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1944,刺殺希特勒

2021-02-23 饅頭說

今天是2017年11月15日

這是饅頭說第 202 篇文章

在諸多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中

1944年的這一次,應該是最著名的

對這次刺殺行動,各種版本的描述有很多了

這一次

我們從一個人的視角來感受一下

【今日由頭】

1907年11月15日

施陶芬柏格出生

1

源於德國南部的施陶芬伯格(Stauffenberg)家族淵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伯格家族又添了一個男丁,被取名為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沒錯,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馮」字,那是德國貴族的標識——施陶芬伯格的父親是一名將軍,母親是伯爵。

和所有的貴族孩子一樣,施陶芬伯格到了讀書的年紀,就被送入了私立學校,接受精英教育。

在施陶芬伯格11歲的時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成立了共和國,帝制時代結束了。

這個變故,對貴族出身的施陶芬伯格打擊頗大,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1926年,19歲的施陶芬伯格決定參軍,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家族,讓國家重新振興起來。

施陶芬伯格

施陶芬伯格加入的是德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第十七騎士兵團,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在一年後升為少尉。

在施陶芬伯格的人生進入上升通道的時候,他所熱愛的祖國,卻境況不佳:

一方面,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下,承受著各種束縛乃至屈辱。但在英法兩強同樣也只是慘勝的背景下,德國民眾認為這不是一種公平的生存狀態,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慢慢滋生。

出臺《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橫掃全球,德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大幅度萎縮,大量的工人開始失業,人們都開始感到迷茫:我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施陶芬伯格和他身邊的很多同胞一樣,開始熱切地期盼會有一個帶領德國人民走出泥潭困境的領袖出現——他們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人。

1933年,施陶芬伯格和無數熱情乃至近乎瘋狂的德國民眾,用民主的選票,把他們認為的那位「救世主」選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那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2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情感,其實一開始就有點複雜。

一方面,他非常認同希特勒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高度讚揚希特勒在廢除《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不合理條款上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很反感希特勒在公開場合對猶太人的鎮壓乃至清洗,同時也對希特勒幾乎瘋狂的作戰計劃感到無比擔憂。

為此,當時的施陶芬伯格雖然加入了衝鋒隊,但卻沒有加入納粹黨。不過,作為一名軍人,他在1939年被從第六裝甲旅調到了德軍總參謀部,更進一步接近了整個納粹軍隊的神經中樞。

1933年,施陶芬伯格結婚。他堅持在婚禮上仍穿軍裝,因為他堅信軍人在任何時候都要穿軍裝

也正是在1939年,希特勒一聲令下,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

在德國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波蘭在一個月後淪陷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這一舉動是感到吃驚的,尤其是之後德國直接和英法開戰,更讓施陶芬伯格感到心慌——他認為自己的祖國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戰爭準備。

但和當時很多德國民眾和軍人一樣,德軍初期超乎想像的巨大勝利成果,讓很多人都暫時閉住了嘴巴,施陶芬伯格也把質疑埋在了心裡。

雖然偉大的德國軍隊的勝利一個接一個傳來,但1941年6月22日的那個消息,還是徹底擊碎了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所有幻想: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00萬大軍,全面入侵蘇聯。

在西線還沒安定的情況下,德國又在東線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煉獄戰場,施陶芬伯格終於清楚認識到:瘋子希特勒,正在把德國拖向毀滅的深淵。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徹底參與了德軍秘密反希特勒的地下組織——這個米某集團其實從希特勒下令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就已存在,只是施陶芬伯格一直不是核心成員。

在一次德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之後,施陶芬伯格終於忍不住向自己的一位密友發出了哀嘆:

「希特勒的大本營裡,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

3

事實上,殺希特勒的人不是沒有,而是一直在失敗。

從1938年開始,密謀暗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團體進行了不下10次的暗殺行動,但每一次不是發生了意外,就是因希特勒的生性警惕而躲過——希特勒身邊不僅戒備森嚴,而且他經常臨時改變自己的行程。

