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r C 不懂球專欄
青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更好的球員,更是為了培養更好的人。
在曼聯過去的兩場聯賽中,青訓球王梅森·格林伍德收穫3球1助攻。他在面對布萊頓的比賽中,進球後比出字母A的手勢,將進球獻給了即將離隊的小將安赫爾·戈麥斯。
3-0戰勝布萊頓的比賽當天,是曾被寄予厚望的青訓球王「小天使」安赫爾·戈麥斯合同期的最後一天。在競爭激烈的前場,他沒能獲得足夠的出場機會,最終選擇離隊。
戈麥斯是最近一個在老特拉福德失意的卡林頓球王,但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連一線隊都沒能踢上的卡勒姆·格裡賓,有斯科特·伍頓、麥可·基恩等曾擔任隊長的青年隊中後衛,有賈努扎伊、詹姆斯·威爾遜、維爾貝克、馬凱達等一度閃耀的妖鋒,還有吉布森、克萊維利們為代表的青訓中場。在卡林頓叱吒風雲卻在老特拉福德失意的青年隊佼佼者,近些年來在曼聯數不勝數。
曼聯青訓在92班橫空出世之後,再次成為了歐洲足壇眾人矚目的焦點,卡林頓被不少人看做是拉瑪西亞與託科姆斯特之外歐洲最好的青訓營。但在92班之後,從這裡走出又站上老特拉福德球場的天才少之又少。
曼聯的青訓質量下滑了嗎?如果從「是否成為球星」的標準來看,這麼說似乎沒有問題。哪怕是當下,曼聯陣容的平均年齡是英超最小,但拉什福德和格林伍德背後,依舊有林加德、佩雷拉這樣曾讓人寄予厚望但一步步跌至谷底的球員。
92班標誌著曼聯的青訓達到了又一個巔峰。
貝克漢姆、吉格斯、斯科爾斯領銜,加裡·內維爾、巴特等人也成為了最亮眼的綠葉。他們領銜了曼聯一個時代的成功,但也成為了卡林頓的後來者們邁不過去的檻。在他們之後,成功從卡林頓晉升至一隊並站穩腳跟的青年才俊寥寥無幾,林加德在其中甚至已算得上是絕對的成功人士。
92班稱霸青年隊的時期,曼聯青訓的兩大獎項「吉米·墨菲最佳年輕球員」與「登齊爾·哈龍預備隊最佳球員」被吉格斯、斯科爾斯們包圓。隨後的20餘年裡,這兩大獎項的獲獎成員中,大部分球員只有關注青訓的最資深曼聯球迷能喊出名字,成功在一線隊亮相的更是屈指可數。
韋斯·布朗、約翰·奧謝、達倫·弗萊徹是其中的佼佼者,維爾貝克、馬凱達、詹姆斯·威爾遜也尚算不錯,更多是這些你可能完全沒有聽過的名字:Michael Twiss、Jonathan Spector、Oliver Gill……
在92班之後,曼聯陣中的核心沒有一個是青訓出身。曾經所有人都不齒於皇馬齊達內+帕文的政策,但最後似乎都難以逃脫「真香」準則:外來的天才紅花加上青訓綠葉,好像不少球隊都走上了這樣的道路。
曼聯做錯了什麼嗎?
