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透社針對自由攝影師制定了一項新的全球政策:由RAW檔輸出的文件將不被接受,必須提交相機直出的JPG格式照片。
路透社的這則消息一度在攝影圈廣為轉發,同時在朋友圈頻頻刷屏,引起廣泛討論。
圍繞這一話題,小編特別邀請了華商報李暉、新華社吳曉凌、新華社山東分社範長國、中國日報匡林華、視覺中國黑晶晶等業內嘉賓來談談他們的見解。
華商報圖片編輯 李暉
近日,路透社的新規,在攝影界引發了大討論,尤其是更多的涉及攝影真實性的討論。一些媒體在轉載這條消息時做了標題黨,比如《路透社不準攝影師拍RAW格式的照片了!》其實,並不是不允許攝影師拍RAW格式的照片,而是不接受用RAW輸出的照片。
一直以來,似乎有這麼一個固有的觀念:作為一名攝影師不拍RAW格式就不是專業的攝影師!現在路透社的這條新規,無疑頗有顛覆傳統的意味。
RAW是什麼?
那麼RAW格式是什麼?它和JPG格式照片相比,對於新聞攝影師的價值和意義又是什麼呢?
「RAW」在英文中意思是「生的,未經加工的」,對於圖像而言也就是指未經處理的影像格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RAW格式,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目前數位相機的工作原理。
現在所有數位相機都能照出彩色的圖像,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只能記錄灰度文件(除了Foveon X3感光元件,掃描式數碼後背和多次曝光數碼後背以外)。對於一個彩色的主體,灰度圖像感應器只能紀錄黑白圖像,你根本得不到彩色圖像。那麼,怎樣才能用灰度圖像感應器捕捉到彩色圖像呢?柯達工程師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這就是Bayer Pattern(柯達的Bayer博士在80年代發明了這種全新的彩色濾鏡陣列構造,因此命名為Bayer Pattern,除此以外也有其他不同的Pattern)。
現在我們的灰度感光元件得到的是經過彩色濾鏡過濾的灰度值。圖像由彩色的馬賽克構成。但我們想得到的是每個像素都記錄了全部的色彩信息的圖像,而不是這樣的馬賽克效果,那麼就需要一個軟體來進行去馬賽克或者叫做彩色插值。那些丟失掉的色彩信息經過對相鄰像素的色彩信息分析之後被重新估算出來。
所以RAW數據就是由感光元件記錄的圖像的所有灰度數據。為了得到最終可用的圖像,這些RAW數據必須經過所謂的「RAW轉換程序(RAW Converter)」的處理(包括去馬賽克)。JPG格式的數碼相片實際上使用了整合在相機固件內的RAW轉換程序進行全部轉換處理。
RAW的優勢
因此,RAW格式的圖像,實際上是相機中最原始的未經處理的圖像文件。所以,每臺相機實際上都是先拍攝的RAW文件,只不過現在只有一些專業或者高級的相機會提供RAW原始文件的輸出功能,而普通的不具備RAW格式文件輸出功能的便攜數位相機只能存儲和輸出經過相機轉換的JPEG格式文件而已。數年前,俄羅斯的玩家曾設計過一種軟體,可以讓一些低端的便攜數位相機實現RAW格式圖像輸出的功能,如在尼康的E995數位相機上輸出RAW格式的文件,也說明了相機最原始的拍攝格式正是RAW格式。
和JPG格式相比,RAW只存儲原始數據(加上一些額外的數據信息,用來描述RAW數據的一些性質,叫做EXIF文件。EXIF文件內包含了相機型號,所用鏡頭,光圈快門等等信息。另外還有一些有關圖像的數據,儘管是由相機記錄的,但是用RAW轉換程序編輯的時候仍然可以被更改,這些設定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到圖像如何被處理。這些可更改的設定包括,色彩模式,白平衡,飽和度,圖像色調分布,銳化等等。)所以,RAW格式的圖像文件也就提供了這樣的可能,現在所有原來在機內完成的RAW轉換過程,都將在更強大的計算機平臺上完成。和相機直出的JPG圖像格式相比,RAW格式文件有以下的優點:
1、沒有JPG壓縮。
2、全部利用所有12或者16bit顏色信息。
3、利用非常複雜的RAW轉換程序(例如Adobe Camera RAW 或Phase One Capture One DSLR)。
4、白平衡、色彩處理、色調曝光校正、銳化、噪音處理都將在計算機上進行。
5、RAW格式文件更像是數位化的未經衝洗處理的負片。隨著RAW轉換程序的升級進步。
