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價祖師:死去又活來(下)

2021-02-08 執一修行

靜候正在尋找inner peace的人

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




在池陽會見了了南泉普願大禪師之後,良價繼續行腳,拜訪了溈山靈佑禪師。在溈山的指點下,良價作為禪門新秀,拜見了自己的最終的老師,雲巖山中石室裡修行的雲巖曇晟禪師,並在「無情說法」的話頭中,深入機鋒,拜服於雲巖大師門下。


也許是秉承了藥山法門的原因,雲巖曇晟老師的作風比較雅致精細,善於在一些細節上為弟子鋪設悟道的機緣,而不是像百丈法門那般剛峻猛烈。這樣的傳承,也直接促成了曹洞宗綿密細緻的宗風,在一唱一和之間,將覺悟的境界展露無疑。


因為居住在山裡的石洞中,日常自己耕作,也是禪宗一貫的「凡事自己來,萬事不求人」的套路。所以雲巖曇晟及座下弟子,經常都是多才多藝,不是文藝小清新的那種才藝,而是有很多生活技巧。


比如,打草鞋。


鞋子在現代社會中是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時尚界重要的創作內容。所謂「沒有穿好鞋,比人矮一截」嘛。但是在大唐的時候,居住在山裡的山民,基本上都是會打草鞋的。這件事其實非常久遠了。


比如遠至三國時期,著名的皇叔劉備就是打草鞋的高手;時至大唐,百丈懷海禪師座下首席學習官睦州陳尊宿,也是一個打草鞋的高手,甚至有「陳蒲鞋」的美稱。


草鞋如果打的好,不僅舒服而且耐穿,繩結處理成一些紋理,完全天然材料,特別環保。今天如果有人還能掌握這樣的技術,沒準能夠成為綠色和平組織的特約技術專家。


雲巖曇晟老師,是一個打草鞋的高手。但是打草鞋這件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特別費眼睛;幾條草莖連續在手裡,一邊搓一邊編,就需要一直全神貫注。初學當然是這樣了,一旦掌握了竅門以後呢,就基本上會接近「庖丁解牛」的狀態。


一般人只是看到一頭牛,庖丁可以穿越時空各種感官,看到一堆零件;那麼,雲巖曇晟老師看到一堆草,可以穿過時空感官,看到一雙打好的草鞋。可以說這草鞋在被實際完成之前的很久,在曇晟老師的心裡就已經完成了。剩下的事,只是把這些草按照預設結構組織起來。如同一臺有自主思維的3D印表機。


有一天,雲巖曇晟老師正在自己的洞口,曬著太陽,一邊把手裡晾曬陰乾又過了水,很是柔韌光滑的草,按照頭腦中模型列印一雙手藝精美結實耐用的草鞋,良價來到了他的面前,一張嘴就語出驚人。


「師父,把您的眼睛給我行不行?」


這個問題的畫風,稍微有點哥特的暗黑範兒。雲巖老師當然沒有上當。


「你的眼睛給誰了呢?」雲巖老師問道。


「報告師父,我良價沒有眼睛!」


這當然不是說良價自己沒有眼睛的意思,而是一種方便說法,意思大概相當於說自己心智蒙昧,道眼未開,需要師父開示點化。


「如果你有眼睛的話」,雲巖老師說,「你把它安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就比較嚴肅了。道眼其實不是物理性的肉眼,而是一種超驗的覺知力。為這個無形的東西,找一個地方安放,簡直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回答。


如果你理解不了的話,好吧,大概相當於你的物理老師說「給我一勺子電」。


能給你才是見了鬼,因為電的計量單位不是體積。


良價認真的思考了很久。


沒有回答。


雲巖老師諄諄善誘,繼續誘敵深入。


「想要尋找眼睛的那個思維主體,是不是你的眼睛呢?」


這個問題似乎太過簡單,良價直接回答了。


「師父,當然不是!」


雲巖曇晟老師一看,這孩子已經進入圈套,當下毫不遲疑,發飆了。


「泥!奏!凱!」


被趕走的良價心裡,生出了巨大的疑惑。


難道尋找法眼的思維主體,竟然是自己的肉眼嗎?


這怎麼可能呢?




