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題材的電影裡,經常會出現機器人的元素。
無人駕駛、搶災救災機器人、老人與孩子的智能伴侶,甚至會有機器人醫生,問診開藥做手術。
對機器人的想像,反映了人們的一種設想:
人類相信,未來的世界,一定是人工智慧化的世界。
如今,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出現在了真實的世界裡。
後疫情時代
餐飲的未來在「無人領域」
疫情之下,許多行業一夜「速凍」。
但凡是需要人際接觸的行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嚴重打擊。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78億元,同比下降7.5%。按消費類型分,4月商品零售25871億元,下降4.6%;餐飲收入2307億元,同比下降31.1%,降幅比上月收窄15.7個百分點。1-4月,商品零售98425億元,同比下降13.1%;餐飲收入8333億元,同比下降41.2%。
毫無疑問,餐飲業幾乎是疫情期間受衝擊最大的零售細分行業。我的朋友老六說,他樓下的麻辣燙,已經退掉店面,改成擺攤式運營了。
歸根結底,疫情期間,在家待著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常態。因為只要去餐廳,就不可避免要與人接觸,危險係數就高了一大截。
而且,在大部分餐廳,一道菜餚,從製作到上桌,都需要經由好幾個人的手。
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被認為是「噱頭」的無人餐廳一下子爆火。
這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當下的必需。
時至今日,疫情影響漸漸變小,但「無接觸」依然是後疫情時代餐飲運營的關鍵詞。隨著復工潮需求回暖,「無接觸」成了餐飲業增收、突圍之法。
而機器人送餐,完全滿足餐廳對餐品衛生、安全多項訴求。
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一家純正的「機器人餐廳」已經在廣東順德正式亮相。
神奇的「機器人餐廳」
後廚中,整齊劃一的機器人在揮動手臂,一盤盤精美的菜餚就此誕生,並經由雲軌,從天而降,精準地落在餐桌上。
菜色誘人,熱氣撲騰。
在火鍋配餐區,一個機器人快速翻轉手臂,以嫻熟的動作在進行配菜。
在另一邊,一個機器人,正忙著製作漢堡。
約2000平米的餐廳裡,分布著炒鍋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粉面機器人等20餘種餐飲機器人。這些機器人一起開動,可以同時為600人帶來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就餐體驗,可以提供近200種各式菜品,實現最快20秒即刻出餐。
這簡直就是一個機器人的科幻世界!
但這不是科幻小說裡的場景,而是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裡的「硬核」實景。
6月22日,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廣東順德正式開業。這樣一個充滿科技感的餐廳,讓現場的參觀者感到驚訝和讚嘆。
早在今年1月,千璽集團首家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已經在廣州開業,筆者曾親臨現場,置身其中,我當時的感覺只有一個:穿越到了未來的科技時代!
而這一次,千璽集團的機器人餐廳又有了大升級。
據了解,這一次開業的機器人餐廳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是千璽集團最新技術、產品、系統、業態的集中呈現。餐廳使用的機器人中,粉面機器人、早餐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等7款餐飲機器人是首次亮相。
除了新增的機器人,原有的機器人也進行了迭代升級。以漢堡機器人為例,升級後不僅更加穩定,而且出餐效率提高至20秒/個。
要知道,市場上其他快餐店做一個新鮮漢堡,最快也得30-40秒!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機器人餐廳,一切都是「透明」的。
食材全流程可監測、溯源更精確,無人化操作更衛生、更安全、更放心。
這個機器人餐廳裡的食材,採用的是源頭「直採模式」。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和可溯源,碧桂園自主研發了一套智能信息化集成系統。標準化處理過的食材由冷鏈配送到達餐廳後直接進入冷庫封閉保存,直至食材進入機器人烹飪設備,整個過程與人工隔離。
科學完備的管控體系以及大量採用智能化設備系統,將人工操作帶來的食材汙染機率降到最低,從而保證更衛生、更安全。
疫情陰影之下,無接觸的安全的餐廳!
科技為餐飲賦能
可以想像,在疫情經久不散的當下,像這樣的安全餐飲,將會成為未來餐飲界的主流趨勢。
民以食為天,餐飲依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巨大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比上年增長9.4%。伴隨疫情後復工復產有序開展、居民消費進一步釋放,預計2020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
但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是,一直以來,餐飲業都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眼看著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人員流失率越來越大,餐飲老闆苦不堪言。
而且,隨著中國的產業發展升級,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將流向新興行業,工作環境差、重複繁重、缺少技術含量的餐飲業越來越難吸引年輕人。
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被調查餐飲企業平均人員流失率達到了10%。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了。
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有幾個年輕人願意投身餐飲業,成為一個廚子或者服務員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機器人明顯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相比人來說,機器人穩定、高效、智能,優勢日益明顯。
以碧桂園旗下的千璽集團為例,截至目前,千璽集團已經擁有核心研發團隊300餘人,旗下智源科技已立項80多個研發項目,已累計提交超500項專利申請,已完成漢堡機器人、雲軌系統、一體化全自動蒸箱、火鍋智能配餐機器人及自動物流系統等61種樣機的研製,其中煲仔飯機器人、雪糕機器人已進入量產階段。
像這樣的機器人餐廳,千璽集團已經打造了6家,涵蓋中餐、快餐、火鍋、煲仔飯等多個不同品類,並在東莞市麻湧鎮建設60000平方米中央廚房,以標準化模式保障機器人餐廳和單機設備的原材料供應。未來,還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建設更為先進的中央廚房。
一個機器人王國,正在誕生。
未來已來
從「黃金時代」走向「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從高速增長走向平穩過渡。
在這樣的浪潮下,多元化成為了頭部房企的第二戰場。
恆大造車、萬科養豬、融創搞文旅,碧桂園,則把目光投向了科技。
2019年初,碧桂園提出了「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全新定位,驅動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成為了「三駕馬車」,助力碧桂園加速駛向多元化新賽道。
而機器人,無疑是碧桂園的重點發力方向。
被楊國強稱為「多元化業務發動機」的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在2018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已成立5大研究院,組建3000人研發團隊,其中博士、碩士佔29%,並在機器人研發、製造、應用一體化,機器人與裝配式、BIM技術融合等方面實現技術創新。
截至2020年4月23日,該公司已累計遞交專利申請2168項,獲授權421項,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核心技術。
其中,建築機器人在研產品50項,已投放工地測試30多項,填補行業空白。在研醫療機器人6類10款,其中有4款產品啟動註冊申報,2款進入臨床試驗優化階段。在研核心零部件及軟體30多項。同時,公司也布局新型建築材料產品線,推動建造新工藝與機器人協同發展。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曾說:「如果說主營業務是老虎,那麼新業務就是翅膀,『老虎插上翅膀』,新業務會給主營業務帶來更大價值」。
機器人業務,無疑是碧桂園最有力的翅膀。
往深處看,碧桂園的科技戰略,也暗合中國目前的發展戰略。
時下的「華為熱」代表了中國經濟的一種「價值取向」:科技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真正密碼。
中國要發展,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有一批實力過硬、能打硬仗的科技企業,這是中國崛起的精髓所在。
在這一點上,碧桂園和華為一樣,都有一顆初心,都有一份赤誠。
「機器人事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我們要走在前列,成為高科技的企業。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而機器人餐廳,無疑是碧桂園科技徵途上的一座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