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漫畫連載末期的時候在「大媽之家」的力推下我開始追看了這本漫畫。初見《聲之形》對硝子的經歷、痛苦以及被人漠視的溫柔確實讓我動容,對於男主將也開始痛恨、之後則是對於他贖罪的認可,但我還是不喜歡男主將也。《聲之形》展現了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的校園欺凌事件,同時在這之上作者大今良時更想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以才會在硝子的設定變為聽力障礙者。而在日本國內該作品口碑非常高,2016年在京阿尼的操刀下也順利電影化,但在國內評分比較兩極化,豆瓣評分也只有6.8分;比起劇場版化的《聲之形》說實話我個人更喜愛漫畫多得多,因為漫畫更全面,而劇場版動畫因時間的限制切除了非常多劇情,同時讓作品的本意有那麼一絲變味,所以結合漫畫小編想來說說《聲之形》。
硝子的欺凌
《聲之形》漫畫對硝子欺凌的描述更為詳細些。將也一群小孩為什麼有能力對硝子進行長久的欺凌,看動畫的話中間省略了太多,將也說到底終究是小學生調皮、好玩。如果在硝子受到傷害,得到了老師的關懷、家長的關心,讓家長之間交流硝子就不會被長期欺凌,至多會被孤立,但《聲之形》中卻讓這場欺凌持續了許久。
1. 老師也是參與這場欺凌的關鍵人物,這是漫畫中非常噁心的一個事實,他漠視將也和班裡學生(除佐原以外)對硝子的欺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將也的做法,打從心底認為硝子是累贅,沒有主動教育也沒主動聯繫硝子母親亦或者將也的母親,才會讓事情不斷擴大。
2. 硝子家裡也有自己難念的經,八重子(硝子母親)的想法並不能說完全錯。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變得堅強能夠克服聽力障礙所帶來的負面,但是這一切對於一個小學生而言根本就是痴人說夢。她的嚴苛覆蓋了所有,覆蓋了硝子的情緒也間接增長了硝子欺凌的延長。
3. 石田美代子(將也母親)也有錯,雖然我非常喜歡美代子,她和八重子代表了兩種極端為母則強的表現。美代子的溫柔和溺愛沒有過問和詢問將也,更沒有正確引導還是小學生的將也,這也是將也小學時期會變得如此的異常調皮的原因。
4. 除了老師的默許以外,將也本身就是這場欺凌的始點。在動畫裡將也第一次帶有欺負性質的針對硝子,是為了給植野報不平一樣模仿硝子朗讀課文,哪裡則是所有開始的起點。但在漫畫裡則更加表現了將也本質的東西,所謂的力壓「無聊」時間,同時小學生的將也對於患有聽力障礙的硝子有一種身為健全人莫名的優越感。
對於小孩子來說打發每天除了做功課和上學以外的時間才是自己該做的事,而在這樣的時間段裡,硝子的聽力障礙就成了將也打發無聊的重點。從最初測試硝子是不是真聽不到聲音的欺負,再到對硝子參加合唱團的不滿,最後仿佛得到老師默認一樣欺負逐漸升級為欺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不斷擴大也不斷增加,最終整個班群(除了佐原)對於硝子而言包括班主任的國語老師都是這場欺凌的參與者。而將也最終成了整場欺凌的主犯同時也成了這場欺凌的祭品,將也不是犧牲品因為他的確欺凌了硝子,他只是班群的祭品,用著一個祭品承擔了所有人的錯。
將也的「贖罪」與硝子「過分」的溫柔
1. 將也
將也在高三的時候準備自尋了斷,努力掙錢還給自己的母親八重子以報答養育之恩,在了斷前他想得到硝子的原諒,才會去尋找硝子。但是,這個時期的將也在筆者看來,他單純的只是在「自我滿足」。將也成了硝子欺凌事件完結後的祭品,將也成為了被全班欺凌的對象,到了中學將也被島田等人所孤立,進而將也在高中直接選擇了躲避與人交往,說到底將也隨著被人孤立太久開始產生了自卑和自我厭惡,在《自卑與超越》一書裡有一段關於自卑的心理描寫。
他狹隘的活動空間使他抱有這樣的想法:「想要活著,就要保護自己,只要遠離傷害不與人交往便能毫髮無傷」
將也在高中開始就已經這樣了,他內心早已被自卑和自我厭惡所佔據,更加拒絕外來人與人之間交往「嘈雜的聲音」,但他還是想要找硝子獲取原諒;在我看來他不是想要原諒,他在內心深處是想要硝子能夠接受他,因為在他內心來看他不再是小學生自以為是的高等物種,而是和硝子一樣被欺凌、被人孤立無法傳遞「聲音」的人。