我們可以從同樣的數據中得到越來越好的結果。
沒人說不許拍RAW
正是RAW有了這樣的大的圖像修改空間,因此這種格式對於商業攝影或者藝術攝影無疑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可能,而對強調客觀真實性的新聞攝影來說,也帶來了攝影真實性的憂慮。
2014年6月起,荷賽開始進行了有關「圖像真實性」的研究項目,就是針對新聞攝影作品進行過度後期處理的應對措施。
總之,毋庸置疑的是,無論JPEG還是RAW,都須依靠算法和軟體生成影像。區別首先在於RAW提供了對於拍攝數據更大程度的控制,其次在於處理計算的方式。JPEG圖像的處理在相機內依照生產廠家的算法完成,RAW轉換則在機外依據攝影師或者圖像編輯的操控完成。所以,路透社的這項針對自由攝影師的規定,一個可能是希望攝影師花最少的時間處理照片,以最快的速度上傳;也同時最大限度的杜絕圖片後期過度修飾或者作假的可能性。
據說,現在一些國際圖片機構都有相應的程序能夠自動識別所提交的JPG文件是否為相機直出圖像,這也為阻止新聞圖片造假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當然,對於非常可疑並且重大的新聞事件,我相信路透社不會阻止攝影師拍攝RAW格式的圖像,而是建議同時拍攝JPG文件,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真實性求證問題。
中國日報圖片編輯 匡林華
出於「輕裝上陣」的想法,大部分攝影師少帶卡不帶盤,拍攝時僅選用JPG。我也不例外,早年做記者時幾乎不曾拍過RAW,直到有一次和我們的外籍專家D.J.Clark 去寧夏出差。當得知我僅用JPG拍攝時,他臉上湧現出匪夷所思的表情,今天想來依舊記憶猶新。他詳細解釋RAW作為「數字時代底片」的優勢。回來後我添置多張大容量CF卡和PROMISE磁碟陣列,但凡覺得值得留存的拍攝我都會拍攝RAW,偶爾考慮快速發稿加選一個中等JPG,但在導入電腦時為避免混亂重複我都會將其刪除,只保留RAW。幾年下來,硬碟快速膨脹,但也確實體會到RAW便利編輯的快感以及無損處理的安心。
據我所知道,大部分新聞媒體發稿、攝影賽事一般是接收JPG,這主要出於傳輸速度的考慮。作為新聞媒體人,我很少把圖片拉到Photo Shop裡處理,大部分都在Adobe Bridge的 Camera Raw 中處理,主要是剪裁和曝光、對比度,局部亮度等方面微調,偶爾做點四角壓暗處理。
我服務的中國日報及旗下的亞洲新聞圖片網,對照片的真實性一貫持嚴謹的態度。在後期處理上,我們要求記者和通訊員絕對不允許改變畫面的像素內容。一旦對畫面真實性產生質疑,我們都會請攝影師發送不曾處理的原片,然後查實元數據、利用曲線色階等工具觀察畫面像素是否有篡改的痕跡。當然這時候如果攝影師發來RAW,說服力就比較強。
路透社最近提出只接受相機直出JPG貌似幹涉過多,其實也是為規避風險的無奈之舉。通訊社每天發圖量巨大且追求時效,如果每張圖片去調原圖核實非常不現實。其實,這個新規對攝影師來說影響並不大,預先設置一下即可。該拍RAW繼續拍RAW,畢竟你的圖片可以有很多去向。當然,如果選擇JPG直出,可能需要攝影師在白平衡、對比度等預設上多做點功課。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聞攝影領域為捍衛真實性的努力,永遠在和技術的革新迭代進行角力:逼退幾步,築起防線抵抗;漏洞浮現,又拉開陣勢迎戰,如此往復,但求「真」之心不泯。技術數據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新聞攝影的真實更應該建立在對彼此的誠信之上。攝影師、媒體、公眾三者之間,媒體不想失信於讀者,攝影師也不應該失信於媒體。因為不光是技術參數,任何在畫面框取、圖片說明上都可能產生扭曲偏差。路透社的新規,參考了解即是。
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路透社攝影記者李江松11月22日深夜打來電話,說他剛剛收到工作郵件,路透社明確規定,不僅自由攝影師,專職攝影記者也不能使用RAW格式,只能相機直出JPG,並且對機內參數設置也有嚴格限制。
作為一個把不拍RAW作為堅定信仰的人,我寧願相信,路透社的新規是個非常有意義的節點。終於,不再只有「直出黨」們發出微弱嘈雜的呼聲。一支重要的新聞攝影力量也開始對RAW大聲說「NO」!
