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盜墓筆記》的改編永遠在拖原著後腿。
從2015年起,先後經歷了5次改編,然而這些「改編劇」竟然沒有一部超過7分……
眼看著自己的作品被「糟蹋」,南派三叔不得不收回版權。
《重啟之極海聽雷》就是南派三叔拿回版權後的第一部影視化作品,他本人全程參與製作。
醞釀了三年,《重啟》不負眾望,在豆瓣15萬人評分8.1。
對於這次的改編,原著粉表示:「南派三叔這次終於能站起來了!」
今天,社長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南派三叔是如何用《重啟》打破「拍一部爛一部」的魔咒。
劇情緊湊不注水
每個人都可以看的盜墓劇
《重啟》的故事發生在鐵三角金盆洗手之後,三人過上了平靜的日子。
不幸的是前段時間吳邪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生命僅剩不到半年。
在僅剩的日子裡還能做些什麼呢?吳邪終日思考。
探墓之旅已經結束,好朋友也在身邊。如果說有實在是放不下的,那就是失蹤已久的三叔。
某天,吳邪竟收到了一條來自三叔的「神秘簡訊」。
這條簡訊讓鐵三角重啟了冒險之旅,踏上尋找三叔的道路。
原來三叔和一行人曾參與過南海古國考古工程,如今一同前行的楊大廣已經死亡,只留下一箱子的磁帶,錄的都是雷聲。
吳邪有預感雷聲必定與三叔有關。為了解開雷聲的秘密,鐵三角決定啟程前往南海王地宮。
相傳南海王原先是個啞巴,他的女兒因長相出眾被皇帝劫走。走投無路的啞巴求助於雷公,獲得了三聲驚雷的神力:
「一聲驚雷,海蟑螂會爬上岸;二聲驚雷,貝殼會攻擊人;三聲驚雷,紙人紙馬會復活。」
古墓裡的種種線索表明:當年三叔帶領的考古隊因為受到南海王地宮三大怪物的襲擊,傷的傷、亡的亡,還有的不知所蹤。
三人一路過關斬將找到了考古隊留下的錄音資料,吳邪猜測三叔的最終目的地是——雷城。
鐵三角決定朝雷城出發……
當年的考古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三叔真的在雷城嗎?吳邪的生命真的要走到盡頭了嗎?
追雷的故事還在繼續,讓我們拭目以待。
《重啟》第一季一共32集,目前劇集已播出過半。
已播出的劇情走向和原著基本一致,緊湊的劇情加上總體輕鬆有趣的基調,讓觀眾沉迷其中。
不管是原著黨、路人粉還是盜墓劇小白都可以順利get到劇情。
良心劇組帶來的誠意之作
演員貼合原著,演技全程在線
之前《重啟》的選角曾受質疑,炮火大部分集中在主演朱一龍身上。
但在《重啟》上線的這些天,社長看到最多的評論就是:我對朱一龍演的吳邪「真香」了!
南派三叔筆下的吳邪是個天真無邪、溫潤如玉、滿臉書卷氣的男人。
《重啟》階段的吳邪,經歷了許多,身體也每況愈下,臉上有藏不住的憂愁和滄桑。
朱一龍很好地把這份身心狀態上的轉變演繹出來。
而飾演小哥張起靈的是新生代演員黃俊捷。接到小哥這個角色後,他堅持武術訓練、健身、拳擊,入組的四個月也徹底從微博「失蹤」,專心演戲。
小哥的設定對演員演技的要求比較高,所幸黃俊捷做到了。
正如網友說的:這個張起靈高出了期待值。
王胖子是由國家一級話劇演員陳明昊飾演。
他對於王胖子這個角色揣摩得很透徹:表面大大咧咧愛貧嘴,實際上是個細膩靠譜的人。
他出色的表演也讓觀眾深深的記住了王胖子這個角色。
細緻逼真的服化道和特效
除了選角,《重啟》團隊在細節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老式摩託車、發電機、飛機殘骸、防風防水的戶外用火柴……這些道具都非常具有故事性和年代感。
楊家古墓壁畫,則是請美院老師一筆一筆畫上去的。
為了讓畫面更真實,《重啟》採用大場面實景拍攝+後期特效貼合的方式,光後期就用了近一年的時間。
劇中的魚怪、人手貝、女皮俑、七耳乾屍……逼真到令很多觀眾不忍看第二眼,成為了很多人的看劇陰影。
選角貼合原著,劇情經得起推敲,特化逼真細緻……
《重啟》的播出也證明了——沒有改不好的盜墓筆記,只有不用心改的製作團隊。
「瓶邪」CP再合體
爺的青春回來了
《重啟》的開播,令許多「稻米」直呼:爺的青春又回來了!
《盜墓筆記》中,「瓶邪」這段令人動容的真摯手足情,成了眾人津津樂道的嗨點。
三叔曾在採訪中說:「起初,小哥對吳邪好只是出於對弱者的幫助。看見身邊的人背負著和自己差不多的宿命,還一無所知,關鍵脆的跟豆腐一樣,自己總會忍不住想兜著點。」
然而隨著出生入死的次數多了,二人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重啟》裡「瓶邪」的感情並沒有隨時間流逝而變淡。
吳邪得知自己患病,第一時間告訴了張起靈。
張起靈得知吳邪的心願,毫不猶豫選擇陪他尋找三叔。
不論是「瓶邪」還是「鐵三角」,堅固真誠的友情讓驚悚刺激的盜墓劇多了一些人性的溫暖。
目前看來,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重啟》都是盜墓系列改編劇的TOP1。
對於改編劇來說,忠於原著就成功了一大半,遇上好的團隊就是錦上添花,更何況《重啟》的背後有千萬原著黨的支持。
有「稻米」說,《盜墓筆記》和吳邪對於自己而言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十多年前我們和吳邪同為青年,如今又共同步入中年。
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面對成長的代價。
然而不同的是:吳邪在的那個世界有我們不敢去的冒險,他有我們沒有的生死之交和滿腔熱血。
所以這個故事哪怕被搬上螢屏千百遍,我們還是願意搬起小板凳守在屏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