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秒針,看似不緊不慢,輕手輕腳,但歲月的腳步卻時而急促而鏗鏘,時而低緩而從容。
2020年是個難忘的年份,活過了, 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
這一年,失去、崩潰、離別、恐慌……我們的包裹裡裝著太多的沉重和嘆息,讓人討厭的「新冠」病毒,何時才會灰飛煙滅!
這一年,我收穫了太多的感動,我看到了人間大愛:有逆行者的堅毅;有家人期盼平安的眼神;更有普通人居家抗疫的堅守。
這一年,有太多不期而遇的溫暖,讓人瞬間感動,有太多默默堅守的人,在偷偷守護著你。
這一年,太多的感動,多到無法細數。我們都挺過來了,我們自豪!
這一年,若是沒有記錄,便擦肩而過了……
告別2020,我還要說,謝謝你:口罩,你默默地,無言無語地陪我們在一起。
迎接2021 ,我要說,抖擻精神,我們再出發。
錢 捍
2020年12月31日
2020年6月13日面 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山東美術館開幕
2020年6月13日,由山東美術館、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聯合主辦、齊魯晚報、圖聯社、特想文化集團協辦的「《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山東美術館開幕。來自文學藝術界、攝影界、新聞媒體的嘉賓朋友以及來自山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的白衣天使們約30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
本次展覽共展出攝影家錢捍以抗「疫」內容為主題的攝影作品100件,他以平民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了全民戰「疫」的民間表情和生動感人的戰「疫」故事。開幕式上,攝影家錢捍向山東美術館捐贈了兩幅收藏級製作的抗疫攝影作品《遮不住的眼淚》和《消減寂寞》,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代表山東美術館接受捐贈並頒發證書。
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代表山東美術館接受捐贈並頒發證書
展覽得到了攝影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在展覽開幕前發來賀電,他在賀電中表示:「在無處不在的抗疫戰場,錢捍沒有缺席。這充分體現了錢捍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精神和使命擔當,他忘記了年齡,忘記了危險,利用一切機會,用情用心用力傳遞出飽滿的正能量,展現了中國攝影人的良好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錢捍的影像日記將會更加凸顯出獨特的史料價值和美學價值。」
山東美術館館長、省美協主席張望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作為山東美術館在疫情防控期間,第一個舉辦開幕式的展覽,其展覽主題和全民抗疫有關。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協主席張望認為,在特殊時期,人人都是英雄,作為一名攝影家,錢捍以職業化、敏感的視角和個人的方式,記錄下這個不平凡的時期。錢捍的抗疫生活影像作品,既接地氣,也感人至深,拍攝的場景,大家都經歷過,也非常熟悉,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他的作品沒有高喊口號,而是以平實的眼光和技術,記錄下普通老百姓的點滴,呈現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和偉大。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谷永威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本次展覽的攝影作品體現了一個攝影家的責任和擔當,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具體實踐。」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谷永威認為,「錢捍以他職業的敏感和嫻熟的攝影技術,從自己家裡開始拍起,他走進社區,走向城市,用鏡頭記錄下普通人在抗疫大背景下的動人瞬間。或許我們沒有看到第一線的搶救、救治的畫面,我們可以從他記錄的家庭生活細節和社會活動的場景,反映出這場抗疫戰爭的人民性。他的作品自然真實,影像語言樸實,娓娓道來,用圖片講述著抗疫下的百姓故事。」
