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 番仔樓
攝影/小李
觀山李氏民居(南安市眉山鄉)2019年10月16日入選第八批國保單位。
這棟在半山坡上的二層「番仔樓」格外顯眼,相傳它是當年旅居印尼的華僑李功藏於1900年開工修建,建築立面採用傳統閩南紅磚,整體結構上具有南洋建築的特點,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現在仍然有李家後人居住。
番仔(也稱番客),是那時閩南一帶對下南洋打拼人們的稱呼,他們榮歸故裡所修建的,閩南與南洋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統稱為番仔樓。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下南洋打拼的傳奇故事。
2020.2.2 龜粿
攝影/小李
龜粿,一種由糯米粉、豆沙、糖等原料製成的閩南小吃,每家所使用的原料和做出來的顏色、口味各有不同,但是外觀上都是龜的形狀。龜是古代祥瑞「四靈」之一,在閩臺地區,中華民族對龜的崇拜凝結成了獨特的龜習俗。人們製作並用龜粿來敬神靈、祝長壽、祈福闢邪,這是閩臺地區敬拜儀式上十分常見的一種貢品,在正月初九敬天公的儀式上尤為常見。
正月初九是民間相傳中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全世界只要有講閩南話的地方,正月初九就有隆重的敬天公儀式。在敬拜時,由家中的長者點蠟燭、上香拜拜,祈求一家大小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2020.2.3 繩武樓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攝影/小李
「人生是一場旅程。我們經歷了幾次輪迴,才換來這個旅程。而這個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膽一些,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夢……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讓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讓我們創造奇蹟。」——《大魚海棠》
繩武樓,《大魚海棠》椿的閨房和及海天之門的取景地。
這是一座位於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的圓形土樓。繩武二字典出《詩·大雅·下武》「繩其祖武」,意為繼承先祖業績。繩武樓三字是樓主葉處侯親自題寫,這座樓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五朝,共百餘年才修建完成。傳世數百年,現今整座樓保存仍相對完整。每一層各有二十四個開間,處處可見石雕、木雕、泥塑、壁畫等,整座樓中光木雕就有600多處。繩武樓可以說是小志去過的那麼多土樓中裝飾最精美的一座。
2020.2.4 立春
攝影/小李
2020年2月4日17時3分 立春節氣——《中國天文年曆》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
立春之際,漳州流傳村「天一總局」門前的菠蘿蜜,已經初見「碩果」啦!
除此之外,古厝的外牆上,也盛開著一些永不凋零的花——這幅「喜鵲登梅」是在廈門市海滄區具有百年歷史的蓮塘別墅中拍攝,「喜鵲登梅」是閩南紅磚雕刻的經典之作。閩南紅磚雕刻,是最能體現閩南地方特色和民俗風貌的一種藝術。它題材雖然十分豐富,但主題無不體現閩南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2020.2.5大厝
攝影/小李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小雅·斯幹》
燕尾出於《詩經·小雅》中的篇章《斯幹》,原文是周王修築宮室完成時的祝頌歌辭。這不僅僅是燕尾飛簷的出處,同時也表示著「燕尾飛簷」的建築裝飾僅限用於帝王宮室。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這是閩南傳統民居紅磚大厝的重要表現形式。閩臺以及東南亞地區,現存上百年歷史的紅磚大厝數不勝數,燕尾脊不單單是這些大厝的相同之處,更是連結全球數千萬閩南人的情感紐帶。
2020.2.6 騎樓
攝影/小李
在近代,閩南地區將騎樓與外廊都稱做「五腳基」,1882年在新加坡最早實行,後傳入廣州。閩南騎樓是從1918年援閩粵軍建設漳州「閩南護法區」開始的,到上世紀20年代,隨著僑匯經濟的發展及其所形成的城市建設熱潮,漳州騎樓經驗也平行推廣到相鄰的廈門、泉州兩地。「五腳基」的推廣過程,也是「五腳基」閩南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不難體現出閩南的包容、開放、創新。
騎樓這種商住兼有的建築類型,不僅適合於閩南地區的氣候,更特別適合於近代商埠城市對商業和住房的要求。隨著廈門城市建設的發展,騎樓作為主要的房地產開發方式,被不斷地建設與推廣。廈門共建有三十多條騎樓街道,主要有開元路、廈禾路、中山路、中華路,以及鼓浪嶼的龍頭路等。現如今,在閩南地區依舊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騎樓街巷,圖中這家小店便是開元路上的一家商鋪,今日閩南的騎樓街巷依舊有著往日的那般繁華。