一年的端午,小小的雲巖道場裡,師徒們高高興興的吃粽子。


按照節日行堂的規矩,雲巖曇晟老師親自擔任典座,給大家依次發粽子。良價同學是首座,發了一圈之後,雲巖老師又回到了良價身邊。這時良價的粽子已經吃完了。


良價伸出手,跟師父要粽子。他要粽子的理由很奇特。


「師父,我這裡還有一個人!」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出現在家裡有孕婦,才會這麼說話;一個人吃兩個人的飯嘛。但是良價不僅是男人,而且是個和尚,這麼說就有點過分了。其實良價大概這是開了一個玩笑,「還有一個人」大概說的是法身,而不是肉身。


雲巖曇晟老師鄭重其事的說:「你說的這個人,他要吃粽子嗎?」


「哈哈」,良價開心的笑著說:「師父要是給粽子,就吃嘍!」


過了三五年時間,良價辭別雲巖老師,到別的道場去行腳。


雲巖老師問:「到什麼地方去?」


良價說:「雖然辭別了您,可是還沒有想好去哪裡。」


「哦,」雲巖老師說:「你要去湖南嗎?」


「不是。」良價恭敬回答。


「啊,」雲巖老師說:「莫非你要回家鄉嗎?」


「也不是。」良價恭敬回答。


雲巖老師突然提高了聲調。


「那你什麼時候回來?」


「等您有了住處,」良價微笑洋溢,「弟子就回來。」


沒有預計地方去的,是良價;已經在雲巖設立道場多年的曇晟禪師,反倒成了「沒有住處」的人。這奇怪而充滿互動的語言下面,是師徒在對話中相互勘驗。


「唉,」雲巖老師說:「自此一別後,應難得相見。」


「哈,」良價會心的說:「師父,我們呢,難得不相見。」


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


良價尋訪了諸方大德之後,又回到雲巖老師身邊侍奉,直到老師圓寂。於是,就來到了我們這篇小說的最初。


在渡過一條溪澗的時候,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想起了師父圓寂時的慈悲教誨。那時自己的直覺和倔強,促成了良價真正的開悟。


這樣的恩情,怎樣報答都不為過。


最深切的報答,就是繼承雲巖師父的師承;最好的紀念,就是找到可堪傳授的才俊,將法門一代一代,發揚光大。


用智慧照遍人心,不管天遙地遠。


哪怕是千年萬年,讓這盞燈火不滅;哪怕是異域他國,究竟的靈性,何曾有一絲一毫的分別。




憑過水偈名揚天下之後,又過了一些年,良價禪師50多歲的時候,來到江西高安。


高安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如果您看過以前的小說,因該會記得高安大愚點化臨濟義玄祖師的故事。


在高安的荒山上,靠近溪流的一個陽坡,有很多小石洞。這個場景非常像自己的老師雲巖曇晟修行的道場。


良價覺得這個地方非常親切,眼前出現了很多年前,他剛剛到雲巖山上拜見師父時的那一幕。


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


於是,這座山被良價禪師命名為洞山,成了此後江西的著名道場,四方參學聽說藥山惟儼大禪師的徒孫在江西高安開壇講法,也都慕名而來。一時間成為禪宗重要的學術教學基地和高級禪學人才的集散地。按照禪宗的老規矩,良價禪師因此被稱作「洞山良價」,尊稱為「洞山禪師」。


這個習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傳統了。從柳河東韓昌黎,直到清朝的時候,袁世凱還被尊稱為「項城」,以地名作為對人物的敬稱,都是這個習慣的延續。


有一次,良價設齋,紀念自己的師父雲巖曇晟祖師。


紀念法會結束,有個僧人就發問了。


「師父,你在雲巖處是否得到了什麼特別的指示?」


良價如實回答:「我雖然在雲巖老師那裡修行,卻沒有得到過特別的指示。」


這個特別的指示,就是指認良價作為自己繼承人的法旨。其實是沒有的。


僧人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要設齋供奉他呢?」


設齋紀念,並且執弟子禮恭謹如儀,確實是直傳法嗣才應該做的啊。


良價回答說:「我豈敢暗地裡違背雲巖老師呢?」


是啊,雖然沒有指認法嗣,可是開悟的機緣,確實是從雲巖師父那裡所得,不能欺瞞自己的內心。


其實,以良價的遊學經歷,無論是五洩靈默,還是南泉普願,都是雲巖曇晟的師叔。如果攀緣在南泉老師門下,就相當於是雲巖老師的師弟,而不是徒兒了。作為雲巖老師的法嗣,等於把自己的江湖輩分,從37代降到了38代,何苦呢?