1943年,渴望有人能取希特勒性命的施陶芬伯格,自己差點丟了性命。

那是在1943年春天的北非突尼西亞戰場,幾架美國戰鬥機掃射了一條海岸公路上的一列德軍卡車編隊,而施陶芬伯格正好就在其中的一輛卡車上。

施陶芬伯格從戰友的屍體堆中爬了出來,被當時德軍的北非軍團總指揮隆美爾派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他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自己的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兩個手指,並且雙腿落下了殘疾。

「沙漠之狐」隆美爾

這次的死裡逃生徹底改變了施陶芬伯格。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施陶芬伯格拒絕使用任何鎮痛劑,他學會自己穿衣服、洗澡,以及用左手的三個手指寫字。1944年的春天,他就提出要求,希望能返回部隊。

施陶芬伯格如此堅毅的表現,在德軍後方傳開了,也傳到了希特勒的耳朵裡。希特勒隨後就把施陶芬伯格調到本土兵團擔任參謀長——在德軍在東西兩線明顯已轉到下風的情況下,希特勒需要這樣的軍人表率。

而施陶芬伯格如此急著返回部隊,並不是要繼續效忠希特勒,而是通過一次生死關口的考驗後,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他不想再等別人去終結這個德國的「瘟疫」了,他要親自動手。

4

調任本土兵團,確實給了施陶芬伯格一個機會。

「本土兵團」的士兵全部駐紮在德國國內,除了負責警戒工作外,還負責德軍的徵兵和訓練。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國內出現叛亂——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本土軍團制定了一個以北歐神話中奧丁戰神婢女名字命名的「瓦爾基裡行動」。這個計劃具體來說,就是一旦國內發生叛亂,本土兵團有權控制政府的各個部門以及包括電臺在內的通訊設施、火車站在內的交通設施。

表面上,這是一個幫助「本土兵團」制止發生叛亂的計劃,但關鍵是,如果叛亂就是「本土兵團」發起的呢?

施陶芬伯格開始物色同謀者。

「本土兵團」的副司令奧爾布裡希特將軍願意一起剷除希特勒,但總司令弗洛姆將軍不置可否——他不是支持希特勒,而是擔心叛亂失敗後,遭到希特勒的報復。而那些一直對希特勒心存不滿的德國軍官也分出了兩個陣營:一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施陶芬伯格的謀殺集團,而另一方害怕遭到報復,表示拒絕。

德國陸軍總司令威爾納·馮·弗裡奇和總參謀長路德維希·貝克於1937年一場軍事演習上在討論。這兩人在政治立場上都對於希特勒都沒有好感。

為此,施陶芬伯格甚至還去找過在北非曾經共事過的隆美爾。隆美爾和施陶芬伯格其實是同一天生日,兩人算是有緣。但隆美爾並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

不管怎樣,德軍的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

就在籌劃醞釀的時候,1944年的夏天來到了,戰局對德國而言越來越糟糕:在東線,蘇聯紅軍已經攻入了波蘭,逼近德國本土;在西線,盟軍通過諾曼第登陸,已經在德國人的後院站穩了腳跟。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德軍與其僕從國折損150萬,蘇軍由此開始轉入攻勢

施陶芬伯格知道,不能再等了。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伯格第一次決定實施暗殺。

當時,他得到了一個和希特勒待在一起的機會,他的身上帶了一個炸彈,和希特勒與戈林一起待了半個小時。但是,施陶芬伯格沒有拉響炸彈,因為當時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不在場——施陶芬伯格希望一次性將這三個人一起炸死。

從左至右:希姆萊,希特勒,戈林

7月15日,施陶芬伯格第二次決定實施暗殺。

在那場會議中,戈林和希姆萊都不在,但施陶芬伯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說不管另外兩人是否在場,他都決定要炸死希特勒。但是,當他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

這張照片攝於1944年7月15日,地點就在希特勒總部「狼穴」。由左至右分別為施陶芬伯格、阿道夫·希特勒和威廉·凱特爾,與希特勒握手者為卡爾·博登沙茨。此時施陶芬伯格的公事包便放有炸彈,但最後並未引爆。