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會長王修滋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會長王修滋在開幕式上談到,面對疫情,攝影家錢捍和全國人民一樣,選擇了面對,只有面對,才能出彩,只有面對,才能戰勝困難。錢捍從平民視角切入,用專業眼光打量,以圖敘事,不做定論,不煽情,不造作,冷靜、客觀,體現專業性,突出敘事性,留給人的不僅僅是畫面和思考,還是人類與病魔抗爭的證明,是歷史的橫切面,是熾熱的活化石。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出席開幕式並參觀展覽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出席了開幕式,並參觀了展覽且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面對疫情這樣一個龐大的現實主題,作為一名攝影人,錢捍先生表現出了他的態度,並做到了以一名普通人的視角和一名攝影家的情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影像資料。這場展覽更多的是在抗疫過程中留給這個時代的文獻,文獻地記錄它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抗疫有前線也有後方,在後方,錢捍先生記錄下普通百姓面對疫情的生活態度,其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遠遠高於其審美價值。」
2020午7月12日,錢捍跟蹤拍攝28年的濟南四胞胎兄弟和父母前來參觀攝影展。
關於舉辦這次影展覽,攝影家錢捍動情地說:「這次疫情,全球每個人都面對了,作為一名老新聞攝影記者,這不是一次新聞釆訪,更不是藝術創作,更多的是一次生命體驗,一次精神升華。所以,我以專業人的視覺,關注疫情中普通人生活,用紀實手法面對抗擊新冠肺炎進程,借影像述說自己的心聲。」
展廳內,一幅幅感人且又熟悉的場景撲面而來,如門衛拿著測溫槍進行測溫、網上預約口罩現場購買、非常時期用桔子皮製作口罩以及復工復產的種種畫面,展覽按時間順序,形象地展示了普通百姓抗擊疫情的一個個瞬間。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策展人陳小波在展覽現場接受媒體採訪
2020年6月14日,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策展人陳小波,著名攝影評論家楊浪、中國攝影雜誌原主編聞丹青也專程來到山東美術館參觀《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陳小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我在疫情中看到的第一個展覽。錢捍疫情期間就在濟南,就在家附近記錄了百姓的生活,這種記錄很有意義。中國人善忘,很多大歷史中的人的處境、人的悲傷很快就會忘記。所以需要記錄,需要留下來。優秀的攝影者儘可能地記錄他多經歷的事,多年以後這些瞬間能夠幫助人們回憶。若沒有圖像記載、沒有文字的記載,這場疫情也很容易被忘掉。所以特別感謝以不同方式記錄這場疫情攝影師們,感謝錢捍。」
著名攝影評論家楊浪在展覽現場接受媒體採訪
著名攝影評論家楊浪在採訪中表示:「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的是攝影家在生活裡面沉澱,在抗疫過程中自己有限的家庭、樓宇、社區,和自己能夠活動的半徑裡,用攝影的手段來記錄中國、記錄我們經歷的刻骨銘心的這些時刻。這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所有這些影像的生活背景,我們都感同身受。而攝影家在我們共同感受和經歷過的生活當中,在看似逝水流年中,抓取一些最不一般的瞬間。」
中國攝影雜誌原主編聞丹青在展覽現場接受媒體採訪
中國攝影雜誌原主編聞丹青表示 :「今天觀看這個展覽特別有意思。首先它是今年疫情以來第一個個人專題攝影展覽,再者今天來參觀這個展覽的同時,正遇到北京疫情突然變化,確實心裏面百感交集。 在這次疫情期間,錢捍以一個新聞攝影人的敏感,在不大的活動範圍裡,捕捉到我們生活中隨時發生的許多生活小細節,從這些細微之處,紀錄下時代的脈動。另外,整個展覽從策劃到展覽陳列設計都很到位,照片大小的安排張弛有度,以影像內部的聯繫更加深刻反映主題。」
2020年7月8日,山東省文聯書記王世農在山東美協主席、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陪同下,觀看《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
2020年8月4日千人籤名的巨幅照片捐贈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2020年8月4日,在山東美術館《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展廳內,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聯合將數千名觀眾籤名的《致敬,抗疫英雄!》巨幅照片捐贈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先後派出4批醫療隊共150名醫護人員,前往湖北一線開展支援工作,他們視疫情如命令,視病房如戰場,視病人如親人,用生命守護生命,在醫療救治、護理服務、關愛患者等方面,彰顯了「齊魯力量」。