僧人就問了:「師父最先拜見的是南泉,為什麼卻替雲巖設齋?」


良價禪師說:「我並不是尊重雲巖的道德和佛法,只是尊重他沒有替我說破這個秘密」。


僧人又問:「師父替雲巖先師設齋,不是完全同意先師的見地呢」?


良價說:「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對方又問:「為什麼不全部同意呢」?


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說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負了先師之意啊」。


古人季札,有掛劍之行,足見心靈默契可以超越生死。作為雲巖曇晟祖師的傳承弟子,洞山良價禪師毫不遲疑。但是最為贊可師父的德行,卻是在於時刻點撥,可最終為自己留下了可以徹悟的機緣。


老師啊,你不說之心如此慈悲又如此光明,對我是如此珍重又如此信任,這不說,遠遠勝過世間的千言萬語!


就像扎西拉姆多多所說的:路過的人,只是路過;聽到的人,只是聽到。只有懂的人,才會懂。




在洞山,良價跟四方參學的話頭故事,逐漸廣為天下所知。


有一天,一位僧人就六祖在黃梅得法的事情發問了。


「洞山老師!時時勤拂拭,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麼神秀和尚得不到五祖的衣缽?」


洞山聽到這機鋒陷阱的問題,微微笑了。


「就算神秀和尚直接說本來無一物,他也得不到五祖的衣缽!」


這句話,如驚雷橫落,怒雲罩頂,直接把話題封閉了。其實也就是給出了答案。


僧人不死心,繼續問。


「照您這麼說」,僧人問:「什麼人應該得到衣缽呢?」


良價回答說:「沒有進到山門裡的那個人,得到衣缽!」


僧人緊追不捨。


「那這個人接受了衣缽嗎?」


「哈哈哈」,良價禪師回答說:「雖然他不要,你也不能不給他啊!」


好吧,有點難以理解。好在後來宋朝的死心悟新禪師寫了一首特別調皮的禪詩,大概能看出來點意思。這首詩是這樣的:


六祖當年不丈夫,

倩人書壁自糊塗。

分明有偈言無物,

卻受他家一缽盂!


內容太深刻了,解釋不了。文字挺簡單的,不解釋了。


著名的佛門二桿子好學生,後來在雪峰山開山講法的義存禪師,好多次到洞山來參拜,順便在道場裡幹一些雜活兒。


有一次,義存正在搬柴,良價老師剛好看到,就打了一個機鋒。


「義存,你搬的這堆柴重多少?」


義存是明白禪宗「見地恆久遠,套路永流傳」這個規矩的,問話皆當話頭來參,於是就回答:


「盡大地人提不起。」


就是全天下的人都來搬,也搬不動的意思。


「哈哈哈,」良價禪師就笑了,問:「既然如此,你怎麼把它搬到這裡的呢?」


完了,回答不了了。作了癟子。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裝逼,就不會遭雷劈。


義存感覺好像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深坑,然後自己掉進去了。


同在洞山修行的道膺師兄,聽說了以後,替義存給出了一個回答。


「師父!弟子是搬到這裡才發現搬不起來的!」


好吧。這個答案有點二,但是還不錯。


同在洞山修行的匡仁師兄,聽說了以後,替義存給出了另一個回答。


「師父!弟子才搬了這麼一小段路,怎麼能算是搬得起來呢?」


這個答案比較謙虛,也很帥。


總之大家都比義存厲害就是啦。


其實,良價禪師有的時候,說話也很厲害,這厲害不亞於趙州和臨濟。


有一天,一個和尚問良價禪師:「寒暑到來,如何迴避?」


冬天夏天,我們去哪裡躲避寒暑呢?


良價禪師回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那你何不到沒有寒暑的地方去呢?


