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國內幾檔節目沉澱,想必大家對偶像節目、偶像公司、偶像職業已不再陌生,但偶像父母這個群體卻鮮少被提及。前段時間,一位偶像公司CEO向
娛理工作室講述了他只籤有錢人的孩子,(偶像公司CEO自述:為什麼我不願籤窮人的孩子?),他的這種商業邏輯指向了「貧富」帶來的家教和見識差異。訓練生父母的「素質」,包括收入、職業、學歷,明顯成為業內人士篩選籤約訓練生的標準。那麼被籤約的訓練生,他們的父母在業內人士眼中,是怎樣的一些人?是鮮明的個體還是模糊的群體?他們是否具有一些共性?偶像公司與訓練生父母相處的模式是怎樣的?還是這位CEO,創業6年,曾跟上百位訓練生父母打過交道,他表示在他眼中沒有特別的父母。訓練生父母總體呈現出「對女性性別很敏感」,「嘴上很佛系行動很誠實」,「孩子越優秀越想掌控」,「總以為自己的孩子不一樣」,「偏見持續到底」等幾種特質。
這是偶像公司CEO自述第二篇,以下為他的觀點:
對於訓練生父母,我有一段關於「性別」的深刻記憶,這導致我潛意識一直覺得做女團很麻煩。訓練生性別上的刻板印象首先不是來自於行業,而是來自於家長們的態度。
剛入行的時候是2015年,那時候我們是同時做男團女團的,選中的訓練生們來公司籤約的時候,男女對比反差很大。
男團成員都自己來了,也沒家長跟著,一些未成年的,後面補個監護人籤名就行,很順。女團成員都是父母全部到場,不在上海的,也要不遠萬裡飛過來看看我們公司什麼情況。
那場女團籤約,讓我時常回想的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一個女孩的父親站在我們公司樓底下,攔著其他女孩的父母,阻止他們上樓籤約。同時,他還斥責與他一起站著的女兒、和下樓對她進行勸導的我們公司員工。這位父親聲稱知道自己女兒是什麼「貨色」,也知道公司籤她女兒是想幹什麼。
在他的理解範圍裡,偶像行業進來就是明星,當明星門檻那麼高,怎麼會輪到他女兒?他說,女兒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平平,藝術天賦也一般,就剩長的好看,我們想幹什麼?我們是不是要拿他女兒做什麼利益交換?女孩臉脹得通紅,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聽到這位父親說的話,我們都驚呆了,籤個女孩還能有這麼大的圖謀?在不了解行業的家長的眼中,孩子做偶像就是當明星,他把孩子和電視上的那些大眾明星一對比,差別很大,就很容易把偶像公司當成圖謀不軌的下流之地。
男女區別看待、女訓練生父母往往過度參與,這是家長們給我上的第一課。
男團大通鋪,女團大城堡=訓練生節目《創造營2019》和《創造營2020》的區別。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我接觸的訓練生,最優秀的那幾個有一成的比例——她們樣樣出眾,父母更是存在感十足。孩子在外人看來都那麼出眾,在父母眼裡就是下一個章子怡,下一個範冰冰。這些家長對孩子都是「給予厚望」,也想當然的認為公司應該砸最大的資源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同時,在家長濾鏡下,公司給的資源總是不夠,配不上他們的孩子。其實不管多優秀,訓練生在公司眼裡都是發展期的藝人,最後誰能出來,誰能賺更多的錢沒有定論。公司資源有限,不可能只砸在某一個人身上,這群訓練生的父母則功利心比較強,對行業多少有些了解,不會跟你明擺著說訴求,但會找彆扭來戳你。比如有一個訓練生家長,跟我們一直虛與委蛇,就不籤約,說要看看女兒跟公司的匹配度。人是我們前期花了錢和時間培訓出來的,但家長就拖著,暗地裡找下家,最後我們也沒籤成。還有一個家長,不停暗示我們應該全力捧她女兒,資源砸不到位就不合作,最後雙方都很消磨,籤約了也只能解約。這類家長,我覺得偶像公司都會遇到幾個,他們真的是對孩子「給予厚望」,認為一切都該圍繞他們孩子轉。那麼他們最後容易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孩子通過努力,最後出來了,他們就是類似於孫楊媽媽那樣的人,孩子幹什麼事、說什麼話,都得從他們這兒出,而這些孩子大概率也會依賴這種關係,讓父母掌控全局。那經紀公司在其中就會很難做,根本規劃不了這個藝人的職業前程。
外行人強烈幹預內行人,恕我直言,在強勢家長掌控下的優秀訓練生生,走不了多遠。截止發稿前,熱搜#孫楊媽媽#閱讀8.7億+,討論9萬+這句話可以說是未成年訓練生父母們的標準話術了,但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家長,不實誠。只要有機會能讓自家孩子在舞臺上露面,一個個都挺捨得花錢,爭角色、爭位置、比行頭。我們的主流文化還是內斂的,在名利上,大家真正的想法都在心裡憋著。娛樂圈包括我們偶像行業,其實給大眾的印象並不好。家長們都聽過、見過娛樂圈各類負面事件,包括藝人自我膨脹、素質不高、潛規則多等,你問一個父母對娛樂圈印象怎樣?回答都是「大染缸」。真讓孩子學藝能、長見識,何必到這個他們認為的大染缸中?還籤約?培訓班上上就可以了。我跟一個女孩的父親進行過一次長談,這位父親起初的基調就是標準話術,但說起國內已經出名的幾個女偶像,他都會不假思索地多評價幾句。你能感覺到他是嚮往的,娛樂圈給他的印象也是負面的,但如果他的女兒能夠成為TOP級的偶像,那無論如何都要上,負面算啥?換自己肯定能擺平。「BBC NEWS中文」2019年發布的新聞短片《如何打造一名中國偶像》截圖,短片主角是一名當了三年訓練生的12歲少女。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