兩次失敗後,施陶芬伯格有點心急了。

但好在,他畢竟是暗殺集團中唯一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希特勒的人,機會還是有很多的。

7月19日,施陶芬伯格接到了通知:7月20日下午1點,到希特勒當時藏身的地穴「狼堡」,匯報編組新的「人民步兵師」的進展情況。

這一次,施陶芬伯格決定,無論如何都要下手了。

5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伯格期待改變歷史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這一天的上午10點15分,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抵達「狼穴」附近的機場,他和副官的公文包裡,各藏了一枚定時炸彈。

這是一種英國製造的定時炸彈,大概兩磅重,通過溶液腐蝕金屬線釋放撞針的方式引爆——施陶芬伯格設定的引爆時間,是12分鐘。

「狼穴」是希特勒的老巢,重兵把守,戒備森嚴。但施陶芬伯格已經是希特勒的親信軍官,所以進入沒有什麼困難。只是一位接待的副官發現施陶芬伯格的皮包很重,對此他的回答是:「我有很多事要向領袖匯報」。

「狼穴」是希特勒指揮所的稱號,位於當時德國東普魯士的臘斯登堡,即現在波蘭的肯琴約東15公裡處的密林中,為1941年的巴巴羅薩計劃而修造,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組成,四周有鐵絲網圍繞。

12點過後,施陶芬伯格首先進入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的辦公室,然後他得知了一個變故:

因為墨索裡尼要在下午2點半來訪,希特勒將會議時間從1點提前到了12點半。

時間緊急,施陶芬伯格馬上提出需要借用一下凱特爾的衛生間。在衛生間裡,施陶芬伯格弄碎了定時炸彈裡裝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定時炸彈開始倒計時。

但因為凱特爾在門外不斷催促開會,只有三個手指的施陶芬伯格沒有時間再啟動第二枚定時炸彈,所以他決定只帶一枚炸彈前往會議室。

在進入會議室前,施陶芬伯格對前廳管理電話總機的一位上士說,他在等候柏林辦公室打來的緊急電話,有最新材料要補充進他對希特勒的報告,所以電話一來,就立刻叫他出去——「哪怕我和領袖在一起」。

12點35分,施陶芬伯格進入了會議室,當時會議已經開始了。希特勒站在一張大會議桌前,聽取陸軍副參謀總長的匯報,圍在他身邊的,大概有20多名軍官。

施陶芬伯格向希特勒問好,然後平靜地走到桌子前,把公文包自然地塞到橡木底座的桌子底下——大概離希特勒的腿有2米左右遠。

這時候的時間,是12點37分,距離計算中的爆炸,還有5分鐘時間。

所有的人都聚精會神地趴在桌子上看地圖,施陶芬伯格知道自己該離開了。他藉口柏林的電話要來了,離開了會議室。但他離開後,會議室裡發生了關鍵的一件事——

一位叫勃蘭特的上校俯身上前,想進一步看清楚地圖,結果腳碰到了施陶芬伯格放在桌子下那個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勃蘭特並沒有打開這個公文包——他當然不會這麼做,誰也不會質疑這個核心的會議室裡會出現背叛者——而是將這個公文包拿起來,放到了桌子底座的另一側。

這樣的話,公文包和希特勒之間,就隔了一層厚厚的橡木木板。

當時會議室的平面圖,1的位置是希特勒的位置,黑色小方塊為炸彈位置,當中隔了一層木板

這時候,該輪到施陶芬伯格匯報了,但凱特爾發現會議室裡並沒有他的蹤影——他想起來開會前施陶芬伯格要接電話的那句話。於是,凱特爾匆匆跑出會議室,希望找到施陶芬伯格,告訴他快輪到他向領袖匯報了。

但是,管電話總機的上士告訴凱特爾:「施陶芬伯格上校不知道去哪裡了。」無奈之下,凱特爾只能回到會議室。

這個時候,時間是12點42分。

會議室裡的炸彈準時引爆了。

站在遠處的施陶芬伯格看到會議室冒出濃煙和火光,立刻通知了同謀、最高統帥部通訊處長菲爾基貝爾將軍:

「暗殺成功了!」

6

但是,施陶芬伯格錯了。

炸彈確實成功引爆,威力也非常大,甚至整個會議室的房頂都被炸塌了。但由於之前那個叫勃蘭特的上校挪動了公文包,所以,希特勒並沒有被炸死。

當時在會議室的有24個人,有4人當場死亡,3人重傷,但最關鍵的暗殺對象希特勒,只是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髮,震壞了耳膜。

黃色為炸彈,藍點為希特勒,綠點為生還者,紅點為被炸死者

被炸後的「狼穴」

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的密謀集團又犯了關鍵的錯誤:位於柏林的內應團夥反應遲緩,他們甚至等施陶芬伯格連闖三道關卡,花了3個小時抵達柏林後才開始全面執行「瓦爾基裡行動」——這個時候,他們甚至連電臺都沒有佔領。

時間不等人。

與之相反,希特勒迅速做出了反應。在爆炸發生1個小時後,希特勒就開始部署鎮壓行動,希姆萊麾下的蓋世太保全面出動,開始抓捕各種懷疑對象。

晚上6點,希特勒通過全國廣播發表講話,表示一場針對他的政變已經失敗——等到這個時候,密謀集團確實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了。

一名士兵展示阿道夫·希特勒在炸彈行刺失敗後燒壞的褲子

在這場未遂的政變後,希特勒一共下令逮捕了大約7000人,其中5000人在受盡各種折磨之後,被殘忍地處決。

甚至連對暗殺不置可否的帝國元帥隆美爾,最終也被希特勒勒令服毒自殺——在一份被搜出的名單中,隆美爾被密謀集團內定為未來的帝國的領導人之一(但很可能施陶芬伯格並沒有徵求隆美爾的意見)。

黨衛軍和國防軍士兵包圍位於柏林的密謀集團大本營——本德勒館

當然,沒有懸念,施陶芬伯格最後也被捕了。

施陶芬伯格被宣判死刑,立即執行槍決。施陶芬伯格在臨死前,仍在試圖讓審判者相信:這件事和其他人沒關係,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行為。

在被槍決前,37歲的施陶芬伯格最後一句話是:

「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萬歲!」

【饅頭說】

歷史沒有如果,但肯定還是會有人忍不住問:

如果希特勒被刺殺了,結果會如何?

依我看,真的未必會像施陶芬伯格他們想的那樣:戰爭立即結束。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國民眾贊同反抗納粹統治。哪怕是在二戰後,作為忠誠乃至刻板的德國人,仍有不少人認為施陶芬伯格是「叛國者」,認為他破壞了德國人「忠於職守」的傳統。

即便到了1994年,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約翰內斯·勞(後成為德國總統)仍說:「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於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這正是德國人在二戰前後舉國陷入納粹狂潮的細思極恐之處:

它和義大利的墨索裡尼集團不一樣,它不是一個小集團的專政,而是一個國家幾千萬的人真心信仰。希特勒如果被刺,還有大批的後來者頂上,整個國家機器都已經被捲入了瘋狂的納粹車輪。

那麼,施陶芬伯格的刺殺究竟有意義嗎?

當然有。

1944年7月,施陶芬伯格執行刺殺任務前,也曾詢問他的好友,同樣反對希特勒的原中央集團軍群作戰處處長特雷斯科夫:「戰局已經至此,刺殺還有意義嗎?」

特雷斯科夫的回答是:「當然有意義!無論刺殺成敗,都能向世人證明:德國是有那麼一群人,是曾經起來反抗的。」

所以,2004年6月的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的儀式上,時任德國總理的施洛德說:「施陶芬伯格等人的行動證明,早在德國戰敗前一年,一些德國人已在試圖結束納粹統治。」