2020.2.7 宗祠
攝影/小李
這座修建於明清時期的「胡氏家廟」,位於廈門海滄區鼎美村,是典型的閩南宗堂。
宗堂(也稱宗祠,祖祠等),在全世界範圍內,有閩南人定居的地方便時常能看到其身影。閩南人在移民(遷入)和再移民(遷出)的歷史過程中,保留了中國最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態。以宗堂、族產、譜牒、祭祖為標誌的閩南宗族文化在明清發展到頂峰,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在閩南地區轉化為平民百姓認祖歸宗的日常行為。正是這種「傳統保守」的宗族文化,在閩南人開創事業、向外拓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有效的凝聚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族文化通過信息流、人流、物質流、資金流等,使閩南本土與臺灣地區、世界各地保持著緊密社會聯繫。
2020.2.8 元宵猜燈謎
攝影/閩南志·小志
《泉州府志》載 「明清兩代每年於開元寺大放花燈,並於燈下懸謎點綴,任人猜射。」
燈謎是中華「國粹」之一 , 由春秋秦漢的「隱語」、「廋辭」演變而來。閩南語系地區的燈謎活動始於何時雖難以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閩南語系地區,燈謎常作為重要的娛樂活動出現於各大節日,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來,今天來猜燈謎,拿紅包!
謎面
1.比武招親(五字閩南語歌曲)
2.白描(三字閩南方言)
3.兩情相悅(二字閩南方言)
4.顧客一來喜盈盈(三字閩南俗語)
5.入夜傾談至天明(三字閩南俗語 )
6.一輪秋影醉添杯(閩南民俗活動)
7.襲人喜歡白玉盤 (打一成語)
8.禾中長草心不忙 (打一節氣)
9.談話筆錄無差錯 (打一成語)
10.首次摸彩中大獎 (打一成語)
遊戲規則:
第一步:添加閩南志·小志微信。
第二步:發送題號+答案。
第三步:答對了,拿走紅包。
2020.2.9 竹編
攝影/小李
竹子是閩南地區較為常見的植物,它有著許許多多的用途,比如:鮮竹筍炒五花肉、酸筍抄蹄筋、筍乾做湯等等,當然啦!也可編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
閩南竹編工藝源自新石器時代,興盛於唐宋時期,具有悠久的歷史。唐龍紀元年,永春蓬壺、錦鬥、東安等地已有竹製家具、農具生產和銷售。明代何喬遠《閩書》載:「福、興、泉以竹為器。」自清代至民國,閩南各縣也普遍開設有竹器鋪,生產各式各樣竹家具和生活用品,竹凳、竹籃、簸箕、盛籃等竹製品是尋常百姓家中常見的生活用品,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0.2.10 月記窯
攝影/小李
月記窯,位於泉州市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境內。月記窯形制上屬於龍窯,也稱為階梯窯,始建於1619 年,至今有約 400 年的歷史。月記窯全長 43 米,共有 7 座窯門、33 層階梯式窯床,一次可同時燒制 2萬餘件陶、瓷器。每次燒制需耗時約28個小時,消耗松木木材 30 餘噸。月記窯的產品以青花瓷為主,此外還有五彩、粉彩、淺絳彩、礬紅、珠明料等瓷器。其中月記窯青花瓷,是明清時期德化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代表。
2020.2.11 楊梅幹
攝影/小李
今天的圖可能不是很好看,但是很好吃,酸酸甜甜的那種好吃。
明代大學士徐階作詩吟詠楊梅:「折來鶴頂紅猶溼,剜破龍睛血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能到長安。」楊梅承載著許多人對於夏天的記憶,(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壓心底壓心底,今天告訴你。)可當時令一過,又該如何品嘗美味的楊梅呢?好吃也善吃的閩南人,把採摘後的楊梅加工成汁、蜜餞、罐頭與果酒,把這一人間至味良好儲存。其中,楊梅蜜餞更受閩南人的青睞,酸酸甜甜的味道「果真是極好的」。
2020.2.12 水仙
攝影/管簡
宋代趙湘在《南陽詩注》中對水仙花有這樣的描述:「此花外白中黃,莖幹虛通如蔥,本生武當山谷間」。水仙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宋代,尤其南宋時期,由於王朝南遷,水仙這一珍貴的花卉被達官貴人們作為禮物互相饋贈,逐漸風靡起來。現如今在閩南地區,人們仍保存有互贈水仙花的禮節。
漳州地區水仙產量居全國首位,有著「中國水仙花之鄉」的美譽。時至今日,漳州水仙仍暢銷全國各地,外銷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甚至遠銷美、英、法、德等歐美國家。
2020.2.13 茶葉
攝影/鏡盦