將也從最初「自我滿足」到「贖罪」的改變是因為友束和結弦,友束的憨厚讓將也嘗試打開自己的心房結交朋友。友束在和將也成為朋友前也是一個被班群亦或者說自我孤立的人,正因如此友束對將也的友誼十分重視,才會在將也猶豫是否與硝子再次見面時給予鼓勵;第二則是結弦,結弦離家的事情,讓八重子改變了對將也的看法,動畫沒有像漫畫讓八重子說出將也永遠無法改變的事情....。
將也在結弦離家出走這件事情以後,將也做出的第一個「贖罪」就是讓硝子與佐原相逢。其後將也所做的一切都是儘可能的讓硝子幸福而行動,只不過很多事情都不在將也的掌控中,在不斷想給硝子朋友和更多幸福的同時,也變向給了硝子無形的壓力,這份壓力也不僅僅是將也給的,還有很多是硝子的「溫柔」給予自己的壓力。
2. 硝子
看這部作品有多少人為之落淚,不管漫畫還是動畫都讓人有很大的情緒波動,最大的原因點就是硝子。但筆者我自己看《聲之形》漫畫的時候只流過一次淚,而且淚不是為硝子流的。硝子對於筆者來說她太「過」了,她的「溫柔」讓我覺得,對於擁有這份「溫柔」的人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硝子的「溫柔」不是單純的「溫柔」,更多是自責、自卑演變而來的。硝子從小患有聽力障礙,這份不同與普通孩子讓她產生了自卑,同時八重子的嚴苛也讓硝子對於自己存在都有產生過質疑,在動畫裡沒有展現,在漫畫裡結弦有過硝子自己的想法....。
「和我在一起的話就會變得不幸」,我看過一些評論,很多人認為硝子選擇自尋了斷是因為「石田在橋上和眾人的爭執」。說實話動畫的刪減的確給人那樣的錯覺,事實上漫畫所體現的「石田與眾人的爭執」更多是爆發點,這個爆發點引爆了硝子長久壓抑的「溫柔」。
硝子的「溫柔」就是把錯誤統統攬在自己的身上,對於硝子而言:自己母親會離婚是因為硝子的錯、自己妹妹會剪短頭髮,被別的孩子笑話也是因為自己的錯、石田將也會被孤立也是自己的錯、讓植野不高興也是自己無法表述的錯、讓大家不開心發生爭執也是自己的錯、這所有的「溫柔」壓垮了硝子,這才是硝子說的「和我在一起的話就會變的不幸」,也是硝子選擇自尋了斷的原因。
在硝子跳樓被救後,結弦和八重子撕掉那些動物「屍體」照片的時候筆者我哭了。我唯一一次為《聲之形》哭是因為我心疼結弦和八重子,八重子比誰都愛自己的女兒硝子,她沒有打過硝子,她只是用嚴苛與嚴厲去要求去對待硝子,她希望硝子能夠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正常的活下去」,因為她和結弦不可能無時無刻的陪在硝子的身旁保護硝子。而結弦也一樣,身為妹妹,身小力氣也不大,結弦為了硝子剪掉了長發,也為了防止硝子曾經對她所說的想自尋了斷,用無數動物「屍體」的照片想要硝子明白那是一件非常「痛」的事,結弦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守護著硝子。而硝子那過分的「溫柔」對於很多人而言就是單純的「溫柔」,但在她選擇自尋了斷的時候那份「溫柔」就似一把利刃刺傷了身為家人的八重子和結弦。
看完《聲之形》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無法接受大今良時筆下的硝子,我認為太過過分「溫柔」,硝子能原諒所有人的同時卻把錯攬在自己身上,我無法接受。可日本NHK的紀錄片《無緣社會》讓我有點能夠理解硝子的存在,再《無緣社會》的紀錄片和書裡都重點描寫了日本「孤獨死」的現狀。這中間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國民整體素質是較高的但整體社會非常壓抑,在這樣一個壓抑的社會下有一種社會現狀就是「不願麻煩別人的社會文化」。《無緣社會》中那些「孤獨死」的人大多都是拒絕交往,認為與人交往對人產生麻煩就一定是自己的錯,這樣久而久之自卑、不願與人交談越來越嚴重,而「孤獨死」也就越來越多。而硝子的「溫柔」和日本社會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不願麻煩別人、如果因為自己委託他人的事情,讓他人在辦事過程中不開心或者吵架就一定會把錯攬到自己身上。
《聲之形》藏在心裡的「聲音」
《聲之形》真正的主題是人之間的溝通,在將也住院恢復意識前將也做了一夢,夢裡的硝子能正常說話,在將也的潛意識裡硝子如果能傳遞她的「聲音」,所有人都會獲得幸福。將也在被欺凌、孤立到向硝子「贖罪」的過程中,將也數次展現了一種自卑或者說「常人」都會有的心態,那就是只要「幸福」。