回顧歷史,很多民族都經歷過自己的瘋狂時期,尤其是整個國家都陷入瘋狂的時代,讓人心有餘悸。

而在此期間保持頭腦清醒,乃至敢挺身而出,甚至做出犧牲的人,都值得尊敬。

德國抵抗力量紀念中心的一面紀念牆,上面貼滿了參與刺殺希特勒行動的其他德國官員照片,他們都在行動失敗後被處決。


感謝關注微信公號 饅頭說 mantoutalk。向大家推薦一部記錄這場刺殺的電影:


《行動目標希特勒》(Valkyrie),美德兩國在2007年合拍,施陶芬伯格由湯姆克魯斯扮演。


下面公布上周日留言,得到萬寶龍精美筆記本的三位讀者名單:

請中獎的讀者發送:【萬寶龍】+姓名+地址+聯繫方式 到後臺,恭喜!

【最後道個歉】

最近實在太累了,昨天的推送,把光緒的年齡給寫錯了——光緒1871年6月28日生,1908年11月14日卒,嚴格說應該是38歲,我手滑把登基年齡做減法了。

謝謝後臺給我指正的讀者們,我都手動一一回復抱歉了,希望沒有疏漏。

我的新書《歷史的溫度》,噹噹、京東、亞馬遜淘寶各大平臺有售,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直達。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1944年,號稱最有把握成功的希特勒刺殺計劃,為何仍以失敗告終?
    而德國則是陷入了七月密謀,希特勒也遭受到了他這一生當中最後一次刺殺行動。在他一生的42場刺殺行動中,1944年的這一次,應該是最有機會成功的,也是最著名的,但是最後仍以失敗告終。1944年,似乎所有的戰局都在對德國說抱歉。東部戰線上,蘇聯紅軍攻入波蘭,直逼德國本土;西部戰線上,盟軍成功實行諾曼第登陸計劃,差不多在德國後院站穩腳跟。
  • 一場針對希特勒的終極刺殺:女武神計劃
    即使在當時,針對希特勒的刺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根據德國歷史學家彼得霍夫曼的統計,從1921年到1945年的25年間,希特勒至少經歷過46次有預謀的暗殺,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這46次刺殺中,有45次都沒有傷及希特勒一根毫毛,它們或者是由於對希特勒行蹤的情報判斷失誤,或者是由於現場混亂,被希特勒趁機脫逃。唯有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刺殺最接近成功,希特勒受了傷,但最終還是躲過去了。
  • 希特勒太難殺了!七月密謀:刺殺「元首」,自家人卻幫了倒忙
    刺殺希特勒的前夜,施陶芬貝格上校來到柏林的一家教堂。做了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禱告,祈求天主保佑,行動成功。這當然與他個人的宗教信仰有關,但這裡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特勒這個人太難殺了。想除掉希特勒的人大有人在,據目前了解,在1944年7月20日之前,希特勒至少遭受過41次暗殺。平凡遭遇刺殺,讓希特勒得了一種病,遇刺狂想症。症狀就是時時刻刻覺得有人要殺他。自從戰爭打響,每次外出希特勒都要穿上防彈衣,帽子裡面也墊上鋼圈。所以一般槍械行刺,很難打那麼準,要了他的命。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二百五十七期】希特勒說「沒人能殺死受神保護的我」1944年8月1日刺殺希特勒失敗(歷史系列第599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官史陶芬柏格在東普魯士的狼穴指揮部中用炸彈暗殺希特勒失敗,只致其輕傷。史稱「7月20日密謀案」。8月1日陰謀分子被一網打盡,基本都被處決。聽薩沙說一說吧。
  • 「狼穴」裡的刺殺,一場針對希特勒的行動,牽涉到隆美爾等軍官
    同時,德軍軍營中出現了反納粹組織,他們痛恨希特勒和他的納粹主義,是希特勒把德國帶進了戰爭的深淵,他是這個國家的罪犯。他們認為,只有除掉希特勒,戰爭才能結束。就在這時,一批勇敢的德國軍官成立了一個密謀刺殺希特勒的「暗殺惡魔小組」。
