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年末,想必少不了喝酒,赴日生活的你真的了解日本的酒嗎?你知道出名的日本酒是什麼嗎?」
一說起日本酒,相信絕大多數人能想到的就是清酒。很多對日本酒不甚了解的小夥伴們,更是直接把日本酒和清酒畫了等號,至於風味嘛,則被認為是「清淡沒味道」。可是,日本酒真的是這樣的嗎?
這種誤解簡直堪比認為中國酒就是高度白酒……
在萬葉集(759年)一書裡,就有關於日本濁酒、黑酒、白酒等的記載。而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日本酒在世界上揚名,則是在明治5年(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Japanese Sake的名字也是初次次被地球另一端的人所熟知。此後日本的釀酒工業又經歷了現代化的長足發展,這才有了現如今的日本酒的樣子。
當然也不能怪別人傻傻分不清楚,除了濁酒之外,日本的清酒、燒酒和泡盛等,基本都呈現出透明的液體狀,看起來「差不多」。
下面還是讓我們來逐一介紹一下這些日本酒吧。
清酒 せいしゅ
濁酒 どぶろく
清酒是一種釀造米酒,簡單來說是通過將米、米麴(即米曲/酒麴)和水發酵形成濁酒之後過濾而得到的酒。核心是用麴黴菌糖化大米,通過酵母的幫助發酵釀製而成。清酒和黃酒、葡萄酒等一樣,都是釀造酒的一種。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進行壓榨和過濾,呈現出乳白色的,就是濁酒啦。其風味酸甜適口,有點「高度酒釀」的感覺,是一種輕鬆可愛的小酒。
根據日本酒稅法,清酒還需滿足一個條件就是酒精度不超過22度。所以通常的清酒的酒精度都在15度左右,而起泡清酒(在清酒中加入二氧化碳)之類的低度清酒甚至可以只有5度左右,和啤酒基本持平了。
以清酒為基酒的雞尾酒更是在日本的酒吧流行開來,又時髦又不上頭,才是大家想小酌一杯的目的嘛。
日本酒雞尾酒
按清酒的原料和製作工藝,日本的清酒可以分為普通酒和特定名稱酒兩種。這裡要先說一個概念,即精米步合(精白度),是指「一粒糙米被研磨後剩下部分的百分比」。假如一款吟釀酒的精米步合是60%,就說明這款吟釀釀造用米的糙米至少磨去40%,米白剩下60%。
這麼處理的好處是米香更醇,畢竟米的糠層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容易影響糖化,降低酒的品質,所以精白度越低越好…
壞處就是…成本增加,米的用量蹭蹭的漲。米心中白色不透明的部分被稱為「心白」,所以這個過程也可以簡單粗暴的想成「儘量用米心去釀酒」。當然大家也不用介懷於「浪費糧食」的問題,釀造清酒的米和我們普通食用的米並不一樣,通常選擇糯米來進行釀造。
糯米的米心富含澱粉且構造上不少細小的空隙,更適合釀酒,大米、粳米、秈米等也不是不能用嘛,就是品質上有所差距。
表面看起來大吟釀也只比吟釀差了那麼10%,但打磨的越多的米粒自身也會越脆弱,想要提高那10%的精米步合那也是困難重重。因此千萬別覺得這是「瞎講究」,不過一旦到達40%或者以下的精米步合,在品質上的差距幾乎就已經不大了。
簡而言之,清酒「檔次」的劃分,一個是看是不是有「純米」二字,有的話,說明其在釀造的時候沒有添加酒精,二是看精米合步,鄙視鏈大抵是大吟釀>吟釀>本釀造>清酒。純米大吟釀就是站在清酒鄙視鏈頂端的那款酒,通常是高貴的代名詞。
此外,大家經常在清酒酒標上能見到所謂的「辛口度」,是指酒中葡萄糖和其酸度這2個數值計算而出的值,具體為:甘辛度=葡萄糖濃度*0.86-酸度*1.16-1.31。
甘辛度為6的酒被認為是「非常辛辣」,而甘辛度為-6的被認為是「非常甘甜」,共7檔。
