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上映後,口碑票房雙贏,成為國產電影中的佳作。
時隔7年後,他又以監製的身份出品了一部「鄉村版中國合伙人」,即由劉昊然、彭昱暢、尹昉主演的《一點就到家》。
《中國合伙人》中,由成冬青、孟曉駿、王陽組成的「三人組」因為有著共同的夢想走到一起,又因為性格、理念的不合產生分歧。之後,三個分道揚鑣的「戰友」在重大難關面前重聚、並肩作戰。
《一點就到家》雖然複製了「三人組」,但在敘事風格上卻與《中國合伙人》大不相同。相比之下,《中國合伙人》具有更強的現實、社會意義,有夢想、有沉重、有無奈。
而《一點就到家》卻弱化了創業過程中的艱難不易,像剔除了暗黑元素的童話。
魏晉北(劉昊然飾)、彭秀兵(彭昱暢飾)、李紹群(尹昉飾)這三個年輕人,性格各異、經歷不同,也都有著「符號」性。
「唐探系列」中,劉昊然飾演的「秦風」憑著天才頭腦所向披靡。到了《一點就到家》裡,他飾演的「魏晉北」依然是故事裡的頭腦擔當。
魏晉北的身上濃縮了許多現代青年的影子。
他在寫字樓上過班,之後憑著滿懷抱負和一腔鬥志開啟了創業徵程,卻是屢戰屢敗,直到再也承受不住失敗的碾壓,站上了高樓的天台。
而彭昱暢飾演的「彭秀兵」來自雲南鄉村,帶著夢想來到大都市做了一名快遞員。因為能吃苦,肯用心,他月月都是快遞站的標兵,成了同事們眼中的「標杆」。
但這時,他卻選擇了創業——回家鄉去開快遞公司。
當萬念俱灰的魏晉北,遇到一身衝勁和熱情的彭秀兵,又能碰撞出怎樣的故事?
就在魏晉北準備躍下高樓的那一刻,已經辭職的彭秀兵來送自己最後一份快遞,將他從絕境中拉了回來。
這場戲按照正常模式演繹,本該是黯淡、灰暗的基調中摻著驚險和溫暖。但換成喜劇模式後,就成了另一種狀態。
魏晉北準備跳下時,彭秀兵一把拽住了他,讓魏晉北籤收快遞,嘴裡還叨叨著到處都找不到他。
彭秀兵用著老友的隨意,向魏晉北講述著自己已經辭職,準備回鄉送快遞的計劃。在魏晉北說「我也要走了」時,還順著魏晉北的目光,疑惑不解的向樓下看了看。
這種設定,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但是因為影片的基調是喜劇,這些不符合常理的設定就成了笑點,用輕鬆逗趣化解了一場悲劇。
而類似的設定,幾乎貫穿了整部影片。
劉昊然、彭昱暢、尹昉等3個主演,在片中完全甩掉了「形象包袱」。
剛隨著彭秀兵返回雲南小村時,魏晉北的內心仍舊是抗拒的,帶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消極。為了體現他的格格不入,片中用一隻無論如何都驅趕不走,並送上熱辣辣「香吻」的小蟲子,來做了隱喻和折射。
衰,是魏晉北的初期狀態。
被蟲叮,被牛舔,滾下山坡摔得鼻青臉腫、手斷骨折,不得已包成「粽子」樣。
此外,他的消極敷衍與彭秀兵的猛衝猛闖,在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也給影片增加了許多笑點。
若說魏晉北是「頭腦」,彭秀兵是「熱情」,那尹昉扮演的「李紹群」就是初心。
雖然他種咖啡的初衷,是為了跟父親賭氣,但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背著「去世」的名頭種出好咖啡的他,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有了初心,才會有好品質;有了熱情,才會百折不撓;有了頭腦,才會用有效的方式去開拓道路。
魏晉北、彭秀兵、李紹群,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拆不散的「圓」。
他們相互影響,共同成就,才有了最終的成功。
從故事來說,《一點就到家》雖然是與「中國合伙人」相似的題材,但因為基調、風格不同,給觀眾的感覺也就不一樣。
除了整體輕鬆、逗趣外,魏晉北他們的創業過程也沒遇到什麼困難。因為品質高,李紹群種出的咖啡直接拿了世界銀獎,繼而廣受關注,在開拓市場大獲成功的同時,也與親人和解。
唯一的難關,就是在面對收購時,三個人之間產生了一次分歧。
這樣的情節設定不會虐,不會痛,有的只是酣暢爽快,難怪有人將其比作「種田爽文」。
從表演來說,劉昊然、彭昱暢、尹昉俱都演技在線。
劉昊然演出了「魏晉北」身上屬於現代年輕人的迷茫和壓抑,彭昱暢演出了「彭秀兵」身上的憨和善,尹昉則演出了「李紹群」的執著和認真。
而且,他們不僅僅是表現出了角色該有的性格設定,更有著融合、碰撞後的火花四濺,也就是同框大於3的「化學」效應。
年輕人的氣場是相通相合的,因此,魏晉北、彭秀兵、李紹群的「群戲」,就有一種不帶表演痕跡的「本色」感。
你會覺得,他們的笑鬧嬉戲,即是屬於角色的,也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此外,或許是為了向《中國合伙人》致敬,影片中還放置了一個「小彩蛋」——彭秀兵提及自己「三個教英文」的客戶曾說 「千萬不要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合夥做生意」。
這一細節,讓很多看過《中國合伙人》的觀眾會心而笑。
概括來說,《一點就到家》雖然在劇本上不如《中國合伙人》嚴謹、紮實,但是全程輕鬆、有趣。或許有的笑料有點俗、有點老,但是因為3個主演演技在線,不至於讓觀眾覺得在尬撩。
因此,敘事流暢、氛圍輕鬆、笑點密集,有故事有演技,還有旖旎醉人的雲南風光的《一點就到家》,確實是一部適合節日觀看的「合家歡」影片,或許能成為「國慶檔」黑馬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