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的作品在明代中期才開始受到推崇,很難想像他作品中彌散的孤寂冷傲會受到明代文人的極度讚賞。究其根本大概就是時局動蕩,社會黑暗,敏感的文人士大夫群體自發地開始追求清正之氣。倪瓚的孤傲正好符合了文人群體的追求,由文人層面影響到了豪門貴族。此後才有畫家系統地臨仿倪瓚的作品,這種狀況在明末清朝達到了高峰。清初的四王、四僧都畫過臨仿倪瓚的作品,其中學得最像,畫的最好的一位畫家當數弘仁。同時代的畫家甚至稱弘仁為「當世雲林」。
弘仁 松溪石壁
《松溪石壁》就是弘仁仿倪瓚風格而創作的一幅作品,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整幅作品透露出一種荒寒的感覺,即便是畫中綠樹濃蔭、青松挺拔,依舊讓人感覺到蕭瑟。弘仁的大多數作品筆墨簡約,這幅畫相對來講可以稱之為他作品中的工細之作,畫中的斷崖林立、飛瀑直瀉,亂木從峭壁上生長,忽然見到了山中樓閣,卻被林木遮擋,到處都流露出「欲說還休」的感覺。初看覺得弘仁已經敞開心扉,細看才發現他還在隱藏著什麼,也許在隱藏他瘋狂的吶喊抑或是他遮臉哽咽。總之,越看越讓人傷神。
弘仁 松溪石壁 局部
在日常生活中,弘仁以明末遺民的身份自居,徹底遠離繁華。於是他喜歡畫深山密林等人跡罕見之處,當他畫人煙出沒之地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流露出高冷清寒的味道。這種身處紅塵之中,卻與世俗格格不入,讓人更加痛心。這種悲愁苦痛讓人想到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蕩,有感而發才是創作的高級階段。創作過程是自在的,內心是悲涼的,這種反差賦予作品深沉的力量感。這也就是同時代的畫家把他稱為「當時雲林」的主要原因。一幅好的畫作哪怕在技法上有欠缺也不能露出甜俗的味道,更何況弘仁在技法上也同樣出眾,讓他的作品佔領了藝術新高度。
弘仁 松溪石壁 局部
弘仁在創作《松溪石壁》時沒有隻學倪瓚,他還活學活用了黃公望的寫生之法。畫面布局就是弘仁隱居黃山的實景,充滿力量感的線條描繪出硬挺的山石,近似於長方形的石塊展示出山川的奇崛之美。看似混雜在一起的景致,實則層次分明,在空間處理上好像有一個長鏡頭,將空間盡力壓縮,然後一鏡到底,讓畫中充滿了自然意趣,營造出更加幽深的空間感。以點苔代替皴染,賦予山體明淨的美感。山巒明明沒有多餘的顏色,也能感受到厚重的體積感,這就是弘仁在創作中的獨到之處。
弘仁 松溪石壁 局部
《松溪石壁》是弘仁中年時期的作品,在構圖上還會追求一點裝飾性美感。到了弘仁晚年,在他的筆下就再也看不到這種細節了。繪畫也像修行,青年時會迎頭猛進,中年時會偶爾駐足反思,晚年就會忘記一切章法規矩去追尋自由自在的圓滿境界。
拓展閱讀
秋景山水不再充滿離愁別緒,也能流露濃濃暖意,沈周畫《會友圖》
不必登高就能一覽眾山小,清初石濤繪《重陽登高圖》
我用我法畫江南煙雲山水,揚州名句華喦繪《隔水吟窗》
打破形式束縛,從神似引發共鳴,八大山人繪《荷花翠鳥圖》
用筆墨營造秀雅明淨空間,讓作品充滿浪漫氣息,鄒喆繪《秋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