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還有大部分的學子沒有進入校園,網課的學習枯燥乏味,一點一線的生活毫無生機,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國產影片,極具有教育意義,在釋放壓力的同時也必有收穫。
一、老電影《天堂回信》
至今仍然感動人心,平凡而偉大的一部電影,對於80後一代人影響深遠。故事以爺爺和晨晨高放在空曠的午門前的風箏開始,又以晨晨和琳琳在那個晨晨去幼兒園的路上總能遇到的老大爺的幫助下放飛天際的風箏結束。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只需要一個標準,那就是這部電影能不能從內心深處打動你,這種打動不一定要是感動,也可以是一種啟示,一種反思,亦或是一道美好的回憶。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在自己的童年階段裡,有一個能夠疼愛但不溺愛,能陪自己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認識自然,認識小動物,陪自己玩耍,教自己技能,保持孩子該有的童心與玩性的長輩,是一件難得而又幸福的事情。
二、教育影片《走路上學》
《走路上學》這部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倆,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這是一部讓心情不能平靜的影片,也反映了社會現實,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該片是一部非常值得城裡孩子看的電影,對比當下社會,在城市裡的孩子還在想著打遊戲的時候,而有一群人卻為上學發愁,這是一個悲劇,帶給我們的反思也非常多,建議學校集體給學生放映以產生些許教育效果,讓孩子們明白,知識無遠近,只是道路不同,但改變這個世界的終歸是科學知識。
三、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
其實很早之前寫過關於《銀河補習班》的文章,看到問題之後,一下想到這部影片。鄧超雖然作為導演非常年輕,但是敢於挑戰現實,不拘泥於市場化,選擇這樣一個題材,實在難能可貴。影片所散發出來的教育味道,也非常濃厚,雖然過於理想化,但是影片中很多教育思想都是先進的和可取的,也從側面反映出子女教育問題的關鍵。社會在不斷變化,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的教育問題直接託付給學校,反而會出現較多問題,忽略了孩子成長中父母的作用。看過此片後,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在子女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過了教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們的成長就不好改變,所以影片所折射出的父愛都是對於子女道路上引領作用的強調。
四、于謙飾演的《老師·好》
真沒想到于謙的演技那麼好,令人出乎意料。影片充滿著青澀與回憶,雖然劇情老套,但是經過精細的打磨後還是比較耐看的,而且劇中的臺詞非常好。該片不能單純拿出來當作哪一類別的電影來看,比如你不能把它當作一部喜劇來看,它的結局是悲劇,但是劇中又不乏一些搞笑場面,我想它不是為了迎合觀眾,而是劇中的學生和我們現實當中是一樣的真實存在,誰沒有青春年少,誰不曾年少輕狂,影片所展現出的年代感和時間逝去的對比,衝擊感很強。老師這個職業如同列車長,乘客一批有一批的換而唯一不會變換的就是人生這趟列車,當學生下車後,誰還在懷念在你人生中指引你方向的「列車長」呢?
五、徐崢飾演的《我不是藥神》
影片市場化已經大勢所趨,為了迎合觀眾,影片質量雖然有所提升,但是終歸擺脫不了國情的限制,但是《我不是藥神》的上映,令人們大呼震驚,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家的進步,文化的發展。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反映了患病群體的悲痛與絕望,徐崢飾演的藥神終歸因良心發現走上「不歸路」,在我們感動的同時,,也反應出社會制度的完善需要加快,因此該片的上映起得重大作用就是,引起了社會的反響,使國家有關部門加快了醫療改革,這是一部良心影片,是一部促進社會進步的影片,也是一部對國民整體教育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