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聖地——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代碑石墓誌及石刻藝術品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它的形成和發展跨越了900多年的歷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聖地。
西安碑林博物館佔地面積3.1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主要有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有館藏文物1.1萬多件,展出文物1000餘件,國家級文物19種(組)共134件。
唐代建都西安時,孔廟的位置不在這裡,後經五代、北宋幾次遷移,於崇寧二年(1103年)將孔廟和府學遷於現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所在地。從而使孔廟、府學和碑林融為一體並綿歷千年。
"自古孔廟無南門",西安孔廟代替南門的是一道影壁,叫做塞門,"孔廟"二字是由清朝末年的陝西著名書法家劉暉題寫。
影壁後面有"泮池",為半圓形水池,中間有座泮水橋。春秋時孔子在魯國講學於泮水之濱,並建立學校,因此泮池是孔廟中不可缺少的標誌性建築。西安孔廟現存的泮池是元代修建的。
泮池北面有一道石門,叫"欞星門",這是正式進入孔廟的第一道大門。
"欞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古代皇帝祭天,要先祭欞星。文廟修欞星門,象徵祭孔如同祭天,亦暗喻孔子猶如天上施行數化,廣育英才的欞星。
西安孔廟欞星門始建於元代,中門額刻"文廟"二字,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額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至高的德業和無上的地位。
穿過欞星門,步入林蔭道,迎面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古代建築,這就是孔廟的"戟門",因祭孔時在門兩側陳列儀仗性的禮兵器戟而得名。
屹立在戟門西北處的一匹圓雕石馬,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稱為"大夏石馬"。
大夏是東晉十六國(公元407年)時代匈奴人建立的國家,立國僅有25年,佔有陝西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建都統萬城(今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後攻取長安,由其子赫連璝鎮守,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臺尚書。
在石馬足下可以看到"大夏真興六年……大將軍"等字樣,風格樸實雄健,正是大夏國的鐵騎神駿徵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
在戟門的東北處,有一國寶--"景雲鍾",該鐘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
景雲鍾以青銅鑄造,重約六噸,鐘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以龍、鳳、獅、牛、鶴等動物圖案作為裝飾,32枚鍾乳起著強固鐘體和協調音質的作用。
鐘身鑄有銘文292字,由唐睿宗李旦撰文並書寫,內容記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誇讚,說鐘聲振響,可以報時辰,可以獻福瑞,可以穿透陰霾,可以振聾發聵。
碑林,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主體陳列,因碑石如林而得名,這裡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殿堂。
碑林的形成,要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1087),在中國歷史上,這個時期剛剛經過五代十國的戰火摧殘,進入中國文化的整合時期。
面對文化毀滅的悲哀,特別是一批唐代重要碑石被棄於荒野,毀於戰火的殘局,一些文人學者便有了拯救文化、集藏碑石的願望。
在他們的精心策劃下,終於在這一年將第一批碑石移入"府學之北墉"(碑林現址),隨即開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集藏碑石活動。("碑林"二字出自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
國家級文物《石臺孝經》,它是碑林眾多碑石中體積最大、形制最獨特,移入西安碑林最早,而且構築在碑林中軸線的聚焦點上,成為迎客第一碑,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與孔子的交談語錄,主要內容是講孝、悌之道。
《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745),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釋並書寫,因為整塊巨石立於三層石臺之上而得名。碑身高620釐米,呈長方柱體,四面刻字,每面寬120釐米,碑頭上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三層石臺四周刻飾有瑞獸、蔓草等圖案。
《石臺孝經》之所以名播寰宇,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書法。李隆基的隸書用筆豐腴華麗,結構莊嚴恢宏,充分印證了開元盛世的堂皇和大唐基業的雄偉。("石臺孝經"局部)
《加聖號詔碑》元皇慶二年(1313),趙世延書並跋。
此碑上鐫刻元大德十一年(1307)朝廷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皇帝聖旨。下截是當時的中奉大夫、陝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趙世延記述此事的跋文。
將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鐫刻在石頭上以利學習與流傳,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
《開成石經》因刻成於唐文宗開年(837)而得名,共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兩面刻字,總計228面,內容介紹《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及《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儒家經典,共計160卷,65萬多字,被稱為最重最大的一部石刻圖書,有著"石質圖書館"之譽。
《顏氏家廟碑》 唐建中元年(780)顏真卿撰並書,李陽冰篆額。此碑是顏真卿為其父立的家廟碑,碑文四面刻,敘述顏氏先世和家族的仕途經歷,以及後代的學問事業等。
