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魂牽鑄根脈 ——孟氏族譜(代序)

2021-02-15 臨汾平陽文化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庚子春的一天上午,孟永明先生約見我,他從手提袋內拿出厚厚一疊列印好的電子文稿,面呈喜色對我說,歷經二載辛勞,家譜終於告竣,囑我代序,即可付梓了。我很樂意為他族譜代序,一則過去我們同為一個大隊,雙方相距3裡路,人不親土親,雖年齡有差異,又都在外奉公,常年經月各自忙碌,促膝交心少,卻心有靈犀一通,遇事方顯真情;二則同為孟姓,一筆寫不出兩個孟字,雖未考究同宗世系,然素以「家道」相稱,由是兩家走動頻繁,溯源先輩交好至今,故鄉黨、鄉親、同孟情感熾烈恆久,斷無推託之言,唯恐才疏學淺,誠惶誠恐,弗能達意。遂殫精竭慮,盡能而為之。

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中華民族姓氏排行榜名列73名,屬大姓系列,人口約400餘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其中山東省孟姓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的26%。

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朱元璋皇帝對「孔、孟、曾、顏」格外優禮。賜給祭田,免除徭役,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56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74代,到「昌」字輩共105代。素有「孔、孟、曾、顏」走遍全國是一家之美稱。希(56)   言(57)   公(58)   彥(59)   承(60)宏(61)   聞(62)   貞(63)   尚(64)   衍(65)興(66)   毓(67)   傳(68)   繼(69)   廣(70)昭(71)   憲(72)   慶(73)   繁(74)   祥(75)令(76)   德(77)   維(78)   垂(79)   佑(80)欽(81)   紹(82)   念(83)   顯(84)   揚(85)建(86)   道(87)   敦(88)   安(89)   定(90)懋(91)   修(92)   肇(93)   彝(94)   常(95)裕(96)   文(97)   煥(98)   景(99)   瑞(100)永(101)  錫(102)  世(103)  緒(104)  昌(105)

餘今非但孔子的後裔按此字輩譜起名,而且孟子、曾子和顏回的後裔也一律沿用這個字輩譜,這樣只要看到四大「聖裔」後代姓名中間的字,就可知道他們的輩份,這在華夏眾姓氏中,唯有「孔、孟、曾、顏」四姓享有這一殊榮,在中國歷史上實為罕見。
孔孟子輩源有歷史演變,孔孟後人現在取名,證實定出行輩是在明初朱元璋賜孔氏8個輩字「公、彥、承、宏、聞、貞、 尚、衍」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56代孔希學及洪武17年57代孔納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衍」旁加上去為10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明崇禎年間,這10個字已不夠用,由65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後續10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10字:「令德維垂佑,永錫世緒昌」。號稱「神州通天家譜」。中華歷代名門望族都有家族的譜牒,以「詳世襲、辯親疏、厚倫誼、嚴冒紊」。孟氏家族蓋不能例外。尤其是因歷朝的優待,孟氏族人得以免除賦稅,徭役,為防止出現漏洞,假冒孟氏宗人以偷逃賦役,對人丁入譜規定極為嚴格,有著較一般族姓譜牒更為嚴謹的特點。孟永明先生族譜字輩就很嚴謹,嚴格遵從「孔、孟、曾、顏」四姓字輩行名,算起來他這輩為「慶」字輩,系73代。恰與我同輩。在我兩家的這輩人中,均有「慶」字名。這更驗證了號稱「神州通天家譜」字輩不亂的鐵律。孟永明先生為了完成這部家譜,可謂嘔心瀝血,不辭勞苦,他兄弟三人專程驅車千裡前往祖籍河北省阜平縣王林口鄉馬坊村進行了為期6天的漫漫尋根之路。在阜平縣孟氏宗親阜平分會的熱情接待下,他們通過查閱孟氏族人搬遷史料,實地走訪,尋訪近親,緬懷先祖故居,家族祭祖,終於不虛此行,圓了孟氏家族尋根之夢。據阜平孟氏族人搬遷史料記載:孟氏家族是阜平郡望大族,始於大明永樂15年即1417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該村,約在600年歷史之久。