辛口度指的是酒層面的「辣」和「不辣」,越是「辣」的酒通常越是爽口醇厚,滋味馥鬱。日本清酒也如法國葡萄酒似的,有酒莊「銘柄」,白鶴、月桂冠、寶酒造、大關和日本盛,這五巨頭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其產量總和大約佔日本清酒產量的30%,是日本清酒的「頂流」。
剛才所提到的獺祭相較之下可以算是「新貴」,但銷售額也已經來到了第八名,不容小覷,他們的海外銷售策略可謂異常成功。
當然,買什麼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口味和荷包來決定。類比一下我們中國的白酒,茅臺迎賓酒也是「茅臺」,茅臺王子酒也是「茅臺」、但普通人心裡的茅臺,恐怕只有飛天而已,這麼說你肯定懂了吧。
燒酒 焼酎 しょうちゅう
從燒酒的燒字就能感覺到,相比清酒,燒酒是更「烈」的酒。日語中的「酎」字,也有反覆釀酒之意。從工藝上說,燒酒則和我們的白酒、蘇格蘭的威士忌一樣,都屬於蒸餾酒。所雖然是蒸餾酒,不過日本的燒酒酒精度大約在25%-36%之間,低於伏特加威士忌等酒,但對口味相對清淡的日本人來說,說燒酒就是日本人的「白酒」也不為過。
相比清酒的無處不產的清酒,日本燒酒主要產自九州。
據說燒酒就是幕府末期薩摩藩(鹿兒島)藩主島津齊杉用當地特產「薩摩芋」(紅薯)所生產的一種軍需品,其後逐漸演化成了人們餐桌上佳品。
按日本的酒稅法,燒酒還分為甲類和乙類。
甲類燒酒多用蒸餾塔通過連續蒸餾而得,風味上寡淡如水,比較適合兌飲料。
乙類燒酒則多通過蒸餾罐一次蒸餾而成,保留了原料的風味,因此更受人們的喜好。
乙類燒酒也被稱為本格燒酒,是燒酒中的名門正派。
相比清酒,燒酒的原料十分的多種多樣,可以是大米、小麥、高粱玉米等穀物,也可以是紅薯芋頭土豆等,甚至可以是幾種混用,比較不拘一格。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燒酒會標註「米燒酒」、「麥燒酒」、「芋燒酒」等的原因。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相比用料講究價格高高在上的純米大吟釀,燒酒的價格就親民的多,能在下班之後呼朋喚友輕鬆的喝至微醺,也花不了幾個錢。
因此在眾多日料店、居酒屋裡,燒酒的消費量遠大於清酒。在喝法上,燒酒也頗為自在,雖然對於酒溫其實是有講究的,但加熱不加熱、加冰不加冰、加水不加水,更多還是憑自己的喜好即可,可說是十分自在。
在日本的各色餐廳、居酒屋和酒吧裡,用燒酒調製的雞尾酒也不在少數。各類影視作品裡經常出現的「烏龍酒」,大多就是烏龍茶兌燒酒。
日本的燒酒也有類似於清酒的「銘柄」序列,但這個名單也太長了一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情況自行嘗試。
泡盛 あわもり
嚴格說起來泡盛應該算是衝繩特產的燒酒,但又與燒酒不盡相同。
其一是選材,相比燒酒的不拘一格,泡盛僅選用硬度更高、粘度更低的泰國米而非日本米來釀製,
其二是酵母,泡盛在釀製的過程中要加入黑麴菌(黑米曲菌)而非普通的米麴,這種酒麴相比普通米麴更適合衝繩的溼熱天氣,讓泡盛有了獨具一格的風味。
乍一聽泡盛之名,還以為泡盛是清風佛面似的低度起泡酒,但它在酒精度上甚至能突破了清酒和燒酒們的上限,泡盛中不乏40度甚至更高的酒。雖然有,不過這些高度泡盛日本人其實也不太愛喝,更多是用在活動當中,或是加冰來喝。
由於僅在衝繩一地出產,泡盛的產量相比清酒和燒酒還是略顯少,而且由於衝繩向來在日本物流圈中屬於「偏遠地區」,配送費用高昂,倒也造就了其成為衝繩限定的風味。
能在衝繩的海灘看著落日餘暉的同時喝上一杯熱帶風情的泡盛雞尾酒,是不少日本人心中假期的樣子。
年關將至,日本就業的小夥們,「酒關」小編只能幫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