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聽說青峰又給楊丞琳寫歌了,急忙去蝦米下載獨家。一首《年輪說》花了我18塊(搶錢啊)。後來發現18塊是購買整張專輯的價格,其他歌都可以試聽下載啦(拍胸口)。
國慶節前最後一天,這張專輯不聲不響地全部上線了。那天傍晚,我在去看綺貞演唱會的地鐵裡第一遍聽完了它。當時就有種想為它寫點什麼的衝動。兜兜轉轉,總算是憋出來了。
希望時光曲的朋友裡,恰巧有喜歡她的人:)
(因為騰訊沒有版權,沒法分享歌曲給你們,真不好意思……)
● ● ● ● ●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次聽《帶我走》是在偶像劇《不良笑花》裡;第一次聽《左邊》是在電視劇《奮鬥》裡。米萊在酒吧裡對著陸濤唱,唱到大顆大顆眼淚掉出來,還不願意鬆開話筒。
「也許太自由的你 心裏面那個家 誰也不能回。」
當時覺得這句歌詞簡直是為米萊跟陸濤量身定做的一樣。
那個時候,以楊丞琳的聲音,描繪這份患得患失的愛情還略顯單薄;可是她把這首華語樂壇難得一見的好歌,唱出了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吐字氣息之間既不浮躁,也不拘謹,日後不論誰翻唱,聽來都少了那份乾淨自如。
從《曖昧》到《左邊》,從《帶我走》到《雨愛》,從《匿名的好友》到《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果把楊丞琳的情歌代表作連起來, 大約可以描繪出一個女孩的成長史。
變遷速度永遠令人措手不及的華語樂壇,並不會願意花多少時間,等一個女孩子長大;也沒有耐心去咀嚼,一個女孩子是如何將愛情裡的摸爬滾打,都積累成了音樂中的寶貴歷練。
而楊丞琳是那個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人。我並不了解她的故事,但依舊可以從她的歌聲裡,聽見從少女到輕熟女的顯著成長。
如果說,《左邊》裡的楊丞琳青澀直白;那如今的她,已經開始懂得迂迴與柔韌。
她日漸成熟充沛的聲線,已經值得去演繹更多更好的情歌。
● ● ● ● ●
聽說很多人第一遍聽完專輯,最入耳的是《相愛的方法》。姚謙的詞不用多說,作曲彭學斌,我很喜歡他寫的旋律,印象最深的是孫燕姿的《我也很想他》。編曲Martin Tang,孫燕姿克卜勒巡迴的音樂總監。看了下這個製作陣容覺得,品質保障,而且絕對不會出位。聽完了,果然沒錯。
楊丞琳的聲線是符合大眾審美的,乾淨溫柔。但跟其他女歌手比起來,依然有很高的辨識度。早期是甜美系代表,後期在情緒處理上更有層次感。這樣的嗓子,用鋼琴和弦樂的編曲搭配,實在是穩妥又中規中矩的方法。第二段主歌開始有一些電吉他的音色,讓整首歌的結構更飽滿了。
旋律上的一些拐點,初聽有些不大習慣,卻越嚼越有味道。最後還有一次轉調,加上層次豐富的和聲,一首情歌非常完整耐聽了。
「傷口已經開花 才成就了祝福 新的故事裡長大」
「只是當時不懂 愛要慷慨地去接納」
字字唱遍成長領悟。如今的楊丞琳,詮釋這樣的歌詞,已經愈發遊刃自如。
世上所有幸福都不是一蹴而就啊。都是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的過來人才明白,所有傷和痛,不值得顧影自憐,因為都是在為下一次愛鋪路。
「那些讓你哭、讓你恨的人和事,總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
● ● ● ● ●
這幾天在看《蒙面唱將》,那個被猜是金海心的貓黛麗赫本,剛登場時候猜評團對她的印象:一,瘦;二,聲音甜美;三,氣質很精靈。
然後陶晶瑩給出了張韶涵、範曉萱這兩個名字,Ella則提到了許哲佩。
所以,完全沒有人聯想到楊丞琳對吧?
