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小姐姐16年做個人公眾號時的簡介~
儘管在北京遇到很多有趣的朋友,可她是很有特質的一位,沒來由的,我會覺得她是個有故事的人,大概這是冥冥之中的某些共鳴。
與小姐姐的相遇,雖十分偶然,卻覺得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或許可以解釋為「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
這次遇見起於豆瓣上看到她的讀書會,她在簡介中寫下的文字令我嚮往,雖然沒有太多信息,但很莫名其妙地,我覺得她是我想認識的人,大概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最開始與小姐姐聊天,我表示請她參加檸檬的活動,她也覺得我們在做一件有趣的事。可陰差陽錯,從未如願。
後來,我請她參加一次聚會,才最終見到彼此。
儘管那次相聚沒有太多交談,她因為有事匆匆離場,但我仍覺得,她是一個有趣的人。我從始至終都很篤定,她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後來,我去了她的讀書會,發現她們在探討很純粹的哲理問題,這是我從未嘗試碰觸的世界。遂無深刻的見解,悻悻離場,頗多遺憾。
終於等到檸檬的真實故事計劃,才終於跟她有些更深入的交流。
我想寫的人有很多,可不知為何,剛一冒出真實故事計劃的念頭,我就想到了她。
大概是因為遺憾,我深深遺憾在兩次會面中沒能發掘她的故事,沒能跟她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
她爽快地答應了我的採訪,頗有一拍即合的感覺,在這裡表示感謝。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憑藉一個小時的通話,我認為她是一個在努力追尋改變的人,儘管有著社交恐懼症,可一直在挑戰自我,去做一些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這一點值得很多人學習。
在故事的開始,我不得不感嘆堅持的力量。從16年讀大三,她的讀書會延續至今,期間遇過很多人,與陌生人產生牽絆。
有些關於牽絆的故事,美到令人流淚。
17年,她在自己的公眾號做了個每月一書的活動,為參與活動的人每月寄一本書。
不會直接問參與者他們喜歡怎樣的書,她會去翻一下參與者的朋友圈,結合前期聊天調查的分析,作為選書的依據。
A姑娘參加了這個活動。在姑娘的朋友圈翻到幾張小孩兒的照片,以為是位新媽媽,就寄了本《親愛的安德烈》給她。
A姑娘反饋自己讀過這本書,於是再次翻朋友圈,發現姑娘的爸爸已去世三年,她在朋友圈會輕描淡寫記錄一些思念,極力掩飾自己的悲傷,用力地呈現樂觀:讀書、養貓、寫字。
感動不已,木安為她推薦了一本暖心的書,並附上一封長信。這封信連結了原本兩個不相干的陌生人,後來還曾線下相會。這就是我信仰的力量,善意與真誠作為橋梁,點燃了相遇的花火。
用我的文字講述這次相遇實在蒼白無力,附上木安對這段故事的記錄。
木安所做的事情,跟我一直以來強調的觀念不謀而合——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她沒有帶著功利心去做事情,僅憑著一腔熱愛,把讀書會一直堅持做了下來,看似沒有收穫什麼,實際上她得到了太多太多東西。
16年至今,她的讀書會已經走過四個年頭,在這裡發生過無數次觀點上的碰撞,她收穫了新知、感動、溫情、朋友和更多看世界的角度。
讓我倍感振奮的是,她在這裡也遇到了自己的男友。倘若堅持做一件事情,把時間的維度拉到足夠長,總會得到很多不期而遇的驚喜,在她身上我再次印證了自己的人生信條。
喜歡讀書的人大概都很超脫,她的特質也是如此,無論對待人生、工作,或是感情,她都表現出與多數人不同的灑脫氣度。
在一個物慾的世界裡,能保持獨立的思考是一件足夠慶幸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豐盈且曼妙的處世觀。
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的,希望講一些普通中略帶點倔強的故事,而木安就是極契合的一位姑娘。
沒有波瀾壯闊的經歷,也沒有傷心欲絕的悲情,她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一路走來,不斷成長,收穫許多感動與溫暖。不與物慾的社會同流合汙,這是她的倔強。
我忙裡偷閒、斷斷續續寫下這些文字,覺得會有些辜負小姐姐的厚望,沒有講好她的故事。我想講的東西很多,可惜詞不達意,我多麼希望刻畫這樣一個完整且立體的人格,然而只能在這裡表示歉意。
但總的來講,她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兩點人生啟示:
一是人生中總要去嘗試一些自己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當你做成這樣的事情時,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那麼美好,那會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二是要做時間的朋友,「堅持」二字有著世間最偉大、最奇妙的力量,它能帶給你的回報遠超想像。
最後呢,希望以小姐姐喜歡的一句話結尾,「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願我們都可以成為一束微光,為這渾渾噩噩的人間增添一抹亮色。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