《嶧山刻石》是秦始皇首次東巡時刻於嶧山(今山東鄒縣)的紀功刻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相傳為李斯篆書。碑石高218釐米,寬84釐米,兩面刻字。
國寶級文物《曹全碑》,刻於漢中平二年(185),碑高272釐米,寬95釐米。碑主曹全是東漢靈帝時的郃陽縣令,曾率軍徵戰疏勒,立過赫赫戰功,而且任官期間清正廉潔,為百姓所擁戴。這通碑石就是百姓和官吏為曹全集資刻立的,碑陰刻有當時捐錢人的名單。
國寶級文物巜皇甫誕碑》,刻於唐貞觀年間(627一649),于志寧撰,歐陽詢書。碑高268釐米,寬96釐米。此碑是初唐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代表之作。
《道因法師碑》,刻於唐龍朔三年(663),李儼撰文,歐陽通書。碑高312釐米,寬103釐米。記述了道因法師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協助玄奘翻譯佛經的經歷,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國寶級文物《多寶塔感應碑》,刻於唐天寶十一年(752),岑勳撰文,顏真卿書。碑高285釐米,寬102釐米。
被譽為"楷書第一人"的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勤於書法,所書碑石七十餘種,可惜保留至今的僅有十多種,而為西安碑林收藏的顏真卿不同時期的著名碑石竟有七種。
張旭字伯高,以草書著稱,神奇飄逸,是繼漢代張芝以後的又一"草聖",而且是狂草書體的鼻祖。
其人嗜酒如命,每喝必醉,而且酒後呼喊奔走、奮筆疾書,興奮至極甚至用頭髮蘸墨書寫,狀態幾近顛狂,所以被人們戲稱"張顛"。
他的草書在唐代曾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共譽為"三絕"。
懷素(725一785),字藏真,是張旭之後以狂繼顛的又一位草書巨匠。與張旭相同的是,懷素雖為和尚,但喜歡喝酒,並乘著酒興揮筆作書,因此便有了"狂素"之稱。
《達摩面壁圖》和《達摩東渡圖》, 清(1644一1911)風顛和尚繪。
達摩是南天竺(今印度)王子,於梁普通元年(520)泛海達廣州,被梁武帝迎至金陵共談佛理,語不投機,達摩乃折葦渡江入魏,居河南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達九年之久,是禪宗初祖。
《草書千字文》,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朱敬鑉書。
《盛惇崇臨東坡書》,清(1644一1911)盛惇崇書。
《關帝詩竹》,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韓宰臨摹。此圖刻修竹兩竿,竹葉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五言絕句。題名"關帝詩竹",是當時文人附會關羽而拼組的文字遊戲。
《魁星點鬥圖》,清同治年間(1862一1874)馬德昭繪。古代科舉以五經取士,每經首選一人成為"魁",所以當時學宮多築有魁星樓,塑造魁星點鬥像奉祀。
此圖以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字組成魁星形象,一腳翹起託一"鬥"字,一腳立"鰲"字上,取"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
康熙皇帝榜書《寧靜致遠》,刻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螭首方跌,碑高310釐米,寬83釐米。
康熙皇帝在清朝帝王中是一位善書者,書法規矩,各體皆能,特別長於榜書大字。"寧靜致遠"四字筆墨豐潤,間架嚴謹而平穩,端莊而舒暢。
封建官員的座右銘《官箴刻石》,此碑又稱"居官箴言",刻於清代道光四年(1824),石呈橫長方形,高83釐米,寬209釐米。撰者年富,是清代的山東巡撫,居官廉能而有威嚴,這段箴語在清代廣為傳播,在山東、浙江等地均有摹刻。
"一筆壽"刻於清同治三年(1864),"一筆虎"刻於清同治五年(1866),均為清代四川人馬德昭一筆草書,字徑均在150釐米左右,很受世人的喜愛。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的石刻藝術展廳,始建於1963年,匾額上的"西安石刻藝術室"七個大字為陳毅元帥所題。
這裡的石刻宏闊精美,富麗生動,被譽為我國"第一座大型室內石刻藝術室"。
展廳外的明清石刻栓馬樁,是純真、質樸的民間雕刻工藝作品。
唐老君像(國家級文物),高190釐米,這件塑像原立於臨潼驪山老君殿,是唐華清宮朝元閣內的遺物。
老君即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據說這尊老君像是安祿山為了取悅於唐玄宗,於開元天寶年間,從幽州範陽令名工巧匠用漢白玉雕成進貢朝廷的。老君像雕刻的細緻入微,生動自然,是唐代雕刻藝術的佳作。
獻陵石犀(國家級文物),唐貞觀九年(635),高212釐米,長182釐米,寬85釐米,重達10噸,原立於唐高祖李淵獻陵前。
這件作品體積碩大,造型獨特,形象生動,實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中的精品之作。
"昭陵六駿",是安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昭陵司馬道上的六件著名石刻的總稱,它們的原型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經騎過並且壯烈戰死的六匹戰馬。
雕刻於唐貞觀十年(636),由唐代大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並選用名匠雕而成。浮雕大約高171釐米,寬205釐米。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為每匹戰馬寫了讚辭,由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
展廳內的這些石刻文物,選材多樣,用途廣泛,雕刻精美,將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唐代碑首,高127釐米,寬157釐米,厚45釐米。
西安碑林博物館,從公元1087年第一批碑石移入此地,經歷代精心呵護,鼎力蒐藏,直到1938年設立碑林研究委員會,1944年建立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更名為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至1991年又改為陝西省博物館,1993年1月正式命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以其收藏文物數量多、體量大、門類專、價值高,文化藝術內涵博大精深而傲視群倫,名播天下。
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1961年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1月19日拍攝於西安碑林博物館,11月28日編輯於西安文景小區家中。(部分照片和文字選自網絡,特向作者致謝)
作者:王新民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