當和硝子兩人度過一個「幸福」的暑假,即使將也明知這份「幸福」是多麼的虛偽;在整部作品裡將也只是單純的用著自己的方式構築認為給予硝子的「幸福」,他從來沒有和任何人溝通過,他一直在躲避,將也心中的「聲音」從未傳遞到任何人的「耳裡」。
八重子一樣她的「聲音」從未傳遞到女兒們的「耳裡」,她為了硝子和結弦,她可以化身為「惡魔」,她希望硝子能「正常的活著」。但,這樣的做法只讓年幼的兩姐妹看到了母親的嚴苛,八重子從未將愛意親口傳遞給自己的女兒們,但她卻比任何人深愛自己的女兒。
結弦也一樣她的想傳遞「聲音」從沒給硝子說過,硝子把自尋了斷的想法唯一告訴的人就是結弦;結弦選擇了用「照片」的方式告訴硝子自尋了斷的「痛」,但結弦從未將心中的「聲音」告訴硝子,結弦將「求你,別死」一直藏在心裡。
《聲之形》中每一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無法傳遞的「聲音」,或是害怕、或是故作堅強,這份「聲音」往往是一種躲避一種另類的「怯弱」。
爭執與溝通
《聲之形》中除了將也和硝子以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植野,植野是整部作品最大的溝通障礙之一也是爭執的龍頭之一。
植野的性格直來直往善於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時植野是個非常「自私」的人。植野從開始就認為硝子的「溫柔」是虛偽是裝出的可憐,雖然在動漫裡植野最開始是嘗試和硝子搞好關係,但是在其後的朗讀課文中以及合唱團事件後植野的態度開始轉變,在喜多老師提議同學們用三分鐘學習手語的提議中也率先提出反駁;同時贊同學習手語的佐原在植野眼裡成了賺取同情分的人,植野從不遮掩自己的感受,她喜歡將也,但在全班圍攻將也的時候她還是選擇了「隨波逐流」。
在巧合下重逢高中的將也,植野的個性依然沒有變,她依然對硝子抱有「敵意」同時認為硝子就是破壞了將也童年讓將也變得孤立的禍首。植野的「自私」也在這裡,植野比起別人願不願意和別人的感受更多的是注視自己的感受。將也並不想和島田再次見面,但是植野還是投機取巧讓兩者見面,為了讓將也能和島田等人和好,選擇和硝子在摩天輪裡「談話」。不過這不算「談話」更多是自我的想法,這一段是我不喜歡植野的地方,她有一套非常鬼才的邏輯。
植野的口中:「我寫你壞話意思是發出警示,你不要再糾纏我們了,你也還擊我們,利用大人,結果石田失去朋友,我也受到傷害,我們算扯平了」;我真不知道這段鬼才般的邏輯怎麼想的。發警示和寫壞話簡直不能同日而語,利用大人還擊,別開玩笑了老師也是欺凌硝子的一方,石田失去朋友,植野自己也在班群的氛圍下「隨波逐流」能怪硝子嗎?最重要的我們還扯平了!這一段的植野真的非常招黑,比給硝子扇一巴掌都還要過分,什麼邏輯我們扯平了。
但除了這段鬼才外,植野對話硝子的涵義就是「我看你不順眼,但並不代表我們需要互相針對,可以在互相不傷害的情況保持距離「和平」相處」。但硝子卻不行,硝子的「溫柔」還是促使著讓硝子認為一切都是她的錯;這樣其實就讓植野更加氣憤。但無論如何植野都沒有資格動手打硝子,在將也住院的時候也是一樣。
其後在橋上的爭執,則是川井揭穿了將也欺凌硝子的事情為開端,其中參雜了配角人物的性格展示,植野的直率也揭穿了川井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想法;而作為小學唯一沒有欺凌硝子的佐原選擇了逃避誰也不幫,而石田則是選擇了「自爆」行為,石田沒有想過溝通,他選擇了躲避也選擇再次封鎖周邊人的「聲音」。
在這場爭執中無辜中彈的是友束,而動畫和漫畫最大不同的人物就是真柴。動畫中的真柴還真就是個外來人沒有絲毫表現,但在漫畫裡真柴被描述成一個從小被班上的人嘲諷眉毛粗,長大了後異常看不慣欺負他人的人,從這點上看還以為真柴是個好人,但真柴並不是;真柴曾給石田說過想當老師,但真實的目的是為了看著以前嘲諷自己的兩人的孩子以後會成什麼樣(和川井一樣思想很恐怖的人)。
橋上的爭執成了硝子自尋了斷的爆發點,而後被將也所救的硝子選擇了傳遞「聲音」試著和所有人溝通,想用製作電影的方式來挽救石田為她所做的一切。
《聲之形》動畫與漫畫突兀的地方
《聲之形》最飽受爭議的幾個點就是硝子原諒欺負她的人,同時僅靠製作電影就讓所有人改變?在動畫中這部分讓本來漫畫表現也不好地方更加糟糕。