  • 歷史上的今天 : 刺殺希特勒行動
    1939年11月8日,一名名為喬治·艾爾塞的木匠在希特勒下榻的慕尼黑啤酒館中安放定時炸彈,試圖刺殺希特勒,最終以失敗告終。
  • 【故事】96歲老婦回憶為希特勒試毒內幕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8日報導,現年96歲的馬戈·沃爾克是納粹頭子阿道夫·希特勒15位試毒員中唯一還活著的一位。
  • 希特勒身邊最特殊的一支部隊,全部由青少年組成,最小的才11歲
    提起希特勒,許多人對他深惡痛絕,他宣揚法西斯和極端民族主義,發動二戰,帶領納粹黨大肆屠殺猶太人,犯下滔天罪行,可謂是人間最恐怖殘暴的惡魔。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外表像天使一樣的孩子,內心卻裝著殺人的惡魔,這都源於希特勒萬惡的法西斯主義思想灌輸。1944年11月,希特勒指示德國青年團發出命令,將所有1929年到1930年出生的男孩都聚集起來參加萊茵河沿線遊擊戰。
  • 二戰納粹德國著名的指揮部「狼穴」,希特勒感覺最安全的地方,守衛...
    從1940年到1944年11月,希特勒在那裡呆了足足800天。可見他對「狼穴」的喜愛。希特勒走到哪兒,他的戰爭機器就跟到哪兒。1944年11月20日,希特勒離開「狼穴」,次年1月23日,他下令炸掉「狼穴」。10個堡壘,每個用掉8噸炸藥,炸了兩天兩夜,才只是炸塌。「狼穴」周圍埋藏的5.4萬顆地雷,波蘭人用了足足10年才清理乾淨。高峰期,「狼穴」裡有超過2000人工作和生活,其中女性工作人員有20人。她們當中,有15人除了幹些雜務,還負責為希特勒試吃飯菜有沒有毒。因為希特勒總是對人說,英國人想毒死他。
  • 《行動目標希特勒》 2007 Valkyrie
    歷史上二戰末期,德國弗利德利·歐布利特將軍和克勞斯·馮·斯陶芬貝格上校一起策劃了「瓦爾基裡」行動,歷史上又稱為「女武神」行動,目標是刺殺希特勒。
  • 外媒稱二戰末期希特勒吸毒達數千次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0月4日發表題為《新書稱希特勒是「一個胡言亂語的超級癮君子」》的文章,作者為詹姆斯·羅思韋爾,編譯如下: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懷疑希特勒的狂熱演講受到了古柯鹼等強效興奮劑的推波助瀾。    如今,一本大膽的新書披露了關於希特勒毒癮的問題。
  • 希特勒為什麼要在1944年發動阿登反擊戰?這不是賭博,而是瘋狂!
    01、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阿登反擊戰?1944年戰爭狂人希特勒,雖然已經處於被諾曼第登陸的英美盟軍和蘇聯紅軍兩線夾擊的絕境,但卻依然妄圖逆轉法西斯政權覆滅的命運。然而希特勒卻枉顧敵強我弱的事實,依然堅持進行這場瘋狂的賭博!希特勒的計劃是:抽調約30個師的兵力,組成2個坦克集團軍從阿登山口實施突破。作戰目標是:突破盟軍的馬斯河防線,奪取盟軍的補給中樞安特普衛港。
  • 周六薦書|《柏林記憶》:刺殺希特勒「七月事件」
    11點抵達柏林。因為最近空襲頻仍,車站一片混亂。巧遇前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奧古斯特—威廉老王子,他好心幫我提皮箱。我們好不容易搭上一班巴士,整座柏林城煙塵瀰漫,到處堆積破磚碎瓦。終於在格斯多夫家下車。夏天來了之後,他們都在樓上的起居室用餐,不過家裡仍然沒有窗戶。客人還是固定的那群老朋友,加上亞當·特羅特。稍後和亞當長談。
  • 希特勒在西線最大規模的反擊——阿登戰役
    1944年秋,希特勒為了改變盟軍登陸後其在西線所處的不利地位,計劃在盧、比、德三國交界的阿登地區實施反撲,突破盟軍防線,並渡過默茲河,直插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將盟軍切成兩半,消滅盟軍在北方的4個集團軍,迫使西方單獨議和,然後再將兵力轉向東方,對付蘇聯。為此,德軍調集了3個集團軍共20萬人,準備對防守阿登一線136公裡戰線的美國第5軍和第8軍實施重點突破。