「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愛泡茶的閩南人
閩人愛飲茶,閩南人更甚。閩南地區茶文化源遠流長,種茶、制茶、飲茶、茶貿易各方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華茶文化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閩南地區,鐵觀音、清源山茶、永春佛手茶、紅茶、傳統烏龍茶等的製作技藝,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珍視與保護,這一項項非遺也在當下煥發著新的活力。
明代時泉州所產的烏龍就已是貢茶。清以來,隨著安溪鐵觀音茶葉輸入歐洲,閩南茶葉更是名揚海外,暢銷大江南北以及日本、東南亞市場。對於品茶,流行於閩南地區的還有一套品茶程序和儀式——「茶藝」或「茶道」,在飲茶之時,人們也在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與享受。
2020.2.14 花生湯
攝影/小李
①將花生豆洗乾淨
②將花生用小火煸炒至有香味關火,等鍋退熱之後盛出
③砂鍋接水後大火燒開
④將放涼後的花生褪殼
⑤將褪殼後的花生倒進砂鍋
⑥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然後小火一直煮,直至花生鬆軟
⑦放糖,再煮30分鐘出鍋。
以上是「土豆仁湯」的獨家教程。「土豆仁湯」是閩南語中「花生仁湯」的普通話直譯,它是閩南地區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一道甜湯。「土豆仁湯」除了圖中的經典搭配被作為早餐食用外,還常出現在喜宴的菜品中。這一碗小小的「土豆仁湯」不僅僅是古早味,更體現了閩南人對甜美生活的嚮往。
生活可能會苦,但是「土豆仁湯」很甜呀!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在這裡祝所有人,都可以苦盡甘來,好事「花」生,生活甜甜美美。
2020.2.15 永春老醋
攝影/小李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間即開始釀造老醋。永春老醋以優質糯米、高級紅曲等為原料,加以獨特生產配方陳釀多年而成,與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並稱「中國四大名醋」。永春老醋除在當地市場暢銷外,還逐漸遠銷閩南一帶,受到華僑的讚揚,作為貴重贈品寄給海外親人。
1955年,愛國歸僑尤揚祖投資興辦永春釀造廠,永春制醋邁上規模化生產之路。圖中這一缸缸醋便位於永春釀造廠,在這間最早的廠房裡,還有 1000 多個陶缸,都是從建廠開始就有的老缸。
2020.2.16 海鮮粥
攝影/小李
《山海經》稱「閩在海中」。福建古稱「閩」,閩南是福建南部地區。現今閩南地區指的是泉州市、漳州市、廈門市,閩南陸地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度約1400公裡。自古以來,由於陸地耕作面積有限,沿海閩南人過著「以海為田」的生產生活方式。帶殼的小海鮮,「小魷魚」,還有各種各樣的魚蝦蟹等,都是閩南人餐桌上的常客,而清蒸、白灼、醬油水、煲湯、煮粥等都是常見的烹飪方式。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首先將基圍蝦、紅膏鱘、米、姜等食材洗淨處理好備用;然後熱鍋加油後將食材按順序炒制並調味;接下來將食材倒入砂鍋,加熱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最後把味道都交給時間就好了。經過以上4步,你就可以得到圖片中一碗香噴噴的海鮮粥了。
2020.2.17 炸五香
攝影/小李
2020.2.18 酸菜面
攝影/小李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洪瀨酸菜面)——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九載:「以葉如波紋有稜故名芥,莖粗葉大而潤厚可生食。」閩南地區至今廣泛種植著醃製酸菜的原料——芥菜。需要經過曬乾殺青、揉搓、入缸壓實、封口發酵等工序後才能得到爽口的酸菜。傳承數百年至今依舊深得人們「獨寵」。
酸菜面是南安洪瀨鎮的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就是以酸菜為主要配料烹煮而成的麵食。要成就一碗好面,要注重湯頭(多以牛肉湯、排骨湯、鴨湯等高湯為底)、配菜(炒過的酸菜是必選,醋肉、滷豆腐、滷大腸等數十種配料任君搭配,一般添加2~3種配菜)、煮麵的火候這三大要素,但是最最重要的還是酸菜,過酸會蓋住湯汁原本的鮮味,過淡又會失去酸菜面的靈魂。
2020.2.19 雨水
攝影/小李
2020年2月19日12時57分 雨水——《中國天文年曆》
雨水也被稱為「可耕之候」,閩南的田間地頭也該忙碌起來了。
明代陳道、黃仲昭《八閩通志》載:「枇杷一名蘆枯,葉似驢耳狀,四時不凋,福建泉、漳有產」。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走出家去,去到田間地頭摘那酸甜可口的枇杷。
2020.2.20 芥菜芋頭飯
攝影/劉劍輝
