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丁茜雯
「我的練習生計劃正式啟動。」
張藝興29歲的生日上,他做了一件大事——啟動「2020練習生全球招募計劃」,其名下的「染色體娛樂集團」也正式面世。
「個體戶」藝人成為了培養藝人的老闆,張藝興開啟了從藝人向「孵化器」的漫長轉型。畢竟花期有限,新老流量的交替更迭也是風雲莫測。作為單一的存在,張藝興的人氣與作品,遲早會有經受不住時間考驗的那一刻,現在他需要未雨綢繆。
圖源網絡
這是任何「頂流」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從神壇墜落的範冰冰,如今站車展、賣面膜、甚至在活動宣傳照中被P掉。沒有繼承者的明星,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當然,越來越多的明星也意識到了單一藝人商業模式的局限性,比如難以規模化、風險不可控、沒有邊際效益。於是他們開始布局——楊冪帶出迪麗熱巴、張彬彬、張雲龍等新生代明星;黃子韜成立的龍韜娛樂,已向市場輸出徐藝洋、曹曦月、馬澤涵等;就連陳赫,也在個人工作室的名義下,籤約了話題度非常高的哈妮克孜……
看上去,這種模式一口氣解決了規模化、控風險、可循環的難題。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樂觀嗎?
張藝興的練習生計劃得到了韓國娛樂巨頭SM老闆李秀滿的高度認可,李秀滿也是歌手出身,後親自上陣培養藝人,成為「孵化器」,成功打造出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EXO等影響了KPOP發展潮流的偶像團體。
而張藝興,從少年時代開始深受李秀滿影響。在EXO出道之時,便公開表示,自己立志要成為「中國的李秀滿」。在李秀滿看來,染色體娛樂集團將會在張藝興的帶領下,成為中國最出色的娛樂公司,甚至給到了「亞洲第一」的期許。
但這條看上去光明的路,卻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
李秀滿
根據染色體娛樂集團發布的信息來看,張藝興的練習生招募計劃面向全球,整體由線上初選、線下面試、正式培訓體系三個部分組成。
「入門」級別的線上初選,要求練習生拍攝視頻,秀出以高音為主的抒情歌、節奏感較強的歌曲及最擅長的曲目,根據有無伴奏來限制在視頻中的展示時間。另外,舞蹈展示方面以Hip-pop,Kpop,Free-style,以及街舞等為主,對於零舞蹈基礎者,只要求根據音樂自由律動。
不難看出,張藝興並沒有拘泥於必須全能,接受一定擅長與不擅長,在選拔過程中兼顧了多樣性,交付於市場的選擇,也更加全面。
除了唱跳,包括語言特長、獨有技能等的個人特技,也是重點篩選要求,這是很多公司會忽略掉的一點。對於偶像來說,唱跳是普遍的基本,才藝是不同尋常的吸粉利器,也是轉化商業價值的手段之一。另外,最與眾不同的一個要求,當屬對個人夢想進行三十秒的表述。這些條件,充滿了張藝興的「氣質」。
最終入圍的練習生,將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組別進行分類培養,對標說唱、舞蹈、聲樂、以及全能人才。而負責這些小組的師資、製作人等專業人士,皆是業內名家。
總體上可以認為,張藝興要培養的是「張藝興們」。
作為已經接受過市場檢驗洗禮的完成品,復刻自己所經歷過的培養體系,是穩中求探索的路子。
據張藝興所言,自己籌劃之初,是抱著想要幫助更多像他一樣願意為舞臺去拼、去努力的小孩。早在2017年,張藝興擔任《偶像練習生》製作人一職時,就萌生了這一想法。他認為,身為一名製作人,從前期的練習生選拔,到中期的指導訓練,再到後期的運營,均該是參與其中。這是一套完整的培養流程。但遺憾的是,張藝興的想法未能得以實現。
隨著選秀節目的爆紅,以張藝興為主的初代流量們開始受到衝擊,新生流量偶像的入駐,將市場的瓜分變成了狂歡嘉年華。以個人之姿來單打獨鬥的張藝興,自然力不從心,轉而開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效仿「前人」李秀滿,自己培養練習生,也是大勢所趨。
誠如張藝興所說,培養練習生,將會是其後半生的事業。
詳細解讀練習生計劃不難發現,張藝興從韓國的練習生體系裡吸取了非常多的精華。
