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迢迢來到納米比亞北部小城奧普沃,就是為了一睹著名的「紅泥人」——辛巴族原始部落(Himba People)。當初最早認識納米比亞,就是看了網上攝影師拍攝的辛巴族少女照片:渾身紅色的皮膚在陽光下發亮,奇怪的裝束打扮,赤裸的上身,給人極大的震撼。由於現代文明的迅速侵入,辛巴族的原始生活受到極大的衝擊,有相關專家預言辛巴族文化將在未來十幾年中消失,所以我們趕個末班車去看看。
說起辛巴族部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背景知識。據說17 世紀,辛巴人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如今的納米比亞地域,其後一度成為非洲大草原上最為富庶和強大的遊牧民族之一。但如今, 他們依舊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狀態——聚集在一個個孤立村落裡,依靠傳統畜牧業為生,遠離現代文明。現在辛巴族生活在納米比亞的北部地區,是個上萬人群體的半遊牧民族,他們主要以畜牧業養殖牛羊為生。辛巴人很原始,仍舊沿用比較原始的勞作生活工具, 而辛巴族婦女在村落裡承擔著絕大多數日常勞作,包括擠牛奶,照顧小孩, 挑水,甚至建造房屋。因為辛巴族都生存在比較荒漠的沙漠氣候區,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特別是在殖民統治時期,他們一直維持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辛巴族女子展示美的方式與眾不同。她們拒絕穿上衣,而喜歡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奶油塗抹在身上,就連頭髮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因此,在外人看來,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有人因此將這種紅色稱為「辛巴紅」。據說,她們這麼做,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由於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 一輩子都裹在「紅泥巴」中。
(辛巴族婦女最大的特點就是全身用紅泥裹蓋,頭髮也不例外)
(紅泥人婦女上身赤裸,不穿衣服)
為了更好地接觸原始部落,拍到最真實的人文照片,我們通過酒店找了一個專業嚮導Jimmy。Jimmy 是辛巴族人,會他們的語言,但他從小與父母在奧普沃長大,所以跟其他大部分納米比亞人一樣生活,而且英語流利。他是職業嚮導,所以知道攝影愛好者的要求,安排我們去距離奧普沃100 多公裡的偏遠辛巴族村莊,估計商業味會少些。按照網上的攻略說法以及Jimmy 確認的信息,我們在去村莊前先安排去當地超市採購,買些麵粉、麵包、大米、菸草等生活用品送給辛巴族,花費大約200蘭特(約90元人民幣),算是見面禮吧。我們在崎嶇的碎石路上開了一個多小時,然後轉到一大片沒有路的灌木叢裡再開半小時,才算到達,果然是很偏僻的村莊。辛巴人用枝條做籬笆,將村落圈在一個圓形區域內。村落最中間是牲口欄,再往外散落著一些小屋, 那是他們生活、居住的地方。
我們走進村莊的時候,大部分村民都躲在一個木棚子下面烤火避雨。大家看見我們都很詫異,估計很久沒遊客來這麼偏遠的村莊了。首先要向族長和族長的大老婆打招呼,然後依次問候其他人。打招呼時要握右手,但和我們平時的握手方式又不同。握手時,只有手掌前的手指部分相互接觸,然後輕輕捏一下就行了,嘴裡還得說: 摩羅!(辛巴語,意為「你好!」)
(這位長者是村落的首領)
儘管早就聽聞一個辛巴男人可以娶很多辛巴女人,只要他有足夠的牲畜(主要是牛和羊)就能辦到,這點跟東非馬賽人很類似,但是我沒料想到一個辛巴族家庭的人口總數會那麼龐大。大人可能十來個,還不包括在外務工的,小孩,不下幾十個。當然,他們不一定是一個輩分的,很有可能這個是族長某個小老婆的兒子,而旁邊年齡差不多的很可能已經是族長的孫女。所以一個小小的木棚根本擠不下那麼多人,況且幾根木頭抵擋不了越來越大的雨勢,於是族長邀請我們到他的屋子坐坐。
