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聊圓明園,今天說的是圓明園四十景之「坦坦蕩蕩」。
坦坦蕩蕩,位於圓明園後湖西岸,北鄰杏花春館,南接茹古涵今。此處為後湖九島中的一座大島,島上的園林布局是仿照西湖「玉泉觀魚」而建的。
這個景區也是胤禛時期就有的景觀,他當年還做過一次詩《金魚池》: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魚。藻映十分翠,圃圍四面虗。泳遊溪漲後,潑剌月明初。物性悠然適,臨觀意亦舒。
金魚是由鯽魚進化成的觀賞魚類,起源於中國,是世界觀賞魚史上最早的品種,陪伴人類生活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金魚文化是其中一朵精緻美麗的浪花,金魚是富裕、吉祥的象徵。胤禛詩裡說「金魚」為「文魚」,古代「文」與「紋」相通,「文魚」就是金魚。這也不是他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就在《九歌·河伯》中寫道:「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胤禛的這首詩,不僅描寫了「金魚池」的優美景致,也是自己悠然自得心情的寫照。
雍正繼位後,仍然對這裡非常喜愛,對這裡進行了一些改造,經常來這裡觀魚賞月。雍正三年他還在這裡寫了一首《知魚亭待月》:傳呼不用上林丞,傍水登臨遠鬱蒸。解渴漫調金掌露,清心勝飲玉壺冰。知魚亭畔觀魚躍,得月臺前望月升。煙斂碧池星漢皎,玉欄高處盡堪憑。雍正帝拿這裡與漢武帝的上林苑相比,既指這裡的景色優美,也暗指自己是漢武帝一樣的千古聖君。
乾隆繼位後,更是對這裡喜愛有加,據清《起居注》記載,逢春夏之際,乾隆每日清晨都會來此投食,以觀魚為樂,陶冶情操。乾隆九年,他寫了御詩《坦坦蕩蕩》。序言:鑿池為魚樂園,池周舍下,錦鏻數千頭,喁唼拔刺於荇風藻雨間,迴環泳遊,悠悠自得。詩云眾維魚矣。我知魚樂,我蒿目乎斯民!詩的正文:鑿池觀魚樂,坦坦復蕩蕩。泳遊同一適,奚必江湖想。卻笑蒙莊痴,爾我辨是非。有問如何答,魚樂魚自知。
詩裡,乾隆不僅嘲笑莊子與惠施關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爭辯無聊,還說自己不僅能知魚之樂,而且還能知天下百姓之樂。
嘉慶二年(1797),清仁宗顒琰剛剛登上皇位不久,也作詩《坦坦蕩蕩》:天懷存坦蕩,與物鮮經營。虛朗光風敞,圓靈霽月明。薰陶非有染,因付本無成。寥闊大公意,皎如寶鑑呈。詩裡雖也描寫了這裡的景觀,卻已不再有魚,只是借用「坦坦蕩蕩」的本意,來表明自己要追求坦蕩的人生境界,算是一首明志詩吧。
無論是雍正、乾隆,還是他們之後的嘉慶、道光、鹹豐等,都既把這裡看成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也是「憂魚憂之憂、樂魚樂之樂」,標榜自己勤政愛民的治國理念。
現在走在這片景區,還會看到遺址上有數堆高高的太湖石,每一堆的中間都有一個深洞。您知道它們的作用嗎?原來,它們是金魚冬天避寒的魚窖。金魚對水溫有很高的要求,圓明園是露天景區,冬天池水會結冰,無法滿足金魚的養殖需要。而這些深洞藏於太湖石內,可以保證足夠的水溫,金魚冬天就藏在這裡。這些太湖石既是造園的美景,又可讓魚過冬,一舉兩得,從中也可看中古人的智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