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親愛的自己》的劇情深入,芝芝和劉洋之間的問題隨著婆婆到來,生二胎帶孫女的矛盾進而到了面臨人生用錢困窘的時候。
要錢沒錢,借錢借不到,為了省錢,自家媽把進口藥換成國產藥,劉洋不分青紅皂白冤枉芝芝,以為是她為了省錢不願意讓他媽媽用好藥,於是兩人大吵一架。
理直氣壯地責怪芝芝沒有一早去醫院照顧,嫌棄芝芝的工作一個小學生都能幹得過來。那高高在上的神情,埋汰抱怨的態度,睜大的眼珠子,刺人的話就這麼紅果果地扎進芝芝的心裡。
須不知這醜惡的嘴臉把他剝得一清二楚,比還畫公仔畫出腸還要清晰。
所謂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困難卸掉了很多人的偽裝。
這一次,劉洋對待自己母親和芝芝的態度上見了分曉,不管什麼時候,他首先是把責任推卸給芝芝,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的問題,更加不會去反思。
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但劉洋,這鍋他媽媽絕對不背這個鍋。
體育解說員蔡猛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要想運勢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你不能總是讓別人跟你在一起不舒服,這樣做人就缺少親和力,所以人在有自知之明之後懂得反省自己,像古人說得那樣每日三省吾身很重要,而不能總是自我感覺太好。
許是大男人習慣了,許是小心得志飄了,劉洋反其道而行,惹得眾怒。
太愚孝,輕妻子
劉洋父親過世得早,從小就是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苦把他撫養成人,對於母親有著尊重孝順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孝順不是事事母親優先,凡事母親為主,從來沒有站在芝芝的角度去考慮過問題。
自家媽說要二胎,他明明沒能力養不起,偏偏不願意一句話說清楚,還非得一而再,再而三去逃避這個問題,認為不要讓自己媽過來上海不再見面就不用面對。
事實上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逃避不過是把問題暫時押後,就像秋後問斬一樣,該面對的儘早要面對,現在不過是緩刑而已。
作為婆媳之間的樞紐,兒子才是解決矛盾的解藥。
華羅庚說過:"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更離譜的是,為了不再聽母親嘮叨,為了面子工程,一邊答應了做體檢報告一邊卻要求必須芝芝出具證明。他要面子,芝芝要面子?他是兩全了,芝芝倒要背上這個鍋。
幸而他媽媽執意要生二胎,也沒壞到為了孫子,不要媳婦。更沒有因為媳婦【有病】嫌棄她,反而是發現劉洋與別人有曖昧,警告他收心,對家庭忠誠。
自私自利人人憎,大公無私人人敬。
劉洋開局就把自己給淘汰掉了。
沒界線,搞曖昧
作為上級領導,還是已婚人士,應該與異性保持距離。
哪怕對方與自己是同一個校友,也是從農村出來,與自己有共同話題也好,都不要過界。
要說魏亞雲勾引他,如果他沒有釋放出讓人誤會的信號 ,怎麼會讓人誤會呢?
人家叫他一聲洋哥,他還蹭鼻子上臉,叫對方【雲妹】。就算情商不高,也不至於低到不知道這是情哥哥情妹妹之間的稱呼吧?