這幅10m×3m的巨幅照片,是攝影家錢捍今年4月21日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凱旋歡迎儀式現場拍攝的,照片上是該院全體援助湖北醫療隊員的合影。在近兩個月的展覽中,數千名參觀者在照片上簽名,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和敬意。本次攝影展結束後,這幅照片將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永久收藏,並對外展示。
在捐贈儀式上,錢捍向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頒發了《致敬,抗疫英雄!》巨幅照片捐贈證書。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6月13日在山東美術館開展至8月9日結束,前來觀展的市民超過5萬人。他們紛紛在光影間尋找自己的影子,體味人間共通的感動。為讓更多的觀眾不錯過優秀抗疫攝影作品,本場攝影展曾兩度延長展期。
2020年8月15日面 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青島市美術館巡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0年8月16日,青島電視臺播放《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
2020年8月15日《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這次影展精選了攝影家錢捍100幅照片,大部分作品是他採用手機拍攝,呈現的是普通民眾面對新冠疫情一個個瞬間。攝影展按時間順序,形象地從平民視角切入,展示了普通百姓抗擊疫情的過程,以圖敘事,不定論,不煽情,充分體現了作品的客觀性和專業性。
8月15日,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全國黨建研究會顧問盧秋田先生發來賀電,並特別指出:這些寶貴的歷史瞬間像時代潮流中的一朵朵浪花,像歷史天空中的一道道閃電,也像抗疫大軍前進步伐中的一個個腳印。我們不僅要銘記這些瞬間,還要繼續面對新的情況、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
青島市美術館館長郝麒向攝影家錢捍頒發收藏證書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自6月13日在山東省美術館首展近兩個月,正是疫情在全球蔓延期。在此背景下,經青島市中德交流合作協會等機構牽頭組織,將攝影展移至青島,8月15日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展,展期至8月30日。
展覽作品深刻反映了老百姓在疫情中的生活細節,表現出全民抗疫的真實環境和背景,以及生活裡細微之處的溫情瞬間。
2020年8月28日,69歲的姜軍第二次帶著4歲的子琄和7歲的子珺倆外孫女,來青島市美術館看抗疫攝影展,姥姥看著圖說,認真給孩子講解照片的故事。她對攝影家錢捍說:「你的抗疫攝影展孩子們喜歡,這裡有她們的經歷,也能找回記憶!」
2020年8月29日,攝影家錢捍分別向青島市政協文史館、青島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贈了《致敬,抗疫英雄!》和《目及之處都是花開》巨幅照片。
2020年10月10日面 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收藏展在泰山體育博物館舉行
2020年10月10日,《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收藏展在泰山體育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出的100幅照片被泰山體育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為該館「拒絕遺忘、防疫不懈、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的新內容。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東畫報社總編輯谷永威,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軍,樂陵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劉德傑,山東省體育產業聯合會會長、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分别致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發來賀電錶示祝賀。