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枝頭春意鬧,法桐樹下鷺煩人。近日,鄭州緯一路東段的「天屎之路」又應時開啟:法桐枝頭,夜鷺忙著築巢育雛,鳥屎亂拉;樹下街頭,環衛工天天堅守受累,匆匆路人也遭殃。
這段「天屎之路」「臭名」遠揚。鄭州的法桐很多,但很多夜鷺對這裡情有獨鍾,年年來此安家。雖然每年的「待遇」不同,但一直相安無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觀念的變化,由開始市民變著法子驅趕夜鷺,到路人躲著走,再到現在的忍氣吞聲,這裡的夜鷺每年都是「贏者」。一邊是夜鷺汙染環境騷擾市民,一邊是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鳥類的呼籲,「天屎之路」一直無解。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而「天屎之路」反映的是人與鳥之間很難調和的矛盾。鳥聚集鬧市區築巢育雛本來就有違常態,存在傳播疾病的風險不說,隨時拉下的鳥屎更讓人難以忍受。開車經過時落在車上也就算了,如果落在上班路人的身上,恐怕會直接影響到一天的好心情。更何況,該路段還有一個小學,如果落在孩子們的身上,他們能坦然帶著鳥屎坐在教室學習嗎?偶爾一次或許可以忍受,但連續幾個月都面臨這樣的窘境,即使這些鳥兒再可愛,孩子們恐怕也很難對這些鳥兒愛得起來,更不用說去保護它們了。
「天屎之路」問題真的無法解決嗎?從現實來看,一方面,這些鳥兒已經對這裡「產生了感情」,根據這些鳥兒的特性,它們不可能輕易轉移到別的地方。另一方面,周圍的單位和居民區搬遷的可能性不大,學校為鳥兒「讓路」更不可能。因此,儘可能減少「天屎之路」對行人帶來的影響,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躲避鳥屎,路人戴草帽、頂書包、撐雨傘。街頭大路口,雨棚、遮陽傘都能給路人提供便利,傳遞溫暖。如果能在該路段搭建供路人通行的廊棚,「天屎之路」則有望成為網紅。一方面,廊棚下可以裝飾一些關於夜鷺的展板,也可以布置一些文化知識,讓路人不再擔驚受怕,同時成為觀鳥的「打卡地」,讓孩子能安心地在棚下近距離觀鳥,了解夜鷺的生活習性,感受它們的母子之愛,培養孩子們保護鳥類、愛護大自然的意識,用行動救護從樹上跌落的幼鳥,成長為保護鳥類的「天使」。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進行清洗消毒,除去傳播疾病的安全隱患,減輕馬路「天使」的工作壓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主題,保護鳥類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天屎之路」是生態環境向好的反映,也是路人無奈的體現。用心用情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摩擦與衝突,為的是保護自然,也是保護我們自己。將「天屎之路」打造成「天使」之路,將「汙點」變「亮點」,何樂而不為呢?(老車新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