和尚上當了,非常兔拿衣服的問:「什麼是沒有寒暑的地方?」


良價禪師狡黠的說:「那個地方啊,冷的時候凍死你,熱的時候烤死你!」


空中無色之前,當見空不異色吧。


我們也是瞎猜的啦,善知識見諒。




鹹通年間,洞山良價大禪師覺得自己身體不適,覺得世緣將盡,快到圓寂的時間了。


於是,派了一個小沙彌,去給已經在雲居山開山的弟子道膺傳話。


沙彌走前,良價禪師特地叮囑:「你道膺師兄如果突然問你我有什麼言句,你就說,雲巖山上的路要絕了,說這話的時候一定要離他遠遠兒的,恐怕他聽了會打你。」


沙彌領了話,去見道膺禪師。


道膺禪師果然突然問:「和尚有什麼言句?」


沙彌回答,「雲巖山上的路要絕~」,話音未落,頭上就挨了道膺師兄一棒,怎麼躲都躲不開。


被打的沙彌傻了,楞在那裡,半天都說不出話。


師傅太深了,師兄太神了,我太二了。


大唐鹹通十年三月,洞山道場上一片悽慌。


洞山良價大禪師剃了發,披上了莊嚴的法衣,在禪堂裡端坐跏趺,靜候最後的時刻到來。


當其生也,夫子時也;當其去也,夫子順也。


表情寧靜而喜悅,逐漸沒有了氣息。


禪堂裡的徒弟和後學僧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苦悶;洞山大禪師是禪門著名學霸,學霸一去,學渣們深感此後修學困難,於是都咧開大嘴,痛哭流涕。


哭泣的聲音如同鐘鼓,驚飛了山間的禽鳥,嚇跑了吃草的牛羊。


正在這時,看似已經圓寂的良價大禪師,突然睜開了雙眼,露出了狡黠的笑容。(據說這一手,後來被王重陽學去了,對付歐陽鋒,很靈驗的。)


「唉唉唉,」良價大禪師說:「你們這些學渣可真是沒用。」


「既然已經是出家人了,你們的心靈應該不受物化的限制!那才是真的修行!生的時候,眾生都要勞碌疲累,死去呢是一種肉體的休息,你們為何要悲傷?難道你們身在沙門,卻一點都沒有修行的進益?」


說到這裡,良價大禪師停頓了一小會兒。


「真是夠了!我看我現在一時還走不了,也得吃點飯,而且呢你們也確實需要批評教育。院主,你去給大家辦個夥食。」良價大禪師想了想,說:「既然你們這些學渣這麼沒用,這麼蠢笨,那這個齋就叫愚痴齋好了!」


受任辦夥食的院主,偷偷的哭了。他想讓師父能久住世間,常施法雨。


於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囉裡囉嗦,拉拉雜雜的準備夥食,慢騰騰的,簡直不能再慢了。這頓夥食簡直不是「愚痴齋」,而是「磨拖囉拉宴」了。


七天才把夥食辦好。


這七天裡,洞山大禪師孜孜不倦,不斷回答後學的問題。


夥食搬上案時,大家都哭了。


還是覺得,這頓飯準備的太快了。


會不會再慢一點?能不能再慢一點?敢不敢再慢一點?!


但是,飯畢竟還是要吃,師父究竟還是要圓寂。


吃完了齋飯,洞山良價大禪師說話了。


我們是出家人,要做天人的表率。當我要遠行的這個時候,不要喧譁,不要悲痛。才對得起從世尊開始起,歷代祖師的無上教誨啊。


第八天,洞山良價大禪師從容沐浴,又上跏趺,溘然圓寂。


大唐皇帝李漼,為洞山良價大禪師親上諡號「悟本大師」,塔號「慧覺」。


自禪宗初祖摩訶迦葉祖師開始,第38代法嗣,中華禪宗傳承最為深遠的宗門之一的曹洞宗,自此開始了累世不絕的傳承。


直至一千多年之後,曹洞宗的法門,深遠影響了一個西方嬉皮青年,改變了他的習慣,讓他終身依止。


據說,他的客廳除了一盞燈和一個禪墊,空無一物。


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史蒂夫·賈伯斯。



————————虔心合十的分割線————————



謹以此文向洞山良價祖師頂禮致敬!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一小撮禪宗初級修行者

觀點隨時燦爛爆發

還有每周一次燒腦小說

那些讀懂甚至罵街的人 

見地都遠高於作者

長按二維碼  把關注布施給我們

願人人都有清澈而寧靜的喜悅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 功勳五位頌》

聖主由來法帝堯,御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淨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裡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


頭角才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三。


↙ 竟然看完了?好!點閱讀原文問問題吧!