卞志良董事長代表泰山體育博物館向攝影家錢捍頒發收藏證書。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著名攝影家、資深攝影記者錢捍,以他敏銳的洞擦力和嫻熟的攝影技術,從自己家裡開始拍起,他走進社區,走向城市用鏡頭記錄下普通人在抗疫的大背景下的動人瞬間。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100天時間、100幅照片、100個故事,這是攝影家錢捍留給2020年的特殊記憶。他以專業人的視覺,普通人的命運,用鏡頭記錄了全民戰「疫」的民間表情和生動感人的戰「疫」故事。
或許我們沒有看到第一線的搶救、救治的畫面,我們可以從他記錄的家庭生活細節和社會活動的場景,反映了這場抗疫戰爭的全民性。我們從他的每幅作品中看到所拍攝情節自然真實,影像語言樸實,「娓娓道來」用圖片講述著抗疫下百姓故事。令人感慨感動。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先後在濟南、青島和德州展出,參觀人數超過8萬人,其中年紀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才3歲,觀眾被一幅幅動人的作品感動、震撼。
2020年12月19日面 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濟南環宇城展出
2020年12月19日, 面 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濟南環宇城展出。我們的城市記憶,一幅幅照片,令人淚目。2020,雖有遺憾,但請前行。
策 展 人:楊 明
影展統籌:劉 軍
文字統籌:逄春階
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的三點突破:攝影題材拓展、功能轉型與事業的延續
1月29日︱頑皮碰到桔子皮
小區朋友10歲的兒子嶽承軒用吃完的桔子皮自製防疫口罩,很是興奮。(錢捍 攝)
2020年6月13日,錢捍在山東美術館舉辦了《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我從網上看了,他拍的是武漢外的疫情,以一個普通人的平實眼光,記錄了一個重大世界性的事件,因為拍攝的是生活周圍的場面,感到親切,覺得有話可說。於是打個電話給錢捍,說是找到一些過去沒有的感覺。一個是,對於攝影主題題材的開拓與深化。一個是對攝影功能的擴展和表達中心轉移,一個是攝影記者職業生涯結束與事業生涯的繼續。也就是說攝影主題,攝影功能和攝影記者這三點,都有突破的意義。
2月10日︱消減寂寞
濟南奧龍觀邸。一位小區業主牽著狗在溫暖的陽光下散步,消減疫情帶來的寂寞。(錢捍 攝)
第一個是攝影主題與題材的突破,以非事件性新聞開拓攝影的無限空間。攝影有現場、時間、地點、人物諸要素的限制,尤其是體制特徵,對重要現場是控制的,因為你能去,能到現場,加上能搶能跑,便有職業優勢。譬如說這次新冠疫情,武漢開始是事件中心,絕大多數人是不能去的。而錢捍的攝影恰恰不是在武漢,而是在濟南,就在他住的那個奧龍觀邸小區,甚至是在家裡面。錢捍的攝影為我們開的不是大門,而是開了一扇窗戶,一個非事件中心新聞的窗戶。其實報紙攝影記者絕大部分是靠非事件中心新聞起家的。非事件中心新聞,更多地是對新聞的內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從而尋找本質。就可能發現很多新的題材,報導就顯得豐富多彩了。
2月25日︱堅持宅家
今天,濟南大霧,看不到對面的高樓。當下,疫情好轉也不一定都是「晴天」,零增長的地區還要再觀察28 天才可以百分之百放心。大家堅持一下,快了! (錢捍 攝)
一個事件,為拍到事件焦點,幾十個甚至成百的鏡頭擁擠在一起,對準一個點,那是事件中心新聞的拍法。而非事件中心新聞更多的注重事件之外的思想性,更多的關注對事件本質的思考。從錢捍的照片來看,很多是廣場上的人,是路上的人,是小區裡的人,反映疫情事件的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我們知道,事件所在的中心是武漢,而絕大多數非武漢的人群是怎麼生活的,在這場大災之前,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他們的親情、愛情、友情。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複雜的豐富多彩的。事件的多側面、題材的多元化、過程的多層次,決定了攝影有更廣闊的領域與空間等待我們開發。
3月8日︱藥店告示
濟南舜義路。藥店門上貼滿告示,口罩雖然有了但價格也不便宜,退熱止咳藥品還是不準出售。(錢捍 攝)
非常時期的《頑皮碰到桔子皮》的表情坦然安詳而穩定的神態,另一《戴口罩的小女孩》的不安與警惕,兩個特寫反映不同人物的情緒。《「頭」等大事》是 「二月二,剃龍頭」日子理發生活;使人感動的是那張流淚的照片《難捨戰友情》,是白醫天使在武漢抗「疫」一線結下的戰友情,難捨難分,而國旗表明國家情懷。國家命運把人們聚焦在一起,在共同奮鬥的經歷則加深感情,難捨難分,這是一個典型瞬間。
