娛樂訊 (文/fancyzhen)又一部好劇與我們說再見了——曾經為CBS創下試播集收視記錄、口碑爆棚、俘獲海內外無數粉絲的《疑犯追蹤》在今年春天正式謝幕。來到第五個年頭的《疑犯追蹤》,要在13集裡結束鋪墊了四季的故事,是對主創的挑戰,也是向觀眾投下的一個重磅感情炸彈。  《疑犯追蹤》第五季將於8月14日(周日)在搜狐視頻上線,每周日、周一中午12:00更新,每日更新2集,每周更新4集。>>點擊觀劇
  • 技術宅也愛看的超品美劇——《疑犯追蹤》
    【每日科技網】   近日,當美國CBS公布《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第五季將於2016年春季開播,接踵而至的便是追劇網友們鋪天蓋地的期待聲:神劇!只有最好,沒有之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