關於路透社拒絕RAW的原因,人們的解讀停留在技術層面,比如關於新聞攝影后期的界限,以及處理新聞照片的時效。
在我看來,背後的核心,是有人終於發現,在數碼年代,一直被推崇從未被懷疑的RAW格式才是攝影最大的威脅,仿佛核武之於人類,具有摧毀攝影世界的可能。
有人大概已經皺眉,RAW可以保留最多的原始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彌補拍攝的缺憾,何罪之有?它的原意不就是「未經加工」嗎?原始與最初,多麼動人而政治正確的詞語。
可惜的是,RAW並非是抵達攝影「原始與最初」的終點,而是遠離攝影「原始與最初」的起點。RAW最大的優勢和意義,一言以蔽之,不就是可以方便對照片進行後期調整,最大限度發揮攝影師的藝術創造力嗎?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我並不想阻擋攝影從原始狀態出發,奔騰著嘗試各種可能性,一路熱鬧匯入生活藝術的海洋,但前提是必須保護攝影源頭的神聖與純淨。失去這個源頭,無根無源的攝影最終難逃寄人籬下的沉淪命運。
攝影的源頭與根基就是它的本質——用光線把時空切出的一個剖面,每張照片都是「這個存在過」的確切證據。證據和美醜無關。本質的攝影無需也不接受任何粉飾。最微小的美化念頭,都在褻瀆和否定攝影的本質。對照片最輕微的修改,都會讓神跡變為陳詞爛調。
說著玄妙,攝影本質的落實卻很簡單:接受自己和器材的局限,然後接受一張局限的照片。這個意義之外,沒有任何其它攝影配被稱為「元攝影」。
攝影很難,正因為它如此簡單。
攝影的這個源頭,本應由新聞紀實攝影守護。攝影的危險在於,就連攝影的「良心」——紀實和新聞攝影都瀰漫著一種過於功利的危險傾向。功利的一個體現就是,紀實和新聞照片越來越精緻化,藝術化,於是對畫質,對後期特別追求,與攝影的本質漸行漸遠。很多人參加新聞和紀實攝影比賽,還要花錢找專業的公司去處理自己的照片。
我最關心的是,當最職業的人文攝影師們都在追求精美,心安理得地接受後期概念時,攝影也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我們在嘲笑沙龍糖水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生產包裹著苦難外殼的另一種糖水呢?
其實,在數碼之前的膠片年代,後期問題就存在,但因為那時暗房後期較困難繁瑣,手段和效果仍然初級,也因為強壯的攝影還缺少有力競爭者的質疑,動搖攝影本質的危險並不緊迫。就像使用原始武器的戰爭還威脅不到人類的整體生存一樣。但當人類掌握了數碼,產生RAW這個威力強大的後期武器,並不由分說開始後期狂歡,攝影才真正面臨「核」危機。當攝影由暗室進入明室,某種意義上,攝影也從光明退回黑暗。RAW的存在,便是謀逆。
數碼年代,照片後期處理變得異常簡便,這使照片的真實性大打折扣,攝影不再天然代表著時空的事實和證據,人們對照片不再敬畏。在這樣一個後攝影時代,攝影的價值絕不在於如何把照片化妝得漂亮。相反,攝影的真正價值只會越來越體現在不施粉黛的真實裡。紀實和新聞攝影,本該是保存與呵護攝影本質的最後領地。告訴世人,攝影自有意義,並非文字間的調劑,繪畫的快捷方式。
我不想被認為是攝影的反智主義和原教旨主義者。但精神退後的時候,智慧才變得發達。在這個最好的時代,我們享受著攝影的無限可能性和它帶來的無限歡愉,這都沒有問題,只要我們在快樂玩耍時,心存敬畏,明白離真正的最初的攝影的距離。
新華社山東分社圖片總監範長國
記者:通常新華社對籤約攝影師傳來的新聞照片有什麼基本要求?
範長國:真實性、新聞性。真實性要求了解並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以抓拍的方式再現新聞的真實性。新聞性要求拍攝的主題必須具備傳播的價值,避免畫面單一空洞、用文字去解讀畫面。
記者:編輯對所傳照片有疑問時,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是否要求作者傳原片,是RAW格式嗎?
範長國:編輯首先打電話核實新聞性,其次讓攝影師傳原圖。要求攝影師必須保留入庫照片的原始數據(EXIF),在編輯部對稿件有疑問時及時提供原始數據。
記者:新華社對新聞紀實照片後期處理有怎樣的規範標準?