前兩天我們在講酸菜面的時候,說到了明清時期便有種植芥菜的記載。現如今閩南地區依舊較為廣泛地種植著芥菜,可見閩南人對它的喜愛。在吃法上自然也就不止醃製成酸菜這一種,在年兜前後,下霜後的芥菜格外美味,特別適合用來做鹹飯(鹹飯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殊的主食)。
為了得到圖中這碗香噴噴的芥菜芋頭鹹飯,你需要完成以下幾步:首先將米、芥菜、芋頭等食材處理好,接下來就是生火,將食材依次放入大鍋中翻炒並調味,然後在炒出香味的半成品中加入適量的水,最後就是控制好柴火的火候和時間。當芥菜和香米混合以及芋頭獨特的香味飄散出來的時候,就證明這碗芥菜芋頭鹹飯可以出鍋了。用柴火灶做出來的鹹飯最為出彩的地方莫過於鍋巴,脆脆的,香香的。
2020.2.21 牛排牛肉羹
攝影/小李
牛排和牛肉羹不光好吃,更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最接地氣的見證。
——閩南志小李
在農耕社會的古代中國,牛顯得十分珍貴,民間很少吃牛肉。但泉州吃牛肉之盛行,是福建別的城市所不能比擬的,這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的關係。
唐宋元時期,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泉州的貿易往來進行得如火如荼,各種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風情也隨之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其中就有波斯人、阿拉伯人三餐都離不開的牛肉,至此吃牛肉開始流行起來。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泉州人將牛肉和傳統飲食習慣完美結合,呈現出以牛排、牛肉羹為代表的牛肉「小吃」。為了滿足廣大朋友們的訴求,大晚上的我們就不把牛排和牛肉羹的味道寫得太清楚,總之很好吃就對了,想想就會流口水的那種好吃。
2020.2.22 漳州果汁
攝影/小李
在閩南2.5萬平方公裡的陸地中,有著福建最大的平原——九龍江中下遊平原(漳州平原)。該平原屬於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漳州便位於這個平原之中。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使得漳州擁有較好的農業條件。南北朝漳州就開始種植水果,唐朝時大面積種植。歷經宋、元、明時期,漳州逐漸成為重要的水果產區。現如今依舊是有著「一年花不謝,四季果飄香」美稱的水果之鄉。
位於漳州古城的文廟外,有一排整齊的騎樓,這排騎樓有許許多多的鮮榨果汁店(一滴水不加,7塊錢一瓶的那種,簡直不能再過癮了。圖中的果汁是加了片仔癀草的甘蔗汁)。漳州的甘蔗似乎四季都不曾斷過,於是甘蔗便成了每家鮮榨果汁店的必備。你可以選擇單獨榨甘蔗,甘蔗汁清甜好入喉。你還可以甘蔗搭配其它果蔬一起壓榨,像是胡蘿蔔、梨、檸檬、楊桃、鳳梨等等,乃至片仔癀草。在盛夏的傍晚,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來一瓶加冰的鮮榨果汁,簡直是太過癮,太愜意了。
2020.2.23 沙茶
攝影/小李
照片拍攝於廈門的集美大社,是三碗加了沙茶的炒麵。
明清至近代,大量說廣義閩南話的閩南人、潮汕人、海南人移民東南亞。直至今天,在許多東南亞國家仍然能找到大量說閩南話的華人。閩南人在海外多從事商業和食品加工業,在食品領域,閩南人不光給馬來語、印尼語貢獻了大量的詞彙,還帶去了很多閩南的特色好料,比如「粿」。與此同時,當這些閩南人回家時,也帶回來了南洋的物產和語言,satay(沙茶)便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一種,相信很多人都吃過。由於口音的不同,有「沙茶」、「沙嗲」等翻譯。百餘年過去,沙茶已經融入到閩南的生活中裡,閩南人將它與當地的飲食習慣完美地結合,形成了以廈門沙茶麵為代表的一系列好料。
2020.2.24 二月二
攝影/陳思妮
閩南地區,二月初二會拜拜土地公,這天也被稱作土地公誕。土地公是閩南鄉村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土地公信仰沿襲上古先民的自然崇拜,在明清時代,土地公信仰與閩南本土諸多地域文化元素相糅合。
二月初二,也被稱作「龍抬頭」,它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
人們對龍的崇拜,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圖中的龍舟。其拍攝地是廈門集美的龍舟池。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在廈門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也就是廈門集美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
2020.2.25 漳州柚子
攝影/小李
圖片拍攝於漳州平和某山溝,當時我們開車沿著路足足開了15分鐘才出山谷,整個山谷裡面滿滿的全都是柚子,那天學會一個新詞:漫山遍野!
