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秋新一輪試播節目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KBS2明星跨界歌唱類節目《歌曲之爭——勝負》,首期收視就達到了10.6%。今年春節檔推出的試播節目《我手中的歌手》《vocal戰爭:神的聲音》都已成為國內各大衛視爭相效仿的對象,這檔新節目會否成為下一個被國內電視人引進或借鑑的對象呢?本文對其亮點進行揭秘,並從節目定位、賽制、人物設置、舞美等方面做出全面分析。
雖然總局政策吃緊,對於引進模式有多方面限制,但韓國每推出一檔新綜藝節目,國內電視圈都對其虎視眈眈,「韓綜風向標」的地位從未被動搖過。
剛結束不久的中秋小長假,韓國各大電視臺又迎來了今年的第二輪新節目試播周期,十多檔新綜藝陸續登場,從常見的歌舞節目、脫口秀、美食節目到小眾的魔術節目、「劇綜」結合的新概念綜藝,類型多,創新範圍廣。
在這些新試播節目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KBS2在9月16日推出的明星跨界歌唱類節目《歌曲之爭——勝負》,一亮相收視率達到了10.6%,在試播節目中拔得頭籌。
歌唱類節目一直是韓國綜藝界的常青樹,每年都有多檔全新歌唱類節目推出。今年春節檔推出的試播節目《fantastic duo我手中的歌手》《vocal戰爭:神的聲音》就已成為國內各大衛視爭相效仿的對象。
湖南衛視今年最為成功的新節目《我想和你唱》和《我手中的歌手》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第四季度即將推出的三檔音樂類節目的模式都和《神的聲音》有極高的相似度。
那麼,KBS2在音樂題材上再度創新的試播節目《歌曲之爭——勝負》會否成為下一個被國內電視人引進或借鑑的對象呢?本文對這檔試播節目的亮點進行揭秘,並從節目形態、賽制、人物設置、舞美設計等方面做出全面分析。
定位:「音樂體育遊戲秀」概念先行,本質上仍是跨界歌唱比拼
在第一期節目的先導介紹中,我們看到這不單純是一檔跨界藝人間的歌唱較量,這其中還融入了體育競技的概念,將「歌曲之爭」看成體育競賽。因為在這裡有兩兩對決,有為了必勝而戰的信心和勇氣,有團隊合作獲勝後的狂喜,和體育競賽如出一轍,因此節目組最終將其定義為「音樂體育遊戲秀」。
單從這一界定上就能看出該節目的三個訴求:第一就是非專業歌手藝人們跨界進行歌唱對決;第二是營造體育競賽般的對抗性和緊張感;最後就是強調這是一場「遊戲秀」,娛樂大眾才是其主要目的。
將音樂和體育的概念雜糅,這在電視綜藝節目領域並不多見,但看完節目就會發現,「體育」概念的加入無非是為了和其他音樂節目形成差異化的一種說辭,和歌唱對抗結合在一起難免有點「生拉硬扯」的感覺,「體育」已然成了雞肋。
說到底,這就是一檔明星跨界歌唱比拼的音樂遊戲節目。節目讓非專業歌手在舞臺上或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或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雖然聽上去很俗套,但無論是演員、主持人還是喜劇人,當他們在舞臺上縱情飆歌感受PK的快感時,觀眾還是買帳的。
「跨界」做綜藝,一直是國內外電視人進行模式創新的慣用方式。不論是跨界廚藝、跨界唱歌還是跨界演喜劇,讓明星們做他們原本不擅長的事情,在這其中看衝突矛盾看意外發生,效果才真實,觀眾才動情。
這檔節目中也會經常出現明星走音或者破音的狀況,甚至還有明星因為自己破音笑場等,雖然場面有些尷尬,但因為他們並非專業歌手,所以觀眾對其包容度比較大,覺得這就是真實的狀況,反而會把這當作一個笑點,甚至是看點。
賽制:「2+1」繁雜,融合蒙面、反選、隊戰等元素,「隱藏卡」功能是亮點
不得不說,對於一檔音樂遊戲節目來說,「歌曲之爭」的比賽規則有些過於複雜,規則設定之多堪比選秀節目和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賽制採用2+1的方式,即兩個階段和一個附加規則:
第一階段:戰隊分組。五組跨界明星,每三人一組,每組被分別「隔離」在一間玻璃屋中進行「蒙面」團隊合唱,五位音樂導演根據他們的演唱決定是否將這組人歸到自己戰隊中。
每組演唱過程中,若多於一位音樂導演走到他們的玻璃屋前,則權利反轉,由屋中明星來到臺前揭曉自己身份,並選擇進入哪位導演的戰隊;若到演唱完該團隊都無人選擇,則等所有組演唱完畢後,由剩餘導演自行選擇一個團隊,直至完成所有分組。
第二階段:捉對廝殺。節目組隨機抽選第一首對抗歌曲,3分鐘時間內每組可通過按鈕的方式決定是否接受該歌曲的挑戰,若只有一組選擇該歌曲,則由主持人行使特權,任意挑選一組與其開始第一輪歌曲對抗。首選組導演派出一名隊員出戰,並由其決定挑選對方哪位選手進行挑戰。