德林克沃特和丹尼·辛普森在萊斯特城成為英超冠軍,朱塞佩·羅西在比利亞雷爾成為傳奇,瑞恩·肖克羅斯、本·福斯特、麥可·基恩都在英超站穩了腳跟,賈努扎伊、喬尼·埃文斯在經歷了老特拉福德的閃耀之後又分別在新東家找到了位置。
當從卡林頓走出的球員成為了大大小小各個聯賽的諸多中堅力量時,似乎確實難言失敗。如今,更多球隊青訓的目標,並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出最好的球星。
相似的困境並不是曼聯所獨有的。之前曾經討論過的鄰居曼城,亦有類似的情況。兩相比較,除了曼聯或許更樂意給青訓小將亮相鍛鍊的機會,並沒有太多的不同。
從桑喬、特裡皮爾到本·米、卡裡烏斯,這些曼城出品都在不同或大或小的球隊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一線隊中,天價球星們似乎幾乎不可能讓出自己的位置給初出茅廬的小將。現在是如此,未來亦將是如此。哪怕城市足球學院擁有再強的條件、生源和師資,能從青年隊一路走到一線隊的球星依舊是寥寥無幾。
因此,如今不少歐洲俱樂部青訓工作的目標,早已不再局限於將少年們培養成更好的球員,而是將他們培養成更好的人。
同樣以青訓著稱的巴薩說自己「不僅是一家俱樂部」。在拉瑪西亞學院中,教練們與學員們秉持的價值觀是HEART:謙遜(Humility)、努力(Effort)、雄心(Ambition)、尊重(Respect)、團結(Teamwork)。這五個詞組成的核心價值觀,並不僅僅適用於職業球員,更適用於這些所有會或不會成為職業球員的少年們未來的路。
巴薩的青訓也在哈維、伊涅斯塔、梅西們的黃金一代後受到了不少質疑。從博揚、昆卡、德烏洛費烏、特略,到拉菲尼亞、蒂亞戈、蒙託亞、巴爾特拉,一屆又一屆「優秀畢業生」無法立足諾坎普。曾經被認為是集哈維伊涅斯塔大成的95年太子塞爾吉·桑佩爾,跟著大自己11歲的伊涅斯塔大自己14歲的比利亞遠赴日本。
同樣的,他們能言失敗嗎?
那或許,優質的青訓只能在小俱樂部中尋覓了:那些無力天價引援,陣中球員又沒有多少關注的球隊,青訓出品球員的留隊率,倒是的確高出不少。
類似的青訓困境在國內倒是少見得很。先前的舉國奧運,如今的全民足球,都把「成績」作為了唯一的指標,以至於一些並不專業的解說員嚷嚷著我們的青年隊「怎麼就不會幹脆地45度炸」也能獲得不少的附和與喝彩。
一項運動從愛好者到精英,在國內有著明顯的分野。而在國外,從愛好者、參與者,一直到頂尖運動員,有著連貫的上升體系,也有著豐厚的運動文化。以至於如今,任何一個體育項目只要在國外形成一些文化和潮流,我們的運動員就很難有多大的競爭力。從男足男籃,到近些年歐美逐漸職業化的女足,再到網球、F1,所有市場化程度高、產業文化發展程度高的項目,我們國內的運動員就似乎缺乏競爭力。
在國內,所有的青訓目標依舊是培養更好的運動員。至於這些運動員是否適應社會,是否成為了更好的「人」,就放任自流了。
所以,有一些被封神的青訓模式培養出了不少國腳,但同時也培養出了許多場外糾紛不斷的「熊孩子」——和球迷約架、朝對方教練席豎中指、賭博借高利貸、腳踹對方球員頭頂、將項鍊藏進球襪、將獎牌甩上看臺……
當參加青訓變成全職的職業選擇,當青訓的教練只重競技而不重個人的成長,也就無怪樂於送孩子參加專業訓練的家長越來越少。體育成為了成績不好時的備選,體育特長生成為了差生的代名詞,對「搞體育的」也就有了相當消極的刻板印象。
競技不是體育的唯一目的。
青訓的從業者們正在醒悟,體育訓練不僅是為了競技。不少青訓機構走進了學校,開辦了更加興趣化的培訓課程,而非一味地追求專業競技水平的提高。接下來,就看管理決策者們怎樣抉擇了。
「不懂球專欄」,從文化、歷史到產業、技戰術。各平臺同名帳號,讓我們一起嚴肅活潑地聊聊球。
原標題:《從格林伍德到戈麥斯、林加德,青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