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匕首與凱撒之死

2021-02-26 振國威

羅馬匕首(英語:pugio),古代羅馬軍團佩備的隨身匕首。它似乎是一種輔助兵器,但是它的確切用途,到目前為止,學界還沒有定論。這種匕首經常被用來當成自殺或暗殺用的武器,例如,刺殺凱撒的刺客就是使用這種匕首。

古羅馬匕首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拉丁文:Gaius I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或稱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前44年,凱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

為了紀念這次謀殺,羅馬人將布魯圖的頭像印在了硬幣的一面,將刺殺用的匕首印在了另一面:這種古羅馬匕首迅速成為古羅馬軍人隨身佩戴的武器。

紀念幣

獨裁與反對

公元前44年,愷撒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各種職官形式上雖然保存,但實際上一切聽命於愷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經成為羅馬世界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在愷撒獨裁統治期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統治基礎,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愷撒一方面加強了羅馬帝國與其它帝國的聯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而削弱了元老貴族的勢力。所以,愷撒的獨裁和改革遭到一部分元老貴族的堅決反對,其代表人物是布魯圖和卡西烏斯。而布魯圖是愷撒的主要政敵龐培的部下,現在又被凱撒寬恕,並繼續信任和重用。

勁敵龐培

愷撒和龐培早年曾經擔任執政官。當愷撒在羅馬帝國西部打仗的時候,龐培在帝國東部(今天土耳其和敘利亞的一部分)也屢建戰功。龐培雖然是愷撒的親密朋友,卻十分嫉妒愷撒。愷撒徵服的地方越來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龐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慫恿元老院解除愷撒的兵權,命令他立即從高盧返回羅馬。

愷撒接到命令,知道這是龐培的陰謀。他反覆考慮,決定帶領軍隊打回羅馬,利用這次機會在羅馬建立獨裁政權。

愷撒帶領軍隊,走到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羅馬法律規定:任何將軍沒有接到命令,不得帶領軍隊越過這條小河。否則,就要當作謀反來治罪。愷撒當機立斷,對著部下大聲喊道:「骰子已經擲下去了!」他跨上戰馬,躍進溪流,大軍緊緊跟隨在後,很快就越過了盧比孔河。

龐培沒有料到愷撒會這樣果斷地進軍羅馬,迎戰不及,只得帶著2.5萬人倉皇逃往希臘。愷撒進入羅馬後,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隨後又得到了統治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權力。等羅馬局勢稍稍穩定以後,愷撒立即進軍希臘,討伐龐培。龐培被打敗,逃到了埃及。愷撒也跟著追到埃及。埃及國王為了討好愷撒,派人刺殺了龐培,把血淋淋的人頭送到愷撒面前。誰知愷撒卻把臉一沉,轉過頭去。這個高傲的獨裁者不願意看到他的政敵被別人殺害,他下令處決了殺死龐培的人。

這個時候,埃及託勒密王朝正發生爭奪王位的糾紛,愷撒支持了以美貌聞名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並且在她的深宮裡住了半年之久。

接著,他的軍隊又進入小亞細亞,只用5天的時間,就平定了龐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亂。他用最簡潔的拉丁文寫了一份捷報送回元老院,上面寫的是:「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打勝了」)。這個戰報充分顯示了愷撒用兵神速的特點。再過兩年,愷撒從北非轉戰西方,又在西班牙撲滅了龐培兩個兒子的反抗。但他寬恕了龐培手下的將領,把他們收為自己的部下。其中最被重用的就是布魯圖。

凱旋羅馬

愷撒的凱旋受到羅馬人熱烈的歡迎。有些人想擁戴他當皇帝。從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趕走以後,羅馬就沒有過帝王。羅馬人仇視帝王,反對恢復帝王的職位。愷撒雖然內心十分想當皇帝,也不敢輕舉妄動。在一次節日盛會上,執政官安東尼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愷撒頭上。可是只有少數人鼓掌,大多數人都在嘆息。愷撒一看這種情況,認定還不到稱帝的時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東尼連忙拾起皇冠又給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們看到愷撒一再拒絕戴上皇冠,就歡呼起來,紛紛向他致敬。