二人演唱過程中,由13位評委打分(其中7票會實時顯現在地屏上),得分較高者晉級下一輪對抗,輸者調入「黑洞」,直接被淘汰。第二輪則由上一輪獲勝隊挑選要挑戰的隊伍及歌手,被挑選者獲得選歌權,與上一輪晉級者繼續PK。
以此類推,直到其中一隊PK掉其他隊伍中的每位隊員,則該隊獲得勝利。而節目中演唱到的所有歌曲,隊員們都會在節目開始之前練習好。
地屏上雙方票數實時顯示
附加規則:神秘「隱藏卡」。雙方開始演唱前,對戰組的導演有權使用隱藏卡功能,即啟用後臺待命的專業歌手來取代自己的隊員進行對戰,有且只有一次機會。在第二期節目中,甚至出現了「雙隱」現象,即兩組對戰導演同時選擇隱藏卡功能,舞臺上出現了兩位專業歌手對抗的情況。
專業歌手的神秘亮相,不僅帶來了無限驚喜,引起節目高潮,同時也讓觀眾一飽耳福,聽到真正歌手的爆發演唱,這對烘託節目效果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是該節目中一大亮點。
賽製作為推進節目的關鍵因素和主體內容,是影響節目是否好看的直接因素。如此繁瑣的規則設置和多變的附加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節目的懸念感和綜藝效果,也彌補了非專業歌手們在演唱上的不足,但整體上給人一種「唱功不夠賽制來湊」的感覺,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背離了音樂遊戲節目的初衷和原則。
除此之外,一對一車輪戰的戰線拉的太長,一期節目對戰6輪,重複的形式過多的對戰次數,會加速觀眾審美疲勞的到來。如果這檔節目轉為常規播出,那麼簡化賽制,讓節目內容呈現更加簡單明了,是必不可少的。
人物:音樂導演和跨界明星是核心,人設中規中矩、定位不突出
音樂導演和跨界明星是這檔節目中的主要人物。音樂導演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導師」,是每個戰隊的領軍人物,他們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研究派誰出戰,選哪首歌能難倒對方,在何時使用隱藏卡功能等。
目前的五位音樂導演,包括韓國知名歌手如尹道賢、一線音樂製作人如鄭在型,但兩期節目看下來,五人的「人物標籤」並不明顯,表現平平,藝能感也沒能充分體現。
再說重頭戲的跨界明星們。五組參賽明星按照各自工作性質進行了分組,分為主持人組、喜劇人組、音樂劇演員組、演員組(2組)。這樣分組的目的是,使同一組的選手更有親切感和團隊意識,也不斷刺激著他們一致對外。
但五個團隊每組三人,共15位跨界明星同時出現在臺上,除了對戰演唱時對每個明星有所表現外,其他時候基本連鏡頭都很少出現,更別提塑造人物性格的事了。兩集節目中,筆者只對性格豪放嗓音獨特經常出沒於各大綜藝節目的黃錫晶有所印象,其他人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中間為黃錫晶
除此之外,節目的人物構成要素還有主持人、隱藏歌手以及13位觀眾評委。主持人南宮珉作為演員首次出任綜藝節目MC,難免有些緊張,還不太放得開。5位隱藏歌手也就是唱個歌簡單說兩句,節目沒有對其進行太多修飾和渲染。
13位觀眾評委的功能就是打分,在兩位明星對唱過程中選擇自己支持的明星,可謂是掌握每組命運的關鍵人物。但奇怪的是整場節目都沒有對這13人進行過介紹,比如為什麼選13個人,他們的來歷是什麼等,也是有點莫名其妙。
13位觀眾評委
節目的整體舞美是360度的圓形舞臺,從功能區域上分為主舞臺對戰區、玻璃屋「作戰區」、評委區以及淘汰選手席,功能區劃恰到好處,地屏、側屏等設計也很用心,為整體舞美添彩不少。
側屏上的歌詞顯示
玻璃屋中部署「作戰」計劃
舞美設計上比較有新意的地方,要屬選手每次被淘汰後掉入的「黑洞」。
這個掉坑可以說是《一站到底》的升級版,兩位選手對抗時站定的位置其實時一整塊LED屏,演唱完畢後得分較低者會直接掉入「黑洞」,此時「黑洞」周圍的LED屏配合漩渦效果,好像被整個人被黑洞吞噬一般,視覺衝擊力十足,還略帶科技感和現代感。
非專業歌手出身的藝人們以團隊形式進行音樂對抗,對於電視觀眾而言更像是觀看了一場熱鬧的拼盤演唱會,聽聽歌、看自己喜歡的明星們互相調侃,很符合周末輕鬆娛樂的合家歡氛圍。
縱觀國內音樂類節目的發展現狀,有專業歌手之間對抗的如《我是歌手》,有素人選秀的如《中國新歌聲》,有專業歌手和素人對抗的如即將上檔的《聲音的戰爭》《天籟之戰》等,也有跨界明星進行演唱對決的如《跨界歌王》。
但跨界明星們組成戰隊進行歌唱對抗的形式的確還從未出現過。在第四季音樂類節目捲土重來、大有崛起之勢的國內電視競爭環境下,《歌曲之爭——勝負》 還是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和借鑑意義的。
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