1. 漫畫中硝子決定與眾人溝通繼續製作電影,在每一個溝通中除了友束以外,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篇章自我訴說和自我的醒悟。雖然漫畫表現的很直接,但的確在橋上的爭執以及將也住院的事情觸動了每一個人,讓每一個角色都有成長。川井的則不是成長,是大今良時告訴各位川井就是這樣的人,她和植野一樣靠著自己的想法在行動,她本質思想上沒有絲毫惡意;但是不管動畫還是漫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一個自私卻八面玲瓏、笑裡藏刀一樣恐怖的女生,而且大今良時給硝子巴掌越來越過分,川井到底有什麼理由在漫畫裡給硝子一巴掌,給了一巴掌還賣乖抱著硝子,說著有的沒的「雞湯」,川井是整部作品和小學班主任老師一樣最糟糕的角色。
漫畫之後和動畫唯一相同就是在學園祭的時候大家達成了和諧,這一切是硝子的溝通換來的,而將也打開了自己的心房,但漫畫這裡並不是完結。
2. 動畫則是時長問題,刪減了所有配角自我訴說的鏡頭,只是單純展示了硝子傳遞想一起製作電影的消息;這讓漫畫中本來就存有爭議的集體和好更加突兀,而且動畫更是把將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以將也打開心扉為結束點,而且最重要有關欺凌硝子的事件沒有任何交代就結束了。動畫前期基本是按照大今良時的作品在拍攝,後期從橋上爭執開始刪減了真柴的的個性、剔除了所有人自白和成長,摒棄了將也的夢和自省,踢開了友束無聲電影的涵義,直接來了一個HE結局,說實話「尬」的不行。
《聲之形》漫畫最後傳遞的「聲音」
《聲之形》不同與動畫讓將也作為完結點;大今良時選擇了以起點的兩人作為終點的方式完結。
在學園祭後,硝子的成長有所體現,硝子向將也袒露自己的夢想,硝子想前往東京學習成為理髮師。因為誤會硝子要成為美容師,將也說了各種理由來阻止硝子上東京的念頭,漫畫裡唯一一次硝子向將也表達自己的不滿。
將也在與結弦的對話後最終選擇了鼓勵硝子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植野則是解開了將也對硝子夢想的誤會,同時植野說出了對於硝子的看法,不同與動畫感覺植野和硝子和好;漫畫中的植野訴說了救將也的人是島田,也訴說了自己以前的不對,同時植野還是直白的表達了她不喜歡硝子,也沒有想和硝子和好的想法。
對此將也並沒有去責怪植野,將也的成長則是不在逃避,將也想要面對之前的種種事情,不管是對硝子欺凌的過往,還是被島田等人欺凌的過往。而在《聲之形》最終話裡所有人參加了成人禮,各自都有各自的成長,而對於硝子和將也而言水門小學聚會才是終點。
推開那扇門的將也和硝子,我想他們會把自己的「聲音」傳遞給聚會上的所有人,這一次不會再有欺凌。
《聲之形》
在《聲之形》外傳中大今良時自己也說了,這部作品最重要想表達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但是《聲之形》電影在豆瓣6.8分並不冤枉,京阿尼的改編針對日本社會文化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我們國家大部分人來說難以接受。至少筆者多次拒絕理解硝子的思維,我無法接受她近乎自虐的「溫柔」,更不能接受將不屬於自己的錯誤攬在自己身上,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原諒欺凌者們,甚至向植野道歉這樣的舉動。(如果欺凌者都像將也那樣真心實意彌補自己的過錯,我可以原諒)
動畫電影129分鐘刪減了不少對於配角的戲,國內的109分鐘就更痛苦了,讓本來漫畫突兀的地方更加突兀,簡直就是想傳遞的「聲音」越傳越偏離作者的本意。
PS:我覺得《聲之形》電影最好的就是,美代子比漫畫還要漂亮很多,在漫畫將也住院,她無法面對硝子卻留下了一句話:「我想鼓勵你,又想對你發火,我能夠微笑的面對你,但那絕不是我真心想表達的;所以一切等將也醒了再說」。(比起動畫美代子無聲的原諒硝子,我還是更喜歡漫畫中美代子在善良與受傷的將也中糾結的臺詞)
在《聲之形》中我個人喜歡的除了結弦的外婆就是美代子,她溫柔卻不泛濫,她直視自己的感受,也同情硝子,卻不會因此違心說出原諒硝子的話;和八重子不一樣是一位用溫柔表現為母則強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