愷撒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已經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終身保民官」、「祖國之父」等等。法律規定他坐在黃金象牙寶座上處理公務,他的畫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獲得了無限期的獨裁權力。

凱撒大帝

英雄隕落

有些人看出,愷撒的權力愈來愈大,總有一天會戴上皇冠的。因此,他們組織了陰謀集團,決心除掉他。這些陰謀者當中,有一個就是那位受到愷撒信任的布魯圖。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舉行會議。愷撒單身一人來到會議廳。雖然他事先已經得到警告,說有人這天要謀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絕帶衛隊。他說:「要衛隊來保護,那是膽小鬼幹的 。

愷撒遇刺

」愷撒大步走進大廳,坐到黃金寶座上,笑著說:「現在不就是3月15日嗎?」這時候,陰謀者都身藏短劍,像朋友一樣圍在他身邊。其中的一個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麼事要請求他似的。原來這就是動手的暗號。眾人一擁而上,用短劍刺向愷撒。愷撒沒帶任何武器,他奮力奪下紫袍,進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劍。接著,一劍又刺進了他的大腿。他看見這一劍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魯圖刺的,不由得驚呼:「啊,還有你,布魯圖!」他放棄了抵抗,頹然倒下,用紫袍蒙面,聽任他的仇敵亂刺、亂砍。他一共被刺23處。其中1處是致命的,恰巧死在龐培雕像的腳下。

愷撒遇刺

預感死亡

在出席元老會的前一天,愷撒和他的騎兵長雷必達一起用餐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愷撒表示,他願意突然而死。誰料想,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

愷撒被殺死以後,布魯圖說:「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可是羅馬的平民沒有一個人對愷撒之死表示高興。當兇手們手提著血淋淋的短劍走出元老院的時候,和他們所預料的歡呼場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滿懷疑目光的人群。

評價

愷撒生在一個羅馬發生變革的時代,他促進了這樣的變革的進程。愷撒的所作所為是他成為了羅馬第一位集大權於一身執政官,而這又違背了羅馬共和國的體制,必然會遭受到一場源於傳統勢力的反感,甚至最激烈的鬥爭。

刺殺愷撒的行為說明了當時的兩種觀點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但是刺殺也將所有反對者引了出來,而凱撒的獨裁體制已經得到當時軍政官們的認可,至少愷撒所培植勢力中已經認可了凱撒的行為。

所以傳統勢力衛道士們現身,接著就會將那些新勢力的眼光集中在他們身上,所以在愷撒死後,一場針對這些衛道士們殺戮戰爭就開始了,正如前面說過的,愷撒生前的接班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實力,勝利是早晚的事兒,羅馬的共和體制的衛道士從此將在羅馬消失。羅馬將不可避免的走向帝國道路,而且不會有人反對了!