尋根謎底終破,孟永明先生不僅感慨萬千:「真是世事難料,世事造化人,祭祖尋根千裡,卻原來祖先根在山西,先祖由西到東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地,好在可以告慰先祖英靈了!」孟氏族譜大致分為四部分:一、淵源篇(孟姓源由,始祖,郡望堂號,祖訓,家訓格言,孔孟行輩字由來,孟氏歷代名人,現代人物)。二、家史篇:(阜平尋根,千裡逃荒,神樹煙,二次遷居,再次創業,父親,母親,親情義舉,走向光明)。三、世系篇:(阜平支系,界頭支系姓名目錄)。四、人文篇:(孟永明大隊任職,從政之路業績)。總觀孟氏族譜,科學考究嚴謹,謀篇布局獨特,篇章結構清晰,語言樸實簡練,敘事唯實不張,存真去偽求實,苦難歷程動人,獨立篇章感召,人文蔚起彌堅,族人殷實彰顯,廢者俱興達觀,盛者加隆日興,雖別籍而異產,實同祖而共宗,百枝必歸於本,水流必歸於海,裔萬派必歸於祖,迄今踰數百世,孟氏又復林立,是則宗主厚望,昂亦德叨榮藉也。人生於世,無論為官為民,貧窮富貴,工農商學兵,三百六十行都將留下歷史的足跡。一個家族的發展史、苦難史、奮鬥史、崛起史,必須具備「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孟氏家族這種堅韌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涵。一個家族的崛起,是一個複雜艱苦的探索過程。無論生存、發展還是進步,都沒有先人留下的固定模式,一切只能靠孟氏子孫自己摸索前進。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像是一場毫不間斷的接力賽,後繼者總是以前人達到的位置為出發點,隨後又超越苦難跑到他的前面,前人有過的曲折苦難便成為後繼者的財富。孟氏曾祖父從民國6年(1917)年輾轉自原籍河北阜平始遷,「入籍為民」開始紮根靈石回龍神樹煙到遷居臨汾汾西界頭村,開闢了「讀」與「耕」的適者生存之路,既能豐衣足食,安居繁衍,又能躲避戰爭,進退自由,彰顯著祖先的生存智慧。至於當代,順應時代潮流,孟氏子孫為了體現自我價值,提高生存質量,從「土裡刨食、靠天吃飯」的農耕生活,多以商賈安生,從政務工,實現了質變的華麗轉身。逐漸跳出了土地走向城市,逐漸從社會最底層的角色,演變為可以把握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應該說是天翻地覆的變遷。

每一次變遷中,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凝結著孟氏子孫窮則思變的決心和自強不息的勇氣;每一次變遷中,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折射出孟氏家族頑強的生命力和堅持不懈的傳統美德家風。柳暗花明又一村,聊以自慰的是,孟永明先生這一支而今已葳蕤發展到22家80口人之多,分居太原、臨汾、汾西、晉中靈石等地。可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才濟濟,人才輩出,已成為當地郡望大族。家譜是根的象徵,家譜蘊藏著一種凝聚,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修譜上可告慰先人,下可鞭策後世子孫,傳承孟氏家規、家訓、傳統美德,永銘先祖艱難生存的苦難史、血淚史、創業史、發展史、崛起史,砥礪前行,振興家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孟永明先生辦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我們可理性地認識到他辛苦編撰孟氏族譜的初衷和良苦用心所在。作者:孟黎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臨汾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讓更多的人知道↓↓↓

往期回放:

山西臨汾:槐鄉趙城文化「活化石」——李長青

山西臨汾:老照片上的龍鳳古鎮一角

山西臨汾:龍鳳古鎮萬安一張紙上記錄四大名王

山西臨汾:鼓樓北大街消失的地標建築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殘片朱書扁壺

山西臨汾:洪洞1946年的徵糧報告冊

山西臨汾:民國老照片----洪洞草集德化坊劉家生活富足

山西臨汾往事:80年前,與父親共同抗日的老兵

山西臨汾:翼城(清)乾隆盛世官契述說糧差

山西臨汾:洪洞發現毛主席1958年視察成都生活照

山西臨汾:洪洞尋找「醫國長春」巨匾

山西臨汾:洪洞尋找「醫國長春」巨匾(之二)

山西臨汾:洪洞尋找「醫國長春」巨匾(之三)

解放臨汾勁旅的老照片

山西臨汾:翼城曾經輝煌的土地廟壁畫

山西臨汾:洪洞後澗村的酸棗樹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新發現

山西臨汾:洪洞羅雲山下史家大院

山西臨汾:斑駁滄桑的金城堡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考古隊揭秘觀象臺古老曆法

山西臨汾:堅守近40年的陶寺考古夫婦

山西臨汾:安澤飛嶺王氏宅院早先不姓王

山西臨汾:春夏秋冬26載,2010讓我終身難忘

山西臨汾:洪洞曹家莊踩臺

山西臨汾:樊漢武將平陽記憶「洪洞通背拳」「武」向華夏

往事:11年前,守護鐵路橋的兵

山西臨汾:70年前的「高小國語」課本中人物崔根娃仍健在

山西臨汾:洪洞景村段家古宅裡的故事

山西臨汾:洪洞古村落龍鳳古鎮萬安劉家的往事

山西臨汾:永和「樓山」真面目(一)

山西臨汾:永和「樓山」真面目(二)

山西臨汾:永和「樓山」真面目(三)