茅草屋是圓錐形的,比馬賽人的屋子空間略大,大家席地而坐。Jimmy 開始給我們介紹辛巴族的一些常識, 例如怎樣區別辛巴族的男孩和女孩: 男孩的辮子是往後梳的,女孩的辮子是往前梳的。這是個區別的好方法,因為他們沒有那麼明顯的衣著特徵,很難分清男女。而更小一些的孩子,為了將來編辮子,頭髮會留成不同的圖案, 也可以區分。
(孩子們跳起傳統舞蹈,歡樂的歌聲笑聲傳遍村莊)
最讓我們感興趣的當然是紅泥人的膚色。其實只有辛巴族女性才抹這種紅泥,而男人是從外貌上看很普通的黑人,也穿普通的衣服。女性每天都會抹這種自製的,用羊脂和赭石粉混合成泥狀物質。據說這種物質具有封閉毛孔的功能,從而達到保暖的效果。所以辛巴族女性一直都是赤裸上身。Jimmy 說他曾經有一次塗過,結果一覺睡下來渾身冒汗,而旁邊的人卻冷的發抖。這種紅泥抹在身上讓膚色變成紅色,與本身的黑色綜合而變成暗紅,如果在陽光的照耀下,會有釉彩的光澤。成為專屬的「辛巴紅」,所以辛巴族有紅泥人的別稱。此外辛巴族婦女的辮子也很有特色,我們看上去感覺很髒,但是對於她們來說卻是很好的保養。
雨沒完沒了,Jimmy 只能繼續介紹辛巴族來打發時間。估計他把所有知道的知識都在今天說完了。辛巴族的遺產繼承挺有意思:一旦族長過世, 繼承他所有財產,包括整個家庭,不是他的兒子,也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侄子。這很令人不可思議。按照普通人的觀念,如果是這種規定,子女還會很孝順的贍養自己的父母嗎?還是應該由繼承遺產的侄子來贍養?
最後,他們知道我們要走了,所有小孩齊刷刷地跑來,知道會有東西分發,這似乎已經成為了這裡的慣例。族長也很懂禮節,讓所有小孩排好隊感謝我們。看著他們純真中透露出的渴望,自己真不知道是辛酸還是羨慕。我想人們在物質沒有那麼富足的時候,是不是反而沒有很多的煩惱和紛爭?
Jimmy 打聽到靠近奧普沃的地方雨停了,於是我們驅車往回趕,爭取再看一個村莊。雨雖然是停了,但天氣依舊陰沉,看不見絲毫陽光。在這個村莊裡,年輕男人和女人都出門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裡的族長已經過世,根據之前Jimmy 說的辛巴族特有的繼承傳統,他的侄子接替了族長的位置。但因為原族長的大老婆還在,所以她還是擁有最高的威望。
(一位婦女給我們展示她們身上所塗的紅泥是如何做成的)
(紅泥人的住家很簡單,沒有任何裝飾品和家具)
我們剛到村莊,所有的小孩呼啦啦全湧上來。好傢夥,一個村莊不就一個大家庭嘛,居然有近50 個孩子。於是我們開始扮聖誕老人派送小禮物。譁啦一下小孩子全過來了,無數隻手伸向我,有點招架不住。突然我靈機一動, 把Jimmy 叫來,把一袋糖和氣球塞給他。這招果然有效,Jimmy 立馬被眾小孩重重包圍。不過他已經多次見過這種場面,經驗豐富,馬上喊來族長,讓小孩排隊領糖。
(孩子們排隊領取糖果)
(未成年小姑娘的髮髻是往前梳的)
一群小姑娘跟我們混熟後,開始玩自己的小遊戲。幾個人圍起來,依次表演舞蹈,其餘人在旁打拍子唱歌。所謂的舞蹈也就是轉轉圈什麼的,但她們玩得很高興,我們也看得很帶勁兒。天氣依然沒有轉晴的意思,最後我們送上買的日用品,告別辛巴族回到奧普沃。
第二天早上離開奧普沃前,我去超市補充物資,看見一位年輕的辛巴婦女牽著小孩在超市裡採購生活用品,相比前一天看到的那些村莊裡的辛巴族婦女,顯然少了一份原始的純樸。隨著越來越多的辛巴人湧向城市,走進現代生活,估計沒有多少年辛巴族和他們特有的文化即將消失,希望那一天來得晚一些。
此文發表於《旅遊縱覽》2016年8期
原創圖文版權聲明:
轉載時須註明原文轉載自本刊,否則本刊保留追究責任權利
中國生態攝影網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官網
●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2016年《旅遊縱覽》雜誌,郵發代號18-71;
● 中動協科考委訓練營網絡函授班長期招生;
● 2016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生態主題影賽正在徵稿;
● 中國生態攝影網QQ號95453274,微距群號147695197,網址:www.cnecop.com
專注生態攝影第一門戶網站,讓相機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