圖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凱撒之死,川普之殤
    今天的川普,被美國人稱之為凱撒大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最近的川普和凱撒實在是太像了。
  • 凱撒大帝之死的預感和預言
    這雖然是一個突發事件,但讓人詭異的是,凱撒本人在臨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關於他即將遭到謀殺的預兆,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凱撒的不祥之兆。這一切並非空穴來風,讓人不忍看到的是凱撒遇刺變成了一種事實。預言、徵兆難道只是一種巧合嗎?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呢?當時,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流星隕落說。
  • 凱撒之死: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血色葬禮上的暗湧與悲歌
    不過,若干年後的今天,美國歷史學教授巴裡·史特勞斯卻把答案都寫在了新書《凱撒之死》裡。與莎士比亞的看法不同,巴裡 施特勞斯認為凱撒謀殺案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準軍事行動,是由凱撒手下心存不滿的軍官們精心構思的陰謀。在《凱撒之死》中,他結合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找出了這次陰謀中的關鍵性人物,深度分析了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
  • 剛徵服了埃及豔后的凱撒,竟被私生子殺死,羅馬貴族哀嘆:不該殺
    凱撒大帝之死,從表面上看,是暗殺者的狂歡和勝利,但實際上,這群見不得光的暗殺者,正在親手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靠山!就在凱撒死後不久,西塞羅,羅馬最傑出的文人,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沮喪地說: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刺殺凱撒?
  • 十二個羅馬凱撒的巨大生命和戲劇性的死亡
    如果人們還記得羅馬歷史上有一個日期,那就是公元前34年3月15日。這一天,自稱永遠獨裁者的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被一群參議院同謀殺害,並以維護共和國的名義被刺殺23刀。凱撒大帝之死陰謀的頭目是馬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斯和蓋烏斯·卡西烏斯·隆吉努斯。
  • 「我愛凱撒,更愛羅馬」,布魯圖斯喊出這句名言時,羅馬仍未讓他棲息
    今日看大英博物館貼出一枚古幣,仔細觀看很久遠之感。讀讀解釋的短文,知道這該是枚紀念幣,主題是刺殺凱撒成功後,組織者布魯圖斯所為,而今天正是刺殺凱撒日。紀念幣正面鑄有布魯圖斯的頭像;背面則是一傘狀帽,兩旁各立一把匕首。而刺殺成功後,組織和策劃者布魯圖斯面對羅馬公民喊出的一句話,甚至後來成了名言:「我愛凱撒,更愛羅馬!」
  • 凱撒大帝被暗殺,此人挺身而出,挽救混亂的羅馬政局,成為羅馬第一個皇帝
    大家商討達成一致後,凱撒決定去元老院宣布決策,讓元老院投票同意這個決策,雖然是個形式,但這步必須要走。這時候的凱撒是「獨裁官」,不是皇帝,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羅馬名義上還是共和制度,國家的一切決策還得經過元老院同意。 元老院裡有一小群保守元老們早就對凱撒獨裁不滿了,因為羅馬規定「獨裁官」最多只能任期六個月,但是凱撒宣布自己無限期擔任「獨裁官」。
  • 刺殺凱撒是為了保衛民主?保證羅馬元老院的房租和利息才是重點
    凱撒被刺殺是羅馬歷史上的重頭戲,傳統的說法是布魯圖斯面對試圖稱王的凱撒,為了普世價值刺出了關鍵的一刀,也許這個凱撒的便宜兒子確實想要維護家族傳統
  • 2000年前的凱撒大帝「刺殺」紀念金幣現世,超級稀有
    這枚金幣的正面是「弒君者」布魯圖(Marcus Junius Brutus)的頭像,他於公元前44年在羅馬龐培劇院殺死了愷撒。金幣的背面描繪了兩把匕首和一頂羅馬自由奴隸的帽子,還寫著「EID MAR」,這是拉丁文縮寫,意為「Ides of March」。
  • 刺殺凱撒大帝始末
    公元前44年,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凱撒大帝)被刺殺,至於刺殺他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古羅馬是民主的共和國,而凱撒獨裁。凱撒大帝的軍事能力,使他成為了羅馬最富有的人,在激烈的內戰中打敗了他的對手龐貝後,他的權利到達了巔峰,凱撒大帝在治國方面像窮人分土地,也讓他在群眾中大受歡迎,許多議員為了爭寵逢迎凱撒,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凱撒的雕塑和廟宇,甚至有一個月份都因他更名並且沿用至今(七月July)。
