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城市周邊的採摘園生意火爆,催生出不少附近的農戶,建立採摘園滿足消費需要。如今時過境遷,不及時調整思路,不因地制宜改變經營觀念的農戶,使得採摘園成為了「採災園」,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知道,採摘園的經營理念如同「私人訂製」,屬於專場,有點「請私廚」的意思。因此,這種經營理念,就是服務齊全,比如搭著農家樂的熱度,讓遊客體驗鄉土樂趣。搞明白這一點,就會發現,這類高消費者,在旅遊業中佔比較小,很多消費者想玩著「採摘園」的樂趣,只出水果攤上的錢。為此,很多這樣的普通消費者,就會感覺到消費太貴,非常不合理,有「宰人」嫌疑。這點很多農戶定位不明,如果定位明朗,有沒有人來採摘,也無所謂。
比如我姐夫家種植的十多畝桃園,距離市區20㎞左右,他家的採摘園價格不低,但是他家又不靠採摘園收入,也就是說有沒有採摘園,他家桃子都有收益。在此情況之下,就只服務於高端消費者,明碼標價,價格適中,生意就越來越好。有些農戶只知道跟風搞採摘園,靠採摘園經營,一旦採摘「風」新鮮勁過去,或者當地採摘園相關產業鏈斷裂,比如旅遊業下滑,農家樂不景氣,那麼,採摘園的水果銷售不暢通,就容易變成「採摘哭」。因此,我們農戶辦採摘園這種經營模式的時候,水果還不能完全依靠採摘園銷售,要有一定的銷售渠道,採摘園順手捎帶,就處於不敗之地。
而作為消費者,對於採摘園這種消費,就圖一時新鮮,說白了事後很多人感覺不合適,因為價格確實有點「小貴」。採摘園玩的就是「錢」,用錢買下一片果園的暫時「採摘權」,玩的就是一種樂趣。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很多人事後感覺不到物有所值。好比說普通的桃子,對外出售兩塊一斤,如果自由採摘,把最優質的桃子的都採摘走了,一斤要五塊都很正常,畢竟屬於服務行業,要不然不合適。但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感覺都是桃子,價格差太多了,新鮮勁一過,就不去玩了。
為此,農戶搞採摘園,沒有統一價位,採摘行業由於品種等不同,價格比較混亂,對於農戶來說,肯定是越高越好。而作為消費者,特別是普通消費者,感覺高價位的採摘不值。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會出現,那麼,受到傷害的多是採摘園。為了避免採摘園變成「採摘哭」,採摘園一定要定位清晰,服務質量跟上,價格合理,又不完全依靠採摘園創收,農戶才能處於不敗之地,消費者才能感受到物有所值。這樣,採摘園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才能長久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