相關焦點

  • 洞山良價祖師:死去又活來
    好在,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洞山良價祖師,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玩的人。再說,就禪宗體系的存在而言,曹洞宗是和臨濟宗一樣,存續至今,中間幾乎沒有斷代的,比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的運勢要好很多。同時,臨濟與曹洞,也是日本的主要禪宗的宗派,著名的賈伯斯,其禪宗的法脈,就出於日本曹洞宗。我們還是會繼續努力更下去。
  • 魔道祖師真人劇《陳情令》驚喜不斷,藍翼大戰抱山散人,嘿嘿真香
    首先,真人版魔道祖師《陳情令》在選角和配音方面還是比較尊重原著的,魏無羨和藍忘機兩位主角由肖戰和王一博飾演,從先行劇情中來看,小嗶嗶認為肖戰在扮演的魏無羨在表情方面還是挺到位的,確實有在詮釋魏無羨這角色方面下了功夫。
  • 北遊記(第十三回)祖師收雷田二將
    若不送去,自然有害,當自山中而出,打死那行嫁女子一家。老夫有一女孫名喚金蓮,亦擇明日行嫁,商議亦要送去。孫女又不肯去,若女孫不肯去,則我一家難保,故此悲哭。」祖師曰:「我學有法術,能除妖怪,你不必悲哭,我救你便是。」老人聞言便拜。祖師即吩咐老人回去,用心持齋,整點孫女行嫁,不必掛心。老人拜謝回家。祖師喚過關帥,吶吩叫他變作一個女人。祖師自己變成一老人,直到雷神山洞門口。
  • 「雙料」世界遺產,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道教祖師張天師開宗立派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被後世尊稱為「張天師」,他是我國道教開宗立派的祖師。張道陵之後,從漢末至明清,先後有李阿、陳勳、範長生、杜光庭、楊超遠、徐無極、陳清覺等名士來青城山修道傳教,歷代不絕。1943年,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被製成石刻陳列。
  • 以佛家的智慧,來感悟「善知識」的存在
    從這二段經文裡,我們又可以看到諸佛菩薩的化身,不僅僅只存在於有智慧的眾生裡面,世間萬有皆有可能是智慧的顯現,這就一下子從有情的眾生指向了無情的事物,也就是說一切存在但沒有生命的物質,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也會是善知識的另一種存在,但這一點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一時之間可能無法讓人理解得了,但如果我們能夠從古人悟道的種種因緣經歷裡來體會的話,就比較容易理解,自然也就可以明白無惑了。
  • 青城山下白素貞,青城山的傳說和美食
    青城山的古老傳說《青城山下白素貞》唱的是白素貞在青城山下修煉成人形以後請求觀音點化的故事。真正的青城山在都江堰的西南,是五大仙山之一。關於青城山,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青城山被一眾妖魔鬼怪所霸佔,山裡邊的妖怪長期在青城山肆意橫行,導致青城山的樹木和山水被他們破壞。惡劣的環境導致瘟疫流行。附近村民由此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山外的村民就把這裡叫做「鬼城山。」
  • 禪宗祖師的教化:為了讓弟子開悟,也是夠拼來的~
    面對學僧對「祖師西來意」的提問,不管是馬祖還是智藏,抑或是百丈禪師,都沒有給予直接回答,他們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告訴他,「西來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體會,而不能直說的,如果說出來就不是「西來意」了。龍牙參洞山良價時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洞山:「等洞水倒流時再向你說。」龍牙從此悟旨。學僧問三聖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三聖:「肉臭招蒼蠅。」
  • 北遊記(第十二回)祖師遇著金刀難
    若有人在山下過者,拿入山中,用刀砍為肉泥而吃。一日,祖師巡行黑氣到天台山,那刀精變成一人,身長腳小,遍體金光。祖師見有金光遍身,知是妖精,腰中拔出三臺七星劍砍去,那刀精一見來迎,鬥上百餘合,不分勝負。刀精顯出神通,一時間滿陣飛刀四起,漸漸逼近。祖師不能抵敵,被飛刀刺入體中,死於陣內。沙刀精見祖師傷死,收轉刀兵,入天台山去不題。卻說水火二將、趙公明三人,見祖師被刀傷死,心中煩惱。
  • 原來菩提祖師是動物修煉成仙?洞府暴露了身份,難怪三界無人知曉