4月1日︱難捨戰友情
山東齊河阿爾卡迪亞國際溫泉酒店。山東第一批援助湖北返魯醫療隊的342人,經過14天集中隔離休整後,今天就要回家了。來自全省150家醫院的白醫天使在武漢抗疫一線結下的戰友情,難捨難分。(錢捍 攝)
錢捍的這些攝影作品,用非事件新聞的眼光記錄事件,用人類共有的眼光來看眼前的場景,實現攝影題材的突破。就像長江,在主流之外有數不盡的支流,而每一條江河也是由許多小的支流,小的溪流組成的。一個事件需要立體的,全息的、全方位的紀錄與描述,才構成大的歷史。李斯的《諫逐客書》中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個事件、一段歷史,需要細壤、細流.的集聚,才能成就其偉大與深遠。2020年的抗疫圖像需要武漢的紀錄,也需要其它地方的攝影。當然,攝影者要甘當配角,甘當支流。錢捍的攝影,便是這樣的細壤、細流,是中國2020年抗疫攝影不可或缺的部分。宅家模式、隔離模式同樣是這個事件的有機構成。
2月7日︱宅家鍛練
濟南奧龍觀邸。疫情期間,因人而異宅家鍛鍊,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增強免疫力(錢捍 攝)
第二個突破是攝影紀實功能的突破,以認識功能開發了攝影的深層價值。作為新聞記者,人們更在意於事件性新聞的反映,關注紀實功能,這是無可非議的。然而,攝影的三大功能包括紀實功能、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對攝影的紀實功能強化,有一個過程。曾經重視宣傳功能,後來重視攝影的抓拍,終而發展為紀實性浪潮。改革開放初期所說新聞攝影「五求」,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使攝影的紀實功能、美學功能強化,讓攝影價值得以認可。其實,攝影更多的內容在認識功能,是對世界範圍的認識,對歷史變化的認識,對社會深層次的理解。
2月22日︱春的飄帶
濟南奧體中心。今天陽光格外好,春風和暖。孩子們興奮地在寬闊跑道上放飛風箏,預示著春天真的來了。(錢捍 攝)
錢捍這次攝影給人們思考的東西,也具有很強的紀實功能與審美功能,然而特色在於認識功能,也就是說更鮮明的價值在認識功能。《春的飄帶》表達的是一個女孩拿著風箏在跑,很有美感,天上的風箏,地上的倒影,空曠的廣場上一個孤獨的身影,孩子的活潑好動,隔離擋不住人類對大自然的親近。照片預示著春天真的來了。表達人們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雖然風箏仍然是剛剛起飛,是被人牽著的,但是畢竟煥發對自由追求,對無拘無束幸福的想望。
2月22日︱擁抱春天
濟南奧體中心。今天,溫暖的陽光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已宅家一個月的兩個孩子在跑道上蹦蹦跳跳,高興地抱在一起。(錢捍 攝)
《擁抱春天》,大人在看著,兩個小孩子好久不見了,在一起擁抱著,表達隔離以後的重逢。這種擁抱是人們重逢時感情的表達,這樣的照片就有認識功能。而這種認識功能,它是人類的、世界的。認識疫情,重在表達疫情與人的關係,有四對相互矛盾而又統一的關係存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還有人與內心。儘管這些照片沒有直接的表現患者和被患者,拍攝的是邊邊角角的事情,正是這些邊邊角角的提醒,才使得人們加深對這場世界性事件的深度認識。
3月31日︱遮不住的淚眼
濟南遙牆機場。山東第六批援鄂醫療隊返回濟南,因這批隊員還要到指定酒店隔離14天才能回家,部分家屬和孩子自發地聚集在機場外。鐵絲網眼裡是一雙雙期盼的淚眼。(錢捍 攝)
第三個突破就是攝影生命的延續,以攝影事業突破了攝影的職業的限制。因為體制的限制,與職業無關的人通常是不允許到重要事件的現場。因此人們習慣把攝影看成是年輕人的事業。退休的人,甚至歲數大的攝影人,被「體制」隔離了。很多人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從此與事件中心新聞攝影絕緣。確實,對一個退休的攝影記者來講,他不可能到現場去,甚至失去了拍攝、發表與獲獎機會。但是攝影職業生命是有限的,而攝影事業的生命是無限的,如果把職業生命中所積累的素養知識在長期的事業中表現,就可能開闢另一生命周期。
4月21日︱背功臣回家
山東最後一批解除隔離的129名齊魯醫院援鄂醫療隊員回到醫院。歡迎儀式後,化療科主管護師張婷婷的老公張波,背起75天沒見面的媳婦回家。(錢捍 攝)
《背功臣回家》,可見攝影者生活積累的深厚。山東是比較傳統的地方,男尊女卑現象也比較嚴重。然而,在抗疫中醫護人員地位空前提高。在大庭廣眾之下,丈夫被媳婦回家,這種風趣場面,實是疫情期間社會風氣變化的反映,這種認識與作者的社會閱歷與生活積累有關。確實,年長者拍的東西可能是20歲、30歲所難認識的。年長者所長避短,發揮其認識優勢,可能會打開另外一個業務生命周期。
