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又一個世界動畫日,距離歷史上第一部動畫電影誕生過去了128年。而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誕生於1922年,距今也有98年。
28日上午10時,人民日報就話題「100秒重溫童年經典動畫片」發布微博視頻。視頻中共點名了從1961年至2005年間的18部童年動畫,跨越四十載,影響三代人。
《小蝌蚪找媽媽》與《沒頭腦和不高興》
這是兩部19世紀60年代的作品,分別播放於61年和62年。
這個時間段是中國早期動畫的分水嶺。1960年前的國內還處於摸索階段,其中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就誕生於這個階段。
1960至1965年是國內動畫發展的繁榮時期。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大鬧天宮》被人公認為當時動畫領域的巔峰之作,甚至被認為可以代表當時的中國動畫。
《小蝌蚪找媽媽》與《沒頭腦和不高興》作為國內早期的動畫作品,在那個動畫資源稀缺的年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到90年代的電視節目上仍能看到這兩部作品,足以見得影響之深遠。
80年代《九色鹿》、《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作品影響一代人
動畫作品為何跳過70年代直接講到80年代?因為1966至1976年是中國動畫動蕩的十年,作品凋零,人才埋沒。變相地讓國內的動畫停滯10年,嚴重阻礙了動畫藝術的發展。
80年代開始藝術復興,中國動畫的第二個繁榮時期。10年間湧現出多家新的動畫單位,不再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枝獨秀。期間全國共製作動畫219部,創造了大量高水平的動畫作品。
這個階段國內市場分為兩部分:外來動畫和國產動畫。
當時美日動畫風靡全球,大量的國外作品被引進,比較出名的有88年引進《變形金剛》、85年引進《藍精靈》等。
而國內也不甘示弱,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就像人民日報點名的《葫蘆兄弟》、《黑貓警長》、《九色鹿》、《舒克和貝塔》等。
90年代大量引進日漫,國漫市場被嚴重壓縮
90年代,中國動畫的發展並沒有呈現想像中的突飛猛進。雖然也有像《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海爾兄弟》這樣的優秀作品,但開始出現後繼無力的態勢。
原因在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好是日漫發展的黃金時期,而9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直接截停了動畫行業飛速發展的勢頭。在此消彼長的態勢下,日漫湧現出太多的優秀作品,隨後於90年代大量湧入中國市場。
那麼當時有哪些作品進軍了中國市場?
《龍珠》,1988年引入中國香港。當時無論是漫畫還是動畫都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部作品在目前仍然保持著漫畫單行本的最高銷售紀錄。
《新世紀福音戰士》,1997年引入中國臺灣,1998年中國大陸播出。這部作品在日漫史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即便是今天也是最頂尖的作品,在當時的國內根本沒有任何國產作品能與之媲美。
《灌籃高手》,1995年引入中國,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無數青年因為此部作品愛上籃球。
據統計80、90年代,共引進日本動畫達160餘部。無論是創作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越國產動畫,導致當時的國內市場幾乎被日漫佔領,國漫的生存空間十分狹小。
千禧年後國漫回暖,優秀作品層出不窮
千禧年後,國內新政策出臺開始扶持動畫行業,隨著各行各業資本的進入,各地開始出現動漫基地,國內二次元產業開始發力。期間傳播方式從紙媒到網際網路多向傳播,國漫形勢開始好轉。
2000年《關於加強動畫片引進和播放管理通知》:要求每個電視臺必須播出10分鐘以上的動畫片,其中60%以上必須是國產片。
2005年《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若干稅收政策通知》:明確指出,對從事動畫。漫畫創作、出版和生產、發行的企業免徵企業所得稅。
在政策的幹預下,國內動畫先後出現《藍皮書和大臉貓》、《哪吒傳奇》、《大耳朵圖圖》等優秀作品。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喜羊羊與灰太狼》,於2005年首播後迅速走紅,成為影響95後00後的動畫佳品。
千禧年後中國動畫真正發力應該要從2005年後算起,在那之後湧現出一批非常優質的動漫作品,《虹貓藍兔七俠傳》、《秦時明月》、《洛洛歷險記》等。由於早年的積弱,2010年前仍是日漫佔領主要市場。但這些優秀的作品為後10年的國內市場打下基礎。
後記
隨著動畫產業的逐漸成熟,如今的動畫科技已不是數十年前的作品可比。但是作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動畫,在今天這個「世界動畫日」中是否有勾起點點回憶?
那些熟悉的臺詞,那些童年的回憶,那些動畫裡經典又可愛的形象。這些童年的動畫在生命之初曾教予勇氣、智慧、善良、友愛……
回憶不老,童心常在。你都看過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