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還沒到8月21日正式上映,就已經口碑與票房齊飛。昨晚六點,《八佰》的點映票房已經強勢突破五千萬,同時淘票票9.3、貓眼9.3、豆瓣開分8.3的超高評分也代表了觀眾們對影片的肯定。這一切,《八佰》都值得。
《八佰》強大的演員陣容無疑是看點之一,雖然這些演員在影片中出演的基本都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小人物,但卻給我們帶來最多感動。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太多太多的淚點湧現,所以大家在觀影時一定要帶好紙巾。
《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影片中的這些小人物都塑造得十分立體豐滿,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歐豪飾演的端午。影片開局的視角正是圍繞端午展開,且他還有一條清晰的成長線。
端午是個鄉下娃,最開始他以為自己就是來打掃戰場的。他想來上海見世面,一睹大城市的風採,可是他看到的卻不是「東方巴黎」,而是一片灰暗。他還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人被敵人戕害,無助、暴怒、憤慨…一時間眾多情緒湧上心頭。
保衛倉庫的日子,也是端午飛速成長的時候。最開始端午怕拿槍、怕打仗、怕死,他想遊到河對岸,卻正巧發現偷襲的敵軍…於是他誤打誤撞成了那個「吹哨人」。緊接著,見識到戰爭的殘酷後,端午的抗爭意識也逐漸覺醒,於是他在弟弟小湖北眼中成了一位身騎白馬、披荊斬棘的真英雄。
倉庫裡,有很多和端午一樣的人。老兵油子羊拐、不敢開槍的老鐵…他們無一不在「小我」與「大義」之間互搏,哪怕再怕死,但危機當前,他們也都蛻變成了一名衝鋒陷陣的鐵血戰士。最令人感動的是,為破壞敵人的鋼板陣渾身綁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陳樹生…
這樣一種為家為國,英勇無畏的熱血精神不僅傳遞給了觀眾們,也感染了蘇州河對岸的民眾們。《八佰》的拍攝場面中,有一個特別好的對比細節,一條蘇州河僅寬五十多米,但是兩岸的景觀卻大相逕庭。北岸是一片荒蕪,唯有四行倉庫始終屹立;南岸是歌舞昇平的租界,正維持著原有的太平。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在鏡頭下顯得十分奇妙。
河對岸的民眾並非無動於衷,他們也有一個覺醒的過程。就比如看賭場的刀子,一開始他就是個不懂事的小混混,甚至把前來求救的民眾們拒之門外。當他親眼目睹了對岸戰士的英勇後,心態也開始發生轉變。為了給死守倉庫的戰士們扯一根電話線,他冒著敵人的炮火,用盡最後的力氣甩了過去…相信這種帶有強烈視覺衝擊和悲壯色彩的橋段會讓很多觀眾落淚。
更難得的是,《八佰》雖然是一場群像戲,但是卻把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心態轉變刻畫得細膩動人。以往的戰爭片很容易犯的誤區就是把全部力氣放在恢弘戰爭場面中,反而忽略了「人」的刻畫,而《八佰》卻在「人」上放足了筆墨。
更難得的是,《八佰》雖然是一場群像戲,但是卻把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心態轉變刻畫得細膩動人。以往的戰爭片很容易犯的誤區就是把全部力氣放在恢弘戰爭場面中,反而忽略了&34;的刻畫,而《八佰》卻在&34;上放足了筆墨。
同時,為了講好這個故事,《八佰》也採用對比、意象等拍攝手法。很多人說《八佰》雖然催淚但是並不刻意煽情,其實&34;觀眾也並不是電影的本意,電影的本意是讓觀眾們記住壯士們捨生取義、舍小我為大我的精神。
搜一搜影評,你就會發現有很多觀眾自發為《八佰》打call,有人說身處和平年代,更應該記住這些平民英雄們;有人說《八佰》是華語戰爭片的新標杆…總而言之,這樣一部有大義、有靈魂的電影,確實值得一看。
看再多的好評都不如自己親自走進影院觀影來得過癮,目前《八佰》的點映活動還在繼續,僅昨天一天,電影票房便突破五千萬,成為疫情後全球單日票房冠軍。在電影8月21日正式上映前,不妨提前買票感受這部片子帶來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