說起來,在華語樂壇甜美少女系歌手「井噴式」出道的那幾年,甜美精靈曾也是楊丞琳的標籤,像是《慶祝》、《遇上愛》這種輕快流行的歌,全都是小女生的心頭愛。只能說,2010年之後的她,算是轉型相當成功的女歌手了。擺脫少女的清純甜膩,全面向「都會輕熟女聲」的行列穩步踏進。
(所以貓黛麗赫本到底是誰啊?心好癢哦)
● ● ● ● ●
一直覺得青峰對楊丞琳好寵愛哦。寫給她的歌首首精品,全是可以在MP3裡存上好幾年都都捨不得刪的那種。這一次的《年輪說》,不僅作為首波主打提前一個月釋出,還直接變成了整張專輯的名字。究其原因,我覺得倒並非因為吳青峰+陳建騏的「雙保險」,而是因為這首歌的主題,最貼合唱片公司當前對楊丞琳的定位——成長、沉澱、循壞,累積。
「一是嬰兒哭啼 二是學遊戲
三是青春物語 四是碰巧遇見你」
「十是寂寞夜裡 百是懷了疑
千是掙扎夢醒 萬是鐵心離開你」
青峰真是文字魔法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成長的百轉千回。原來,成長也是宿命論,人生會被數字所排列組合,遇見命中注定的得到和失去。
愛和年輪一樣,都是隨溫暖或寒冷、陽光或黑暗而被規定的軌跡。年輪會告訴人時間的流逝,愛則會給予人成長的養分。
陳建騏操刀的編曲精緻而內斂,表面文氣藏不住內在野心,豐富的層次感絕不亞於搖滾樂。玲瓏精緻鋼琴的開篇,木管的柔和鋪,有些意料之外出現的鼓點,依舊輕巧利落,毫不拖泥帶水。搭著琳琅滿目的管樂,貝斯不動聲色蔓延了整條旋律的最深處。
心有靈犀的愛人,少言寡語,對於愛的給予永遠不疾不徐、細水長流。劇終人不散,一個相擁相吻都讓人心花怒放。
● ● ● ● ●
專輯內另一首青峰的詞作《現代之形象》,算是他另一個擅長領域——針砭時弊,以調侃來披露,借暗喻來批判。
「他們也聽過 你們也聽過
聽來聽去剩我本人還沒聽過
你聽他說 他聽他說
當事人也就是我 誰來聽我說說」
很真實很口語化的歌詞,寫的像是網絡世界,人與人缺乏面對面交流而種下的惡果。「道聽途說竟然成為唯一溝通」,很容易聯想到《Believe in Music》中「我們相信 道聽途說的消息;我們相信 交頭接耳的秘密」。青峰似乎一直對社會人際關係的某種缺陷相當敏感和抱憾,堅持而純真地對抗著。
我還是好喜歡「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他啊。孤獨,卻也自由:
「在湖底有個世界 最美麗的故事 自由紛飛。」
● ● ● ● ●
最後想私心寫一下我第一遍聽最愛的歌,《想睡的戀人噢》。
作詞李格弟,就是夏宇,全臺灣詩人裡寫詞最好的、詞人裡作詩最好的一位奇女子。她的筆觸不是行文華麗、辭藻堆砌那種,卻有一份儒雅同野性並重的迷幻力。冷色是天真偏執,譬如黃小楨的《貝阿提絲》;暖色是細膩勇敢,譬如陳綺貞的《(失明前)我想記得的四十七件事》。還有一種是Jolin的《PLAY我呸》,時年近60歲的夏宇,以女詩人極端犀利的視角,不動聲色以文字批判花花世界。
夏宇詞裡的方位感是我識別她的線索之一。左邊,右邊;裡面,外面。這首歌裡的「明白嗎 如果你愛 你就在裡面;明白嗎 如果你不愛 你就在外面」就讓人找到了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夏宇不拘一格地把歌詞寫成了敘事詩,陳建騏的編曲則更是對她百依百順。三拍子的歌,本身自帶優雅夢幻感;前奏鋼琴空靈,打擊樂的音色則像是被柔焦了一般,與心跳聲如出一轍。主歌第二段,弦樂緩緩鋪進來那一瞬間,仿佛覺得身體要被融化了。旋律都開始跳起華爾茲,想像每個音符穿上了芭蕾舞鞋,在五線譜之間旋轉跳躍的畫面。
少女心泛濫得一塌糊塗。在音樂停止之前,誰也奪不走它對我們的寵愛。
其他歌我還沒聽透,就先不急著作評價了哈哈。你們聽聽看,喜歡哪首記得跟我說呀~
明後兩天都會在上海的Simple Life,一次性看完喜歡的藝人的感覺真是so good。你們有沒有特別想看的歌手呀?我錄一些小視頻給你們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