  • 1944年馮·肖爾蒂茨將軍傳記不惜違抗希特勒命令保住了巴黎鐵塔
    這張圖片可以說法蘭西永遠的痛,在象徵法國最高藝術成就和工業的成就的巴黎鐵塔前,成為德國進行拍照的宣傳景點,象徵著整個法蘭西已經臣服在了希特勒的腳下。在巴黎鐵塔之下,就算這名德軍士兵與這位美麗的女士許下了海誓山盟,但在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之後,這一切美夢也將會化為泡影,變成了永遠的噩夢,這名德軍士兵必將會死在戰場之上,而這名女士也註定會成為歷史犧牲品,那些所謂法國起義軍,是不會放過這名美麗女士,她頭髮將會被剃光,她將會受到整個法國人民的千夫所指,然後悲慘的死去,而巴黎鐵塔所見證的將是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悲劇而已,猶如黑色幽默一般的諷刺。
  • 史上第一部刺殺希特勒的劇情片,至今都是經典
    英國狩獵運動(Big-game hunting)愛好者桑迪克來到德國一處山林狩獵,無意中竟然發現山坡下的別墅中希特勒正在與下屬交談。空槍射擊後,男主的小興奮頑皮的桑迪克以空槍瞄準射擊希特勒後,感覺這個惡作劇不過癮,於是裝入實彈再次瞄準。
  • 老照片:圖1希特勒的女秘書,圖6在集中營被迫害死的15歲女孩
    老照片:圖1希特勒的女秘書,圖6在集中營被迫害死的15歲女孩 出生於1920年3月16日,1942年,她開始擔任希特勒的秘書,為其做口述打字,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在希特勒的最後一刻,特勞德奉命記下了他的遺囑和最後遺言。於2002年2月10日逝世。
  • 希特勒堅決除掉「沙漠之狐」隆美爾,但卻給了他國葬待遇
    在一戰後,隆美爾總結自己在一戰中的經驗,寫出了著名的《步兵進攻》一書,並因此被希特勒所看重,接連獲得提拔。在第二次戰階大戰爆發後,隆美爾在法國戰役前出任德國第7裝甲師師長,並率領該部在法國取得赫赫戰功。隆美爾因此更受器重,被派往北非出任德國非洲軍團司令。他在北非戰場,以居於劣勢的人數和裝備擊敗英國軍隊,收回之前被盟友義大利丟失的非洲殖民地。此役過後,隆美爾晉升陸軍元帥。
  • 【專題】看完這70部影片就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時間線篇 III (1944年-1946年)
    陸軍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就是一位覺醒者,他在北非戰役中失去了右眼,卻因之看清了德國的出路,那就是除掉希特勒,向盟軍求和。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軍官開始密謀刺殺希特勒,行動代號「瓦爾基裡」。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將炸彈放入希特勒的會議室,可惜只將後者炸成輕傷,隨後施陶芬貝格等人都被查出並處決,此事引發的大清洗中,隆美爾等名將也被迫自殺。
  • 炸死希特勒!納粹統治下德國貴族"拯救世界"計劃
    次日早上,他帶領15名士官展開行動。兩個小時後,150名擲彈兵的增援部隊奉命趕到,封鎖了尼德多夫村。國防軍和黨衛軍同袍針鋒相對,情勢萬分緊張,一觸即發。漢寧·馮·特雷斯科(1901—1944)不是抵抗運動中地位最高的,卻是最堅決、最活躍的,他組織了多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還起草了政變的「瓦爾基裡」計劃。後來根據該計劃,施陶芬貝格伯爵行刺了希特勒。蓋世太保認為,馮·特雷斯科是行刺的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