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很多人在後臺諮詢,真的有一種毒品通過皮膚就能吸收?毫無疑問他們都是看了這篇《新型毒品悄悄瞄準00後,皮膚一碰就沾毒:孩子,世間多險惡,你得會防備》朋友圈刷屏的文章。
我的朋友圈也有很多人在轉發,甚至驚呼,如今的毒品防不勝防。但在我看來,這種文章就是標準的恐嚇型標題黨,能激發眾人的閱讀欲望,卻偏離實事求是的原則,儘管文章本身是好心教大家遠離毒品,但這樣真不好。
文章講述離婚的單親母親,結識了一位新男友,這個男人很逗她孩子喜歡,原本以為自己的愛情就這麼悄然而至,卻沒想到是一場陰謀。原來這個男人是一個毒販,利用其孩子在學校販賣一種叫「郵票」的毒品。
如果只是講述經歷,真假先不管,倒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文章介紹這種「郵票」毒品時,就顯得非常業餘,極其誇張,利用人們害怕心理,大肆恐嚇,讓文章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什麼是「郵票」毒品?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郵票」毒品定義為新型毒品,屬於第三代毒品,實際上這種所謂的「郵票」毒品就是LSD致幻劑,問世已經80年了,根本就不是什麼新型毒品,更不可能是第三代毒品。
LSD是1938年由瑞士桑多斯公司的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 (Albert Hofmann)從變質黑麥中產生的麥角酸提煉合成的一種化學物質,全名叫做「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問世很久一直擱置在實驗裡,因為發明者艾伯特·霍夫曼並不清楚能做什麼用,直接到後來才提供給歐洲各研究機構,後被心理學家們用來研究人腦的病變過程以及用在心理治療中作為輔助藥物。
但是LSD有很強的致幻作用,平常人服用多了容易發瘋,所以並沒有在治療疾病方面普及。美國CIA曾經有一段時間專門研究LSD,準備用來對付審訊的犯人,結局是實驗對象要麼瘋了,要麼傻了,最後只得放棄。
LSD為什麼要製作成「郵票」形式?
LSD曾經在美國嬉皮士運動中非常流行,因此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社會無比流行,但是其的強烈的致幻副作用很快就讓人們意識到危害,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社會頻繁出現因服用LSD導致的各種意外事故、精神崩潰、犯罪和自殺的行為。
為了避免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美國政府在1966年宣布LSD為非法藥物,禁止合法生產和銷售。這導致LSD只能在黑市中流行,因此毒販們為了方便運輸和躲避打擊,想了各種方法,後來他們發現將LSD液體溶劑滴在紙上,含在嘴裡一樣可以吸食,就逐漸製作成紙片形式。
但這種看上去不起眼的紙片,對於青年人來說,吸引力不夠,於是毒販們挖空心思將含有LSD的紙張設計各種各樣的紙制,有抽象藝術和動畫圖片、紋身花紋,這與郵票風格非常相似,因此吸毒者們統稱為「郵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郵票」毒品之說)。
簡單的說,LSD就是一種具有強烈致幻作用的人工合成類精神藥物,一旦服用就會產生各種幻視、幻聽、幻覺,對周圍的聲色、顏色、氣味及其他事物的敏感性畸形增大,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對自己的控制力下降或消失。
生理上也有很強的副作用,例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瞳孔放大等反應,以及常伴有眩暈、頭疼及噁心嘔吐等症狀。藥效過後,也就是幻覺消失之後,吸食者會因此產生抑鬱情緒,而有些人的大腦會反覆出現之前的幻覺,對這種現象的恐懼性反應有時會導致自殺行為。
皮膚一碰就沾毒
LSD是液體狀態,通常口服,不存在皮膚一碰就沾毒,這明顯是誇張它的毒性。如果真的通過皮膚就能讓人沾毒,那LSD不就是成了最佳害人武器。即使後期製作成「郵票」形狀,也是含在舌頭上,通過唾液分解吸入體內。
「郵票」特別隱匿
LSD無色無味,但是並不代表其就特別隱匿,因為有些的毒品或精神類藥物也有同樣的特徵,都受到了打擊和監管。LSD在國外已經濫用了幾十年,但由於純液體狀態的LSD合成難度高,所以在我國並沒有多少流通,濫用的人群有限。
這也是之前我國禁毒部門並沒有把LSD作為重點防範的毒品的原因之一,只是近幾年,製作成「郵票」的LSD開始出現在國內,才讓人們誤以為這是一種「新型」毒品。當然一旦這種「郵票」毒品在國內泛濫的趨勢,相信禁毒部門很快就會將其列為重點防範的對象。
關於LSD的更多介紹,在此之前,我寫過很詳細的科普,大家可以在回復「LSD」查閱,也可以直接點擊《這種號稱迷幻藥之王,能做成紙片的毒品-「LSD」是什麼來頭?》閱讀。不希望被人誤導,大家可以轉發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