範長國:新華社要求攝影師所傳圖片本身要真實,除了進行必要的調色、調光外,嚴禁利用電腦技術對新聞圖片進行添加、合成、拼接和掩蓋等造成原有視覺信息和空間關係改變的、有違事實的加工和修改。不能刻意用剪裁、改變色彩的後期處理來渲染某一局部的新聞元素。
攝影記者必須對採訪的事實負責,無論是記者主觀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失實,記者都應該負責。因此,在採訪過程中,攝影師應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真相,新聞圖片和說明及其產生的效果、呈現的方式、傳達的信息都不能偏頗,更不能虛假。
記者:對於路透社的這一要求,您的觀點和看法?怎樣看待現今越來越多新聞紀實照片的過度後期處理現象?
範長國:新華社雖然沒出臺拒絕RAW來稿格式要求,但多年來,新華社在突發事件、體育報導等重大新聞事件上一直追求的是傳播時效,拍攝、入庫的照片都是JPG格式。為了便於傳輸,爭取發稿時效,經過後期剪裁、壓縮,一張照片也就是1兆左右。
新聞的本質是真實,過多的後期處理不僅會讓照片失真,也會偏離新聞照片的真實性,誤導讀者,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照片有別於藝術攝影,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採取不切實際的嫁接手法,來誇大、渲染本身不存在的新聞事件。
中國供稿人及供應商管理部高級經理黑晶晶
記者:視覺中國圖片庫要求籤約攝影師用哪種格式傳送新照片?
黑晶晶:視覺中國一直以來要求籤約攝影師都是傳JPG格式,不接受其他格式的圖片。
記者:在日常工作中,籤約攝影師的新聞紀實照片普遍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問題?
黑晶晶:對於新聞紀實照片,我們對籤約攝影師傳圖時有嚴格的規定,編審團隊在審核圖片時,也會對其圖片處理方面有嚴謹的審核制度。
近幾年,新聞圈有非常不好的現象,例如新聞造假這類的事件層出不窮,通過PS手法對新聞主題進行修改,曲改新聞原意,違背了新聞追求真實報導的初衷,我們對此也深惡痛絕。所以對於籤約攝影師,如所傳圖片一經發現有新聞造假嫌疑,我們將與其立即解約。同時,在編輯審核規範上,我們也要求所有時效新聞圖片需根據權威媒體的報導,再進行圖片及文字審核。
記者:編輯對所傳照片有疑問時,會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是否要求作者傳原片,是RAW格式嗎?
黑晶晶:會有這種情況,在懷疑攝影師對圖片做過後期處理時,我們會要求攝影師上傳原片,只是未經PS的JPG圖片,而非RAW格式。
記者:視覺中國圖片庫對新聞紀實照片後期處理有怎樣的規範標準?
黑晶晶:正常圖片標準為: 圖片大小達到3000×2000PIXEL、300dpi、以JPG格式壓縮比不低於7,大小以1-2M為佳;
另外,在我們與攝影師籤訂的協議當中,就對圖片後期處理做了要求。如對紀實新聞類照片基本影像信息不構成傷害的前提下,作者可以對照片做出如下技術處理:
⑴ 對於銳度和對比度進行一般性調整。
⑵ 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確度而對色彩或灰度進行的調整必須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⑶ 可以通過加光或者減光改善圖片的技術質量。
⑷ 可以使用數碼技術修補照片中由於過多的灰塵和其他非人為因素造成的圖片缺損。
無論任何原因,作者均不得對紀實新聞類照片做出包括但不限於如下處理:
⑴ 使用電腦或其他工具修改照片,不能改變照片中影像主體形象的真實性。
⑵ 使用電腦或其他工具修改照片,不能改變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結構和布局。
⑶ 使用電腦或其他工具修改照片,不能對影像進行變形處理。
⑷ 紀實新聞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優先權。
⑸ 紀實新聞類照片邊框內的所有內容都不能改變,包括但不限於改變背景,增加顏色,製造圖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圖片等。
記者:對於路透社的這一要求,您的觀點和看法?怎樣看待現今越來越多新聞紀實照片的過度後期處理現象?
黑晶晶:我認為路透社這一要求,是順應當前的形勢。新聞攝影有別於其他攝影性質,及時、準確的傳遞信息是本質和基礎,而並不強調其攝影技巧及藝術性。至于格式的要求,對於通訊社來說,只是一個存儲形式。只接受JPG格式的要求,會讓攝影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快速及時地將新聞送達到讀者端。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手機攝影作品傳播更為廣泛,例如去年臺灣的空難,最好最快的片竟然出自一個行車記錄儀。所以通訊社的記者也需要考慮,如何用最快最準確的方式獲取圖片並傳回社裡。例如,我們視覺中國今年年初也做了一個手機傳圖軟體,其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攝影師用手機拍攝後,可以直接傳給我們圖庫進行銷售。
人民攝影報記者 梁麗娟
(本公號內容未經人民攝影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