攝影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修養在提高,認識在深化,有年輕人不具備的資本。當然,人要承認老,不服老不行,胳膊不靈活了,不要與年輕人搶,一個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也有一代人的長處。如果年長的攝影者更注重於認識功能,拍攝活動向這方面轉型,就有可能打破記者60歲以後結束攝影生命的不利局面。像錢捍這樣的人,到70歲、80歲、90歲,也會在拍的。一個真正的攝影人,攝影生命不會在60歲時便嘎然而止,事業而與生命一樣同在。
刊於《中國攝影報》2020年3月31日
事實上,錢捍的努力是得到媒體認可的,《中國日報》、《中國攝影報》、《齊魯晚報》等多以整版發表。社會需要武漢的事件中心新聞報導,也需要濟南的非事件報導。紅花開得鮮豔,綠葉扶持得濃鬱,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對於錢捍中心新聞抗疫攝影現象,我們當從更深層次認識,就是網際網路時代對於思想的開放,為攝影者與其它一切門類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才能發揮創造前所未有的發揮空間。只要你有好作品,總是有地方發表的,網絡甚至當天當時便能發表。體制限制擋不住文化與藝術的發揮,就像疫情擋不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何況,國家扶持網際網路上攝影事業的繁榮。王維有詩「行看水盡時,坐看雲起時」,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
刊於《大眾日報》2020年3月21日
體制內的錢捍退出的,體制外的錢捍再生了。我國老攝影記者隊伍是一個龐大的攝影資源,如果都能像錢捍這樣,把攝影事業的生命延續下去,哪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呀。我很佩服大眾日報對錢捍的作品的採用,不管是否退休,只要有好作品就採用,一視同仁,可見大眾日報領導氣度的恢宏與對資源的珍重,這也算新聞事業的突破跡象。
刊於《人民攝影》 2020年7月22日
對於錢捍,通常認為他是不甘寂寞的人,充滿激情的人,還應該看到他是能夠理性選擇命運的人。錢捍在不甘寂寞的碰撞中摸出一條新路來。這條路需要更多的認知,把它明確起來,上升到規律層次認識。看到的錢捍抗疫攝影展覽,使人想到攝影事業發展與攝影隊伍建設。有些錢捍是想到了,有些是正在思考。顯然,他不僅是直覺的認識,而且已經提供了成功的實踐案例。錢捍的抗疫攝影展覽,對於攝影事業與攝影隊伍建設,很有啟示價值。我們的認識可以上升到規律,由自由走向必然 。再拍新的抗疫攝影或其他什麼內容,我們就會拍得更好一些,更加自覺把握自己的命運,使這條路越走越寬。
(作者:李錦 著名攝影理論家。現為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企研究中心首席政策專家)
錢 捍高級記者,曾任大眾日報攝影部主任,第五屆、六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現任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榮譽會長。
1987年、1988 年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十佳新聞攝影記者稱號,1989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山東省勞動模範,1990 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2 年榮獲首屆中國十大青年攝影家稱號,1993 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1996 年兩屆獲得中國新聞攝影記者最高獎——金眼獎,1993 年被評為「範長江新聞獎」提名獎,2012 年獲得山東省泰山文藝獎藝術突出貢獻獎,2016 年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19 年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紀念章;2020年擔任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委。
四十多年來,共有250 多幅(組)攝影作品在國內、國際攝影比賽中獲獎,1988 年《山裡的孩子》入選第32 屆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並收入世界新聞攝影年鑑,出版《1997 目擊香港》《1998 目擊抗洪》《1999 目擊澳門》《2008 在觀眾席上拍奧運》和《365天——2012 年錢捍攝影日記》等攝影畫冊,《千年牧道:哈薩克族牧民即將消失的生活方式》入選第27 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長期關注項目。
壹點號錢捍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