按染色體娛樂集團發布的招募信息來看,練習生將劃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等級,對應著RAP、DANCE、VOCAL、全能四種組別,這也是變相對應了韓娛體系中的A、B、C、D等級歸類。除了分組,還不限制男女生,並行培養,積分制考核,完全搬運SM培養模式。
此番選拔練習生,張藝興也是拒絕了各節目中的「回鍋肉」,轉而選擇13-18歲的素人練習生,注重年輕化與驚喜感,夯實唱跳培養基礎,不做「速成品」。這也是韓系娛樂公司,最為看重的一環。
然而,這種模式或許會在中國「水土不服」。
在國內市場,陪伴養成仍然佔據主流位置,也是市場接受度最高的。但陪伴養成的特點是短期速成後的曝光。
以SNH48來說,從曝光亮相到劇場演出,往往訓練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看重的是粉絲和偶像一起成長的滿足感,在這種情感的共鳴下,粉絲反而會有更高的容忍度。而偶像是否有可以擔得起演出的唱跳等基礎,全靠「偶像自覺」與天分。
《青春有你2》中,「死亡歌姬」蘇杉杉因唱歌跑調嚴重到無法挽救,頻上熱搜,成為笑料。從《創造營2020》中成團出道的「硬糖少女」趙粵,憑藉在SNH48時期積攢下來的人氣獲得了第二名,然而唱跳實力卻一直備受詬病。
這些由速成帶來的問題是張藝興想要解決的。但他所要面對的問題在於練習生受眾群體的速食、市場整體環境的快速迭代。先於張藝興選擇「韓式中用」的公司,其實大有人在。但不可避免的,最後均屈服於「速成」。
比如樂華娛樂旗下的孟美岐、吳宣儀經受過多年韓國模式下的培養,亮相於眾時,已經對舞臺遊刃有餘。但接棒亮相的樂華練習生金子涵、陳昕葳,在參與選秀之前,僅僅只有八個月左右的練習經歷,屬於短期內的「上架」,兩期練習生的業務能力產生了極大的落差感,更是令受眾開始質疑樂華的金字招牌。
吳宣儀、孟美岐(圖源網絡)
何炅曾在節目中透露,在選秀節目盛行的時候,很多經紀公司為了捧出一個,前期可以籤下一百名練習生,在選秀節目開始前稍加訓練後,便大批量投放,只要有一個火了,不管是什麼方式火,那麼這一百個都是沒有白籤。以此為基礎,偶像的質量更是參差不齊。
內娛偶像市場,對於「挖掘」已經得心應手,而張藝興所要挑戰的其實是培養中的品控問題。難度之大,絕非依靠一個頂級藝人的經驗判斷所能解決的。
圖源網絡
品控問題之外,資源和運營也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獲得了頂流資源的新生代們能否不辜負資源。
在張藝興之前,已經有不少藝人嘗試過自主推出藝人偶像,但效果都很一般。
「歸國四子」之一的黃子韜,創立了龍韜娛樂,輸送出了徐藝洋這種已在其他公司平臺訓練過,具備了一定專業基礎的「半完成品」參與多個節目。作為偶像的基本能力,她已經有所成型,但仍舊輾轉於多個選秀節目,出道後反響平平。
而唐嫣、吳奇隆也曾以工作室的名義籤約藝人,也未能扶起一個「阿鬥」。
黃子韜與徐藝洋
相比之下,韓國的作業值得一抄。
韓國三大娛樂公司,其實也是由初代偶像成立的。除了SM娛樂製作人李秀滿是韓國老牌歌手,YG娛樂製作人楊賢碩出身於90年代當紅組合「徐太志和孩子們」,如今還偶爾活躍在大眾視野中的JYP製作人樸振英,更是名噪一時的當紅歌手。
從藝人身份變為培養練習生的老闆後,他們更多地專注於幕後,將手中自有的資源按需非配。這也是為培養市場所需要的以及想要帶給市場改變的重心。
值得注意的是,韓娛的粉絲基礎是相對紮實的,而內娛「割韭菜」的心態更為突出——需要粉絲,卻又不注重粉絲;認為一波粉絲離開,也會有新一波粉絲來到;一定程度上,粉絲也慣於遵循以藝人為中心。
想要復刻SM經營模式的張藝興,最不可忽略的就是這片粉絲土壤。兩種市場環境下所澆灌出來的粉絲形態,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到偶像的生存。如何加深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聯,從「入坑即出坑」轉化為「入坑即死忠」且持續漲粉,還有很長一段路要摸索。
張藝興想要改變的內地娛樂市場格局,是粉絲與市場共同的期待,但這也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