山西臨汾:虞舜之都萬安蟒纏井的故事

山西臨汾:姑射山景區發現「古今石門」的秘密

山西臨汾:洪洞韓家莊的通背拳傳人

山西臨汾:堯都區劉村五同豐大院的故事

山西臨汾:元代壁畫「東嶽大帝出巡」

山西臨汾:朱德元帥等老一革命家曾住安澤冀氏鎮南孔灘村趙家院

山西臨汾:李國富的故鄉情

山西臨汾:堯都區劉村徐家大院的故事

山西臨汾:堯都區劉村秦家大院

山西臨汾:洪洞通背拳八代傳人的盟書

山西臨汾:堯都區天光寺的滄桑經歷

山西臨汾:時代的烙印深深刻在嚴家樓院

山西臨汾:平陽文化活化石 文史研究員周文潔

山西臨汾:國寶檔案吉縣柿子灘巖畫

山西臨汾:洪洞萬安67年前的合影再現古老文化

山西臨汾:洪洞萬安隆重舉行堯之女——女英壽誕暨重陽節

山西臨汾:洪洞萬安已故老人劉寶山126張手繪「堯舜」故事連環畫

山西臨汾:洪洞(原趙城溝東村)李家民居的故事

山西臨汾:洪洞萬安民間隆重紀念舜父瞽叟誕辰

山西臨汾:老照片——段德俊的寶貝「上舍村青年59年合影」

山西臨汾:「醫國長春」巨匾引來河南宗親尋根

山西臨汾:槐鄉趙城文化「活化石」——李長青

山西臨汾:消失的唐侯廟

山西臨汾:洪洞發現毛主席1958年視察成都生活照

山西臨汾:洪洞侯家堡 一口老井的歷史

山西臨汾:汾西府底村的古巷與古門

山西臨汾:翼城張家莊見聞

山西臨汾:珍貴的臨汾攻堅戰役資料

山西臨汾:老照片記錄洪洞通背拳傳人接待來訪的日本友人武田幸子

山西臨汾:散落民間《趙城金藏》回歸廣勝寺背後的故事

山西臨汾:我的起點

山西臨汾:浮山新發現

山西臨汾:安澤,抗日戰爭時期太嶽軍區警衛連住過的大院

山西臨汾:母親的筆跡

山西臨汾:姑射山景區發現有個半仙臺

山西臨汾:堯都區姑射景區十八盤古棋盤

山西臨汾:姑射景區棋盤石的別樣傳說

山西臨汾:姑射山景區  石膏坪有典故

山西臨汾:老照片定格萬安無影塔

山西臨汾:無影塔舜帝故裡的傲岸之作—— 無影塔真無影

山西臨汾:一張照片掀開師徒情誼

山西臨汾:老伴今天吃餃子

山西臨汾:樊村古稀老人的夫妻情

山西臨汾:虞舜初都在萬安

--

相關焦點

  • 孟氏字輩詳細解說,孟家人快來看看你屬於哪一輩?
    孟氏字輩簡說 清統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十個字輩,並諮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昌"字輩共一0五代。
  • 孟姓百家姓排名94位,孟氏家族的輩分排字是怎樣的?
    以孟軻為第一代,從孟氏的第二代到第四十四代公濟,大多數人只有其名而沒有詳盡的事跡記載。1037年,孟公濟之子孟寧被朝廷任命主持孟子祭祀,孟寧主持修訂了孟氏族譜,此後孟氏後裔脈絡清晰。從第五十代起,孟氏開始有意識地行輩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輩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戰亂,輩分並沒有被嚴格地執行使用。
  • 在家就可以修雲族譜啦!
    雲族譜相比傳統族譜最大的優勢是不受製作時間、印刷材質、保管條件、人員遷徙等影響,得以永世保存。 為了保護古老又重要的家譜,起源於武平的華夏根脈創新研發了雲族譜,幫助上千家姓氏宗親會低調修譜了好多年。為了方便更多武平的宗親在家修雲族譜,以及享受諸多繳費入雲族譜的服務便利,華夏根脈團隊加班加點開發了「我是誰」App的線上繳費功能。
  • 宗譜與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
    族   譜族譜也是目前修譜時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族譜一詞在含義上比宗譜寬泛一些。如果老譜遺失,無法確定是不是同一祖先所傳之後時,用族譜就較為恰當。還有目前同一地區的同姓人,聯譜合譜比較普遍,這種在合譜之後,因各支來源不同,先祖不同,用族譜顯然更為適合,而不能用宗譜。族譜可以包含宗譜,宗譜卻不能替代族譜來用,特別是聯譜以及合譜之後,更不能弄混淆兩者的用法。譜編修完成後,負責人實在無法把握該用哪個詞更準確的時候,就直接用族譜絕對錯不了。
  • 觀《海上孟府》談孟氏文化
    該劇描述民國時期(1930年代)孟子後裔孟文祿在上海灘上打拼,立志實業救國及其成長的心路歷程。據孟府檔案記載:民國初期鄒縣孟府的奉祀官是孟子七十三代嫡孫孟慶棠(1939年以後由其子孟繁驥繼承)。孟子六十二代孫應是孟子七十三代孫的上十一代祖,怎可稱七十三代族人為爺爺呢?        第二,劇中孟氏的代次與年代不相符合。孟子六十二代孫的行輩用字應該是「聞」字,而非「文」字。作為電視劇改「聞」為「文」,也就罷了。
  • 孟氏家族刁鎮舊軍的歷史傳奇,孟家人快來看
    舊軍孟氏,章丘世家也,富甲山左,並以其「祥「字號買賣名揚四海。網上關於舊軍孟家的資料鋪天蓋地、俯拾皆是,然大都談論孟氏的經商之道,就連章丘本地人每談及舊軍孟家必曰:「買賣遍布、經營有方」。好多人也只知其一,而未必知其二;只知道孟氏重商賈,而未必知道孟氏亦重耕讀;只知道孟氏店鋪遍地、飲譽四方,未必知道孟氏也文人輩出、科甲聯蟬。舊軍孟家既稱邑之望族,又豈一個「商」字了得?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網友感嘆:又是西安
    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出土的文物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禮器等為主而且器形保存基本完整,其中2件狻猊鈕蓋燻爐最為精美罕見。孟氏家族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主要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
  • 《根脈相連》今晚首播,預告片搶先看