    他居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這裡是一個渺無人煙深山老林的洞府。菩提祖師不敢參與三界任何事務。當他得知孫悟空沒有收斂自己的本性,預知猴子日後必定會闖下滔天大禍之後,立刻趕孫悟空下山明哲保身就是明證。甚至還三番五次的強調:「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 成語連載 |《鶴髮童顏》西遊記之來到三星洞
    樵夫  woodman   美 [ˈwʊdmən]拜訪  visit     美 [ˈvɪzɪt]  等待  wait  美 [weɪt]  今日互動: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菩提祖師住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代表著什麼意思嗎?
  • 儒釋道三教爭得不可開交的「菩提祖師」,竟然是作者虛擬的人物!
    #9月打卡挑戰賽##開學季來啦#在《西遊記》這本老小都讀過或看過的名著裡,有一位極為神秘的人物,那就是菩提祖師。他的神秘,直到現在,幾百年來諸多名人專家都不能有個權威性的結果,揭開他的真實身份。三、是對菩提祖師的描述:」大覺金仙沒垢姿」。四、祖師所住「靈如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叫洞府,而不是佛家所常說的廟、寺、庵之類的稱法。文中這樣描述:「猴王聽說,只得相辭。出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裡遠,果然望見一座洞府……」五、對他的尊稱是「祖師」,而祖師一詞自古以來應該只出現於道家對老資格的仙道人物的一種尊稱。
  • 國內已探明最大的溶洞:垂直高74米還有大瀑布,洞中有山山中有洞
    騰龍洞適合喜歡洞穴的、喜歡徒步的、喜歡探險的、喜歡攝影的人士玩,如果這些一樣都不喜歡的話,就不要來了,可能你會覺得不值。利川騰龍洞的位置就是在恩施往返重慶的必經之地,距離恩施市高鐵僅僅只需要半小時,利川火車站出站之後就可以乘坐直達騰龍洞的班車,5元一個人,十五分鐘就一趟車。
  • 孫悟空的改變,從「一生無性」到「放火燒洞」
    發現了水簾洞洞天,沒有獨自享受,而是說「真箇是我們安身之處,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表現出的勇敢、敢作敢為、及大局意識。真的是一隻「胸懷萬猴」的天生猴王氣質。當然,只有「無性」的(人)猴才會說出這麼一番話語。
  • 夢幻西遊:道家領頭人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五雷正法定乾坤!
    而有學者分析該村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坐落於方寸山的腳下!方寸山是西牛賀州大名鼎鼎的靈山!三界中流傳的一句「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指的就是這裡了!方寸山並不只是普通的一座山!更是一個強大的門派,方寸山弟子慎守菩提祖師「養本固元,清靜無為」的教導,見性明心,調和陰陽,所以他們對符法有著異乎常人的理解能力,尤善請神降聖,驅妖伏魔,他們不但能捻訣攻擊敵方,還能夠書符使敵方五神昏迷,進入異常狀態。屬於人族勢力,在遊戲中的定位是封系!方寸山在夢幻西遊的世界中是絕對屬於道教的領頭人!大家都知道,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其傳承上千年之久,許多的神話故事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 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誰更厲害?
    品讀《西遊記》一定要圍繞原著來研究,切莫東拉西扯,尤其是不要把佛教、道教相關知識竄入。
  • 等山點頭時,就告訴你什麼是道~龍湖普聞祖師開悟故事
    所以普聞祖師本就有出家悟道之志,應該是趁著親王宗室紛紛外逃的機會出家的,而且當時應該年紀不大。也許是機緣巧合,一日,普聞禪師遇到並拜偈了十七代祖師石霜慶諸禪師,有史料記載,慶諸祖師和普聞交談了幾句後,讚嘆的對他說:「汝乘願力而來乃生王家。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 菩提祖師後來去哪了?原來他一直都沒離開,只是猴哥沒認出來
    菩提祖師後來去哪了?原來他一直都沒離開,只是猴哥沒認出來文/歷史解說人大家小時候肯定都看過一部經典的電視劇,它就是《西遊記》。電視劇做到了儘可能的忠於原著,還原原著中的場景,這種做法使得八六版的它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
  • 魔道祖師漫畫:曉星塵的師傅,抱山散人是男還是女?
    魔道祖師漫畫:曉星塵的師傅,抱山散人是男還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