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19年前的一部荒誕電影《大腕》,荒誕的故事到現在,幾乎全部應驗成了現實!
有人說,「馮小剛去拍電影實在可惜了,應該去做生意!當初要是聽馮導的,早就發財了~」
雖然這是玩笑,但隔著19年的時間維度回看這部電影,除了有讓人感到非常可笑的地方,還有一些可以思考的東西。
01 神預言毫無疑問,在電影《大腕》當中最出彩的經典場面就是來自李成儒那1分26秒的斯坦尼康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這整個表演過程李成儒一氣呵成,完美至極,於是這段1分26秒,328個字的臺詞被載入了中國影史:
有沒有一絲熟悉的味道?現在是不是覺得你買的房子貴也有它貴的道理?
「網站就得靠錢砸,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先高薪聘幾個罵人的槍手,再找幾個文化名人當靶子,誰火就滅誰。網站要靠點擊率,點擊率上去直接賣給下家.」
此時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網際網路的大佬們還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網際網路未來不知道在哪裡~
可後來的事實證明,衣、食、住、行,只要搭上網際網路,基本都是這個路子。
再說廣告。
電影中諷刺「葬禮」竟能用來拉來各種各樣的廣告,可現實生活中我們目之所及都是廣告。
不僅影視、綜藝中大量的廣告植入,生活中的公交站牌、貨車車廂、地鐵走廊也是如此。
還有各種借名人而起的直播帶貨,各種商品借名人勢頭虛假宣傳,讓人直呼做人的道德底線……
可悲的是,那些在當年略顯癲狂的話,如今卻成為了現實。
忽然有了一個疑問:
到底是瘋子說了真話,還是我們現在都瘋了?
02 電影唯一的「敗筆」無疑,這是馮小剛「去王朔化」「去劉震雲化」的電影中,藝術成就最高,最具風格化的電影,也是一部值得反覆回味且「常品常新」的電影。
其中,「借假諷真」以電影中的荒誕幽默情節諷刺現代生活的滑稽失衡,簡直力透紙背!
唯一不足的是,電影裡面葛優和關之琳的感情戲。
節奏太快,兩人之間的「愛情」來得莫名其妙。
葛優飾演的尤優,作為一個男人的愛上這樣一個美女一點兒也不奇怪!
「恃靚行兇」,被稱之為「一代神顏」的關之琳,夠美、夠狠、也夠自信,來飾演好萊塢名導的私人助理一點兒也不為過!
我們懂導演的意思,再精彩的電影也不能少了美女的襯託,一如成龍的功夫電影也會要一兩個「花瓶」。
但作為女性角色的關之琳,在感情戲中對葛優的感情,從改觀到欣賞就顯得過於唐突,更像是在硬凹一場與男主角的感情戲。
當然,僅是一家之言。
記得孟廣美在《圓桌派》中提到馮小剛對他的評價是,「我沒想到那麼大的導演,在酒桌上能做到,能屈能伸,令我大跌眼鏡。」
一直覺得馮小剛應該是「雙重人格」的人。
一方面他深諳市場規則、資本運作,一方面又很想有自己功成名就的作品。例如像《大腕》《天下無賊》《1942》《唐山》這樣的電影。
賀歲片他拍得,文藝片他也拍得,發人深省的電影他也拍得。
可單論票房成績,《大腕》當年取得了4000萬的成績,結合那個年代的貨幣價值,已算不錯,可是與3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相比,利潤寡淡,不甚寥寥。
滿腔家國情懷的《一九四二》撞上同期上映的是《泰囧》票房只有3億多,連成本都沒收回來。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十九年前年《大腕》上映沒有翻起什麼浪花,卻在十年後、十五年後,甚至今天越來越發酵的厲害。
更是被許多人譽為:「如果當初看懂了這部電影,現在就發財了!」
這可能就是鼓勵人沉心創作、認真對待自己作品的理由。
年紀越大,越來越能理解馮導的「左右逢源」。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審時度勢,左右逢源,雖被很多正人君子所不齒,但無疑可以讓人活的更好。
40多歲,是馮小剛創作生涯的巔峰時期,前有《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後有《非誠勿擾》。
而夾在中間的幾部不甚有名的電影似乎更耐人尋味,像《手機》《沒完沒了》。
馮小剛故事裡的人,不太相信許多疑似的崇高,更擅長用一種解構的方式把它們解構掉,並通過葛優不動聲色的冷臉,讓觀眾大樂一番。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道理,他太懂得了。
曾經執導的《北京人在紐約》,一臉匪氣的姜文砸掉鐵飯碗去紐約,追逐美國夢。
如今,中國人去追逐美國夢,能播嗎?
但終究,在一番嘲弄和消解之後,真誠的人文情懷還在,那種「玩笑擱一邊我們是真想好好說點事」的勁頭還在。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