一邊說要與人劃清界線,一邊又送杯子,說是順手,或是鬼使神差就不說了。一邊答應斷絕關係,一邊又收下代表對方【愛的表白】的圍巾。
如果說是因為愛上對方了,可以,沒有問題,但請不要傷害另一個女人,離婚以後愛怎麼就怎麼,沒有人幹涉。
進入了婚姻,就是一份公開了的契約,雙方約定組建家庭,共同維護和構築,是雙方做出的一生的無條件承諾。
不能也不可以,還要約束自己,以對方為自己唯一,為家庭付出,並且是以【我們】出現,不是只有【我】或是【你】了。
同時還需要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去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促進感情,這不是自發產生的,得需要主動去進行。
然而,他沒有。
推責任,不認錯
網上說男人打女人,這是零容忍的,因為這隻有0次和無數次。
打女人的男人不是自私就是大男人主義,而劉洋兩樣都佔了。
他自私,從來只想著自己,哪怕是他的錯,明明是他搞曖昧被發現了,反而是芝讓他丟了面子。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非,凡是做事的事都會留下痕跡。
他說魏亞雲單純善良,可不就是魏亞雲承認兩人有關係的嗎?不但裝作無辜的樣子,還踩了他一腳。
更搞笑的是在芝芝質問魏亞雲杯子是不是劉洋送的時候,他居然命令魏亞雲讓她說這是她自己買的。
此地無銀三百兩。
讓人看了不禁對他的愚蠢感到可笑。
劉洋認為自己犧牲了情感,犧牲了魏亞雲,選擇回歸家庭很偉大了,但他卻忘了在這裡面,芝芝才是傷害最大的人。
當對方心裡有你時,委屈一下都覺得心疼。當對方心裡不再有你,連笑都是錯。
劉洋一氣之下說:不過就不過,咱倆離婚了。
在婚姻中吵架的夫妻,都是在氣頭下,很多時候真的就是衝口而出。
不過兩人都不是衝動之人,冷靜下來後選擇的都是不離婚。
關於離婚,先說離婚成本,一旦離了,該分割要分割,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
再加上孩子的養育問題,在對待雨薇這個問題上,劉洋和芝芝的選擇都是一致的:為了孩子。
其實以芝芝的情況選擇離婚,她母親已經去世,工資只有6000左右,想要一邊上班一邊帶孩子,哪怕劉洋給撫養費,對於芝芝來說壓力也很大。
一個不好,她就有可能像袁慧中一樣,忙著賺錢的時候,就沒辦法顧及孩子,顧及孩子了卻沒辦法賺錢。
當我抱你的時候沒辦法搬磚,當我搬磚的時候沒辦法抱你。
哪怕有李思雨,有顧曉菱,她們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她們可以幫得了芝芝一時,卻幫不了一世。
如果芝芝願意蟄伏,暫時先不離婚然後想辦法儲蓄力量,利用劉洋的愧疚,把孩子讓給對方照顧。
自己則去申請轉到銷售部,或是在現在工作崗位上另外找到開源的方法,讓自己有能力離婚後也能帶著女兒生存,這倒不失一個方法。
孩子不能成為不離婚的理由
方法總比問題多,沒有過不去的坎,但可以傷害可以少一些,不要讓無辜的雨薇受到涉及。
更重要的是早點離了,不能放下這根刺,不能重歸於好,不能對婚姻忠誠,交心,問題遲早還會再次發生。
在《婚姻心理學》提出一個觀點:要想結緣一段幸福的婚姻,婚前的選擇往往比婚後的苦心經營還重要。
婚前兩人談的時間太短就進入婚姻,沒能發現對方的問題。如果可以,未婚的單身男女在進入婚姻前一定要慎重。
如果已經進入了婚姻,那麼就要好好經營,經營不是男主外,女主內,把一切事情做得井井有條,更不是單獨地把家庭顧好。
而是不斷地進行情感的投入,不斷地加深雙方的感情。
《婚姻心理學》是這樣說的:如果另一半的行為不利於這種關係的維護和發展,也不能一味地姑息縱容,而是要積極地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但無論所處的環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都要一如既往地信守承諾。
書中還說了關於《聖經》中的婚姻中,分別有三點:1、 讓人們相伴而居2、 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完整3、 以坦誠,的態度交流
在婚姻時,相互間表達愛,相互間為對方付出,這是雙向的發自內心的行為。
如果沒有做到,那一定是婚姻出現了問題,或視而不見,或積極解決,都決定了婚姻幸福與否。
婚姻裡沒有非黑即白的說法,也沒有誰是誰非一定要分個對錯。愛情是不講理的,婚姻同樣是不講理的。
前期的磨合其實都是雙方各自在試探對方的底線,也是雙方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發生化學反應,進行趨於同度的過程。
你退我進,如何磨合才能讓雙方幸福,這就需要看彼此的溝通方式了。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像芝芝一樣,傻傻包攬一切,適當偷懶一些,來看對方對自己的包容度。
婚姻是一輩子的修行,願走入婚姻的人能一生幸福,快樂無邊,互相成就最好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