  • 一代梟雄凱撒大帝,因何而死?
    說點你不知道的凱撒大帝! 提及凱撒大帝,相信很多人便想到了羅馬,而提起羅馬,或許很多人也會想到那著名的埃及豔后與凱撒大帝的傳聞。 今天我們暫且不講埃及豔后,我們說一說凱撒大帝。
  • 《凱撒之死》:螳臂敢當車,身死何所懼,逆勢而為者的宿命與榮光
    數個鄰國的命運為之突變,亞洲的帕米爾帝國逃過一劫,而愷撒情婦治下的埃及卻遭遇飛來橫禍……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後果,這場刺殺還在更多不易察覺的地方影響著這個世界。這本《凱撒之死》講述的就是這段波瀾壯闊又讓人扼腕嘆息的歷史。作者巴裡·施特勞斯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有人評價他寫的歷史著作不僅嚴謹而且具有驚悚小說的節奏。
  • 《凱撒之死》:螳臂敢當車,身死何所懼,那些逆勢而為者的宿命與榮光
    數個鄰國的命運為之突變,亞洲的帕米爾帝國逃過一劫,而愷撒情婦治下的埃及卻遭遇飛來橫禍……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後果,這場刺殺還在更多不易察覺的地方影響著這個世界。 這本《凱撒之死》講述的就是這段波瀾壯闊又讓人扼腕嘆息的歷史。
  • 揭秘:凱撒大帝並非死於他人刺殺而是自殺?
    幾分鐘後,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高盧總督的羅馬終身獨裁官、號稱「祖國之父」的無冕之王、統帥、政治家與獨裁者——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結束了他56年的人生。凱撒是蘇拉的反對派馬略的內侄與秦納的女婿,為避免因此立場而遭到蘇拉的迫害,他在青年時離開羅馬前往東方。公元前78年蘇拉去世,凱撒回到羅馬,先後出任財務官和市政官。為了籠絡人心,凱撒慷慨捐資,使自己在人群中的聲望日增。
  • 歷史的見證者:建築藏起「凱撒被刺」的陰謀和安東尼的「秘密」
    羅馬建築不僅類型豐富,還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回溯到西方文明的誕生之地,古希臘羅馬。在繼承和創新了古希臘的建築藝術以後,古羅馬在建築藝術方面可以說開創了獨特的藝術領地。在建築形制、 技術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西方古代藝術的高峰。
  • 殺死凱撒的布魯圖是他的兒子?44年3月15日羅馬獨裁者愷撒遇刺
    在凱撒統治時期,羅馬共和國的版圖擴張到最大。不過,凱撒和他所仇恨的蘇拉一樣,在晚年(前44年)宣布成為終身獨裁者。由於蘇拉死前,出人預料主動放棄權力,羅馬已經恢復了共和制度。此時凱撒試圖獨裁,共和派政客們普遍反對。
  • 一代傳奇凱撒大帝,死前被捅23刀,結局如此窩囊的他惹惱了誰?
    想必知道的小夥伴並不多,下面揭曉答案:梅花K是亞歷山大大帝,紅心K是查裡曼大帝,黑桃K是大衛王,而方塊K則是凱撒大帝。而我們今天要嘮得這五毛錢,就是凱撒,他是一代傳奇,但死前卻被捅了23刀,結局如此窩囊的他,究竟惹惱了誰?
  • 梁太平|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耶穌基督以和平之君的身份榮入聖城自然也讓會讓羅馬不放心。這就是說耶穌基督當時的處境是既得罪了宗教領袖又讓維護羅馬統治的政治領袖害怕。希律黨人與法利賽人本來彼此為仇,但這兩個仇人發現了共同的敵人,於是便聯起手來想陷害耶穌。他們挖的陷阱便是關於納稅問題。  關於納稅的問題曾經引起騷亂。希律黨人特別害怕耶穌基督引來新的動亂。
  • 古典學系列文章之四:我與凱撒大帝的故事
    凱撒這位獨裁者,以一人之力力壓群雄,獨掌大局。就連他的死,也被後世傳唱,其中包括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凱撒大帝》。那時我也並不是特別了解dictator(獨裁者)這個名字的意義。因為萊茵河下流當時處在羅馬的管轄範圍,兩個部落為了自保,主動向凱撒提出了聯手對抗Suebi提議。不過在凱撒來說,這只是野蠻人為了入侵羅馬的藉口罷了。於是在談判破滅的情況下,雙方很快就發起了衝突。儘管兩個部落在初期交手過程中站了上風,凱撒選擇了令人髮指的戰術:突襲敵軍後方的非戰鬥人員。短短時間內,部落的士兵們發現,他們身後傳來了無數家人孩子的慘叫聲。
  • 《羅馬 第二季》Rome 羅馬:重現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歷程
    凱撒先發制人進軍羅馬,內戰開始。凱撒佔領羅馬城,迅即分兵至西班牙和非洲剿平龐培在那裡的軍隊,以解除後顧之憂。公元前48年初,凱撒率兵從義大利渡海到希臘,8月於法薩羅一役擊敗龐培(見法薩羅之戰)。內戰,「自己人打自己人」,再一次被證明是為了個人利益,什麼主義都是來忽悠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