在漳州,人們被水果滋養著。不同的縣市,有著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時令,有著不同的品種,枇杷、蘆柑、楊梅、柚子……漳州的水果,你可以從城東吃到城西,從年頭吃到年尾。而柚子,又是其中十分受青睞的一種。1857年,施鴻保在《閩雜記》中寫到「閩中諸果,荔枝為美人,福橘為名士,若平和拋(即柚)則俠客也,香味絕勝」。平和的琯溪蜜柚更是被欽定為朝廷貢品,同治皇帝贈賜「西圃信記」印章及青龍旗,以作為貢品標識和禁令。
2020.2.26 種花生
攝影/小李
幾場春雨過後,氣溫逐步升高,一直沒能去學校、在家「認真學習」的小朋友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出來溜達溜達,田間地頭成了溜達的好去處。圖中的小朋友跟著鄰居家的老伯伯去田裡種起了「土豆」(閩南語中對花生的稱呼)。在閩南地區,農曆二月是種「土豆」的好時候,從種下的那天算起,經過120天左右的生長,在大暑節氣前後,就可以收成了。
閩南人對於「土豆」的喜愛由來已久,在明朝末年,泉州、漳州等地已種有花生。花生油、花生湯、花生酪、花生餡的各種好料、煮熟曬乾的花生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吃不到。
2020.2.27 番薯
攝影/小李
明代周亮工在《閩小記》卷之三《番薯》載:「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
書中所載之外國,便是位於南洋的菲律賓,因此地瓜作為傳入蔬菜,在閩南也被稱作「番薯」。因為番薯對土壤要求較低,又容易存貨,產量又較高,所以極快地得到了推廣。番薯的引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閩南地區,甚至是全國的飲食結構。
閩南人對地瓜愛得深沉,一碗地瓜稀飯是閩南人早餐的標配,地瓜的甘甜融入米粥,平淡中帶著生活的甜美。除了地瓜稀飯,還成就了地瓜甜湯、炸棗、地瓜粉等等好料。閩南人不光喜歡吃地瓜,還能講著一口「純正」的地瓜腔。
2020.2.28 蚵仔
攝影/小李
蚵仔是閩南人對海蠣的稱呼。蚵仔煎(海蠣煎)是一道極具代表性的閩南菜,這道好料由海蠣、地瓜粉加上青蒜和雞蛋等原料烹飪而成,是一道十足的硬菜。在這裡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小吃街裡所謂的蚵仔煎,99.999%都是不正宗的。
在閩南沿海灘涂大規模養殖著海蠣,無論哪一個季節來到閩南,你都可以在靠海的地方看到有人像圖裡這樣挖著蚵仔,好吃的閩南人對於蚵仔當然不止「煎」。新鮮的蚵仔可以煲紫菜、做湯、醬油水、滷麵、做潤餅配料等等;曬乾的蚵仔還可以用來做鹹飯和煮粥……
除了好吃以外,蚵仔也足夠好用。蚵仔外殼不僅可以用來蓋房子,還參與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型大石橋——洛陽橋的修建。這座橋位於泉州的洛陽江之上,始建於北宋,當年人們為了鞏固橋基,減少海水對橋基腐蝕,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海蠣,巧妙地利用海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被稱為「種蠣固基法」。
2020.2.29 洪瀨雞爪
攝影/小黃
《舌尖上的中國3》:所有的地方小吃,都是漫長歷史中的創造,製作和食用的方式,都蘊含著當地的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審美。無論天南海北,人們對家鄉的滋味,都有刻骨的鐘愛和絕不掩飾的自豪
-END-
文字|小李、波普星
編輯|阿昏
發布|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