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
(一)修煉的關鍵是跳出「小我」
【作者簡介】
慧開(1183——1260),字無門,杭州人。幼年出家,廣識經綸。於萬壽崇觀參趙州「無」字公案而得悟。紹定二年(1229),為給皇帝祝壽而撰寫《無門關》一卷,被譽為禪門三大聖書之一,與《碧巖錄》、《十牛圖》齊名。
【原詩】
春有百花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譯文】
春天百花爛漫,秋天月光皓潔,
夏日涼風習習,冬日白雪紛飛。
如果沒有紛煩之事記掛在心上,
什麼時候都是世間的好時節。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禪詩。
首二句描寫大自然四季的變遷與四時的風景,描繪了大自然的繽紛多彩。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皆是人間勝景,令人爽心悅目,心曠神怡。這是大自然對生為萬物之靈的人的昭示。然而世間偏偏有人怨春悲秋,有人懼熱畏寒,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凡心太重,煩惱太多,糾纏於塵事,而迷失了自我。於是詩人意氣風發地高歌:「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你放下一切,包括那個怎麼也難割捨的「小我」,又何嘗體味不到「日日是好日」的生命佳境呢!
(二)儒釋道三家修煉的共同點與區別點
【詩一】
儒釋道
■陳娘來
欲是苦根須棄欲,
苦為欲果天行健,
陰陽謂道仁智見,
不如守中圓無缺。
【作者理解】佛的智慧把欲望當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棄絕,主張無欲無求;儒的智慧把痛苦當作欲望的必然而加以接受,主張自強不息;道的智慧看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張無為而治。作者號「三不僧人」:不偏不倚;不計得失;不離哲學,止於至善。又字「止庵」:儒家行事,佛家處世,道家養生,馬哲信仰。
【詩二】
儒
【作者】陳娘來
曉風殘月吾已起,
缺月疏桐仍未眠。
明德親民無上覺,
格物致知平天下。
【詩三】
佛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哪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詩四】
道
■陳娘來
恍惚精信無為道,
滌除玄覽希夷微。
陰陽搖蕩和天下,
性命雙修樂延年。
【詩五】
哲理詩——佛道同源
大小始終具是色,
猶如亂花迷人眼。
無內無外成非我,
跳出周期稱真人。
【詩六】
哲理詩
【陳娘來】
樸微心危厥中求
精氣神無悔吝咎
小成榮華非常道
山自青青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