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子面
對小熒幕來講,2017無疑是光輝的一年,《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部部有聲、個個有響。而這頂住壓力與困局的多部劇目口碑收視雙豐收,不但讓電視劇從被脫韁大女主的「綁架」、大ip+流量的擾斷陣腳、甚至自我放棄的混亂中「解脫」出來,也讓在和資本博弈中險些失落的「尊嚴」與「信心」重新回歸。
尤其是表現「矚目」的《白夜追兇》以及《無證之罪》,不但以「三高」——高質量、高口碑與高收視的屬性「衝撞」了網劇的慣有成例與題材「限制」,也無形將國產罪案、刑偵劇的標準、尺度與觀眾期待度明顯拉高。從這一點來講,最近走入視野,填補題材空檔的《骨語》被質疑「邏輯不嚴謹、情節清淡」,看起來似乎有跡可循。
逼真與尺度是前提
情節、邏輯、深度才是根本
最近幾年,網劇市場稱得上是「風光無限」,不但在「爆款率」上幾乎追平「上星劇」,而且就連製作體量、投資力度的「硬實力」以及導演演員「軟實力」也漸漸由向「上星劇」看齊變為「碾壓」。
同時,在這樣「裂變式」的「鳥槍換炮」更新速度、製作風向以及本有的題材管控限制少的優勢「綜合」下,網劇的觀感也早已由「粗製濫造」「天雷滾滾」變為「電影品質」「國產良心」。以廣受好評的《法醫秦明》《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等罪案類型劇為例,不論是道具的精度與尺度,還是話題的縱深度、情節的反轉度與邏輯的緊密度都足以稱得上「對標」美劇質感。
從這一點來講,優勢更傾向於道具逼真、尺度臨界而非邏輯推理、情節環套的《骨語》似乎有理由為看點「平衡失調」自我「買單」。畢竟,比起《餘罪》裡販毒團夥日常的深挖,《白夜追兇》裡警察顧問窩藏嫌疑犯的「衝突」,《無證之罪》裡變態殺人狂的刻畫,兩集一個單元劇情的《骨語》看起來不但優勢薄弱,還有顧此失彼的「隱憂」。
畢竟,以國外非常成熟的罪案劇發展階段來看,最吸引人的不外乎兩點:一是尺度提升;二是尺度臨界後,朝劇情方向深挖,設計出更多、更新的反轉與助推,更加離奇的作案手法與更精妙流暢的推理,以及更深層次的人性與社會大背景。而從這個視角出發,《骨語》的「水花偏小」似乎有了答案:在逼真大尺度早已不足以在罪案劇的領域掀起波瀾的境況裡,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情節、邏輯、深度找補。
尤其是在情節邏輯方面,相比較偶有的「車場殺人案」「五口滅門案」的人性探討與深度立意勉強過關,情節BUG、邏輯生推、劇情直白的尷尬觀感實在是突出:沒有前因後果的牽引推導,一句「經驗」就主導了整個關鍵線索的環套;被「遺忘」的關鍵點(第一案中的狗毛),以及完全沒有動因只為增加衝突的人物間的莫名「互懟」與敵意,和異常順利毫無波瀾懸念、平鋪直敘的破案過程。
順應潮流的女性崛起
也得合理、合情、合邏輯
從在網際網路掀起波濤的《淑女的品格》,到紅火一片的「職業女性」題材,影視市場在經歷了「ip」「翻拍」「玄幻」等風向後,終於將視線轉向了「女性獨立」的題點。而打出「根據中國首席女法醫30年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改編」的《骨語》無疑切中時代流行的脈搏。
以女法醫夏螢作為由挑剔組長尚桀、萬金油痕跡鑑定員李學凱,天然呆信息分析員宋咪,以及富二代心理側寫師英鳴組成的「特別案件調查組」的靈魂人物,用她延伸出的女性視角細剖蛛絲馬跡還原案發現場,探索真相。
從這一點來講,《骨語》國產「大女主」氣質並不明顯,並沒有常用的女性表面一路升級打怪、實則依靠式成長的套路,而是一出場就是成熟而獨立的職場女性:幹練、專注、專業,頗有些對等男性的「硬漢」氣質。
但剝離開「女法醫」的人物設定表層,《骨語》中的夏螢還是帶有「金手指」這樣國產女主慣有的「設定偏好」。在追尋真相的破案過程中,雖然有「特別案件調查組」其他成員的幫助分析與線索找尋,但是整個推導過程還是像女主角的單人「solo」,幾乎所有的案情釋疑都呈現出一種遇見女主迎刃而解的「高能」以及「案發現場—360度迴轉並想像—得出結論」的粗暴線條。
況且,在這個過程中,以「刑偵」為賣點的案情邏輯也明顯直接與牽強,一個法醫在沒有任何證據僅靠「醉酒」這一條線索與自己的直覺就要求將四起案件病案偵查,不但毫無專業素質顯現,也無絲毫的說服力。
歸根到底,我們對《骨語》的挑剔,一方面確實來自於三大網站類型網劇競爭下高質量的期待與猜測,畢竟對於已經靠《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贏得口碑的優酷與愛奇藝,布局漏洞的騰訊需要一部同等質量的類似題材迎戰。而另一方面是,當觀眾已經開始拋去道具、尺度等細碎標準去評判內核裡更為薄弱的邏輯、情節與深度,恰恰在說明,它本身就已經被歸類到「優質國產」的檔位中去,故而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是它不夠好,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石榴
校對 | 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