    從中原出發 客家人開枝散葉 播衍神州,遍布五洋 無論走得多遠 他們從不曾忘記來時的路 他們根在中國 脈系河洛,情牽桑梓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大量「稀世之寶」重見天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大量稀世之寶重見天日 M13墓室隨葬品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披露了西安市長安區一處北宋孟氏家族墓地考古新發現,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縣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發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圓形香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發掘確認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出土的60餘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
  •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考古發現精美耀州窯器物
    昨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情況,其中,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部分器型為考古首次發現。  杜回墓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這裡曾是隋唐時期一處重要墓區。
  • 孟氏補園膚寧膏冒充藥品 治癒千人說法遭質疑
    11月1日,熱心市民劉女士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反映,自己購買了一款名為孟氏補園膚寧膏的小藥膏,「宣傳的時候說是藥品,可打開說明書卻寫著『不能替代藥品』。」  記者通過參考孟氏補園膚寧膏的宣傳廣告了解到,誠如劉女士所言,該藥膏在對外宣傳時確實自稱藥品,並且做出了相關的療效承諾。在相關的宣傳內容中記者看到,孟氏補園膚寧膏自稱「針對鱗屑病、魚鱗病、手足癬、股癬、體癬、聖經性皮炎配伍組方……」能「使皮膚迅速康復後完好如初。」並且指出,使用該藥膏「20天至4個月內,患處皮膚和正常皮膚基本一樣。」
  • 孟氏集團牧場螞蚱第一期蹦躂王挑戰賽圓滿落幕
    2020年8月23日孟氏集團首期牧場螞蚱蹦躂王挑戰賽圓滿落幕,此次活動在樂陵市德百廣場舉行,活動為期兩天,熱鬧非凡。活動期間,趣味活動與產品展示、品嘗、銷售相互穿插,給當地人民帶來了一次別樣的活動體驗。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昭穆歷史以來,安溪陳氏編修了眾多的家譜、宗譜、族譜,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家族史料,現存多為清代以後編修的族譜。近年來,安溪各地陳氏紛紛續修族譜,不少已問世。2《美法陳氏族譜》鳳城鎮美法村、仙苑街陳氏族譜,現族譜為2000年編修。自13世起昭穆: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尊師重道,育德新民。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承先啟後,丕振吾宗。世澤充吉,嗣續衍慶。毓秀垂芳,共進大同。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組圖」
    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圓形香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鼎式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發掘確認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出土的60餘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這批青瓷絕大多數保存完整,器類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梅瓶。
  • 陝西北宋孟氏家族早亡人墓地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 墓誌顯示北宋盜墓...
    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這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孟氏家族墓葬(央廣網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主要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
  • 昭慈聖獻皇后孟氏:兩廢兩立兩度垂簾,不計前嫌兩度救國
    昭慈聖獻皇后孟氏高太皇太后屬意的「佳兒佳婦「孟氏出身於北宋一中等官宦之家,其祖父孟元曾為為宋朝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後因孟氏的冊立,被追贈為太尉。孟氏父親孟在,官至閤門祗候、崇儀使、榮州刺史。由於出身官宦家庭,幼年的孟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僅聰慧而且知禮。這位原本可以嫁得一個富貴人家的姑娘在十六歲那年徹底改變了命運。孟氏十六歲那年,當朝皇帝宋哲宗已經逐漸長大,快到了大婚成親的年紀,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和嫡母皇太后向氏為其挑選了百餘名世家女子入宮,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孟氏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