SMG旗下有個小熒星培訓學校,專門培養兒童訓練生。小熒星每年都會搞年終匯報演出,但是這個演出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孩子要自己花錢買衣服、買道具,演出時候的站位、最後評獎都要運作。我知道的那些口口聲聲標準話術的家長,一個個都挺捨得花錢。真沒想出名,藝能都學完了,還花這錢幹嘛?「BBC NEWS中文」2019年發布的新聞短片《如何打造一名中國偶像》截圖,圖為訓練生素人海選現場。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
我沒見過很特別的家長,但卻有不少自認為自己和孩子很特別的家長。上文說的那個女孩父親,內在實質渴望女兒成為TOP級藝人,而他的潛臺詞是TOP級藝人他要,同時他還要閨女「出淤泥而不染」,跟他聽說的那些娛樂圈「髒亂差」明星不一樣。還有來諮詢兒童訓練生的家長,有一家也是這樣認為——娛樂圈是「大染缸」,但兒子在她的管教下,不會「同流合汙」。這裡我先不說娛樂圈、偶像行業是不是這些家長認為的「髒亂差」,僅從邏輯上來看,這種想法就很淺薄自負。這種心理就很像在澳門賭場賭博的人,都知道是萬丈深淵,但一開始連贏幾把,嘗到了甜頭,他們就會忘了自己是誰,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能贏到最後。人類社會的規律就是個體容易受大環境影響,尤其在學壞方面,滑落更是輕而易舉。我用「劣幣驅逐良幣」來描述這種現象。2016年,我們的韓國業務代表普及業務知識時提到過韓國有一個腰部女團,也沒曝光,5個成員4個吸毒,沒吸毒的那個反而被逼退團了;我之前建的6人女團,有一個人對公司懷有對抗情緒,其他5人很快抱團,團隊根本運營不了。假如娛樂圈、偶像行業真是他們認為的「大染缸」,那孩子進來後,還能「冰清玉潔」逆流而上?這些家長想像的是憑一己之力挑戰社會規律。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所有人都走一條差不多的路,
10000個來訓練的人,堅持下來的有1000個,最後挑100個上節目,然後9個出道成團。你的孩子大概率是那10000個裡面沒堅持下來的那些,如果最後真有機會能出道,那麼別人吃過的苦,經歷過的事,她一樣也不會少。韓國女團「少女時代」9人時期舊照,成員多為訓練多年後才得到機會成功出道的訓練生。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前面一直在說娛樂圈、偶像行業「大染缸」,這都是家長們的普遍印象。就連我媽,她在我創業的時候都會提醒我,要我潔身自好,什麼黃賭毒別沾,我還是個創業者呢,還不是訓練生。但在名利的誘惑下,這種負面印象依然不妨礙家長們的湧入,其中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是特別的,能做到跟別人不一樣;還有一部分家長欲望低一些,嘗試的態度,會受負面新聞影響。我還沒有見過真正把「偶像」當正經職業的家長,當然這也跟行業發展和國內文化有關。最近一檔很火的訓練生選秀節目,有成員被爆出當小三,就有家長來跟我說「果然娛樂圈就是這麼烏煙瘴氣」。這件事就加深了這位家長娛樂圈「大染缸」的負面認知,至於他的孩子要不要繼續當偶像,就看以後一個個娛樂圈負面新聞對他的刺激程度了。在偶像行業發展還沒能到影響主流認識,讓家長認可「偶像」是個職業,即使當不了明星也能一年拿十幾二十萬當個「白領」的時候,這種偏見整體都不會改變。「BBC NEWS中文」2019年發布的新聞短片《如何打造一名中國偶像》截圖,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我知道的影視圈大佬,那些業內人士通常不建議自己的孩子在娛樂圈發展,但他們的理由絕不是娛樂圈亂,而是更加具體和實際地指向了「付出與回報比」。這行成名是偶然,但是成名後,你就沒有隱私、沒有個性、沒有時間,用自己的一切去換錢,太苦,不划算。成名的路徑更苦,奮鬥的過程還不能跟其它行業一樣,無法形成被社會認可的「資歷」,人家能成為資深律師、工程師、專家,你沒出名難道會成什麼資深藝人麼?以上是我接觸的訓練生家長,以女孩家長居多,男孩家長一般放養,管的少。我開過一個偶像培訓學校,有很多未成年男生自己帶著錢就來了,至於他們是怎麼說服家長拿到錢的,還是跟家長吵架翻臉拿到錢的,我們也不知道。這部分不管事的家長,就是沉默的大多數,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去研究家長心理。
就我接觸的家長來說,偶像公司跟他們相處時的最好的模式,就是不相處。訓練生、公司、家長,我認為三方最好的狀態就是,公司跟訓練生溝通,把事情確認好,然後他們回去跟家長溝通,能不能擺平父母就是他們的事了,擺不平,也請不要帶到公司來。根據合同,大家各自履行好自己的權利義務。對於未成年訓練生,家長作為監護人,總撇不開,這個沒辦法。所以我的選擇是要做也只做男團,因為家長几乎是放養,不插手業務,絕不碰未成年女團,太麻煩了。2017年出道,平均年齡11歲的內地女團TG—YUMMY。與本文無關,僅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