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做暗訪調查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
■ 乞丐群落、代孕媽媽、妓女部落、血奴、酒託、等等不為人知的群落,講述了一次次暗訪的驚險經歷,不為人知的事情真相,行業的潛規則,種種讓人防不勝防的騙術,描摹了底層社會眾生相。
■ 只想說,這些選題就是傳統媒體黃金十年,所有調查記者經歷過、體驗過的媒體日常。也許外界看起來傳奇唏噓,但是這對於媒體記者,特別是職業調查記者,不過是家常便飯。
■ 媒體暗訪是為了社會大多數的共同權益不受損失,而採取的迫不得已手段。
■ 我們既要做新聞,既要曝光違法犯罪分子,又要保護好自己。
■ 陳安慶老師揭秘《揭秘新聞記者暗訪暗器》
■ 陳安慶老師介紹一些記者暗訪有效的易容術。
■ 陳安慶老師需要提醒的是——暗訪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和禁止性規定,禁止以惡制惡!暗訪行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和國家公共利益!暗訪不能妨害國家機關同違法犯罪作鬥爭的活動或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
■ 陳安慶老師向大家介紹《暗訪記者需要掌握的演員技巧》!
■陳安慶老師教大家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做暗訪調查。
記者暗訪調查 珠寶銷售內幕讓人吃驚
佛山:記者暗訪——地下私宰點生意火爆
300元一小時租「美女大學生」 記者暗訪揭秘新興的租人平臺
記者暗訪伴遊小姐:赤裸提供性服務 按摩女竟然主動脫衣毫不羞澀!
花個萬八千就能當大學教材主編!記者暗訪揭露了這些秘密
港區揚塵治理還得加把勁兒 記者再次暗訪發現仍有未整改 公司當眾發3600萬現...
記者暗訪微整形黑幕:無證行醫、亂扎針、瞎培訓
記者暗訪看相 遭「路人」毆打
記者暗訪行蹤"亮相"社交媒體 疑被當地幹部盯梢
記者暗訪濟南微整形診所:「我們這是走私藥!」
記者暗訪黑龍江營養餐被打 涉事派出所副所長撤職
記者暗訪:通往「炒房」的大巴 如何帶你走「套路」
暗訪廣州體檢代檢公司,竟稱入職代辦體檢包過
暗訪!暗訪 以上這些標題,是我們平時看的比較多的。
今天陳老師這篇文章講講媒體記者暗訪的故事。
最近有個網絡小說比較火,這部小說的作者李么傻自北方縣城的公務員辭職後,獨自來到大城市打拼,一個偶然的機會,做了一名記者,開始從事記者職業中最危險的工作——暗訪。
在暗訪中,暗訪十年的作者在小說中經歷了種種驚心動魄的事件,一次次死裡逃生,最終將種種真相揭露出來。
後來,作者來到了南方不知名的報社生活,卻因為報社經營不善,失去工作,期間做過種種收入微薄的職業——蹬三輪車,做保安,賣報紙等等,而僅有的收入,還要郵寄回家中,給父親治病。
兩年後,小說的主人公被招聘進一家全國知名報社——不是因為時來運轉,而是作者同意孤身一人、在毫無依靠的情況下當「臥底」。吃盡了千般辛苦,忍受了萬般磨難,一步步從見習記者升為記者、首席記者、主任,最後幹到總編助理。
在勵志故事的敘述中,穿插了大量的暗訪故事,親自感受了乞丐群落、代孕媽媽、妓女部落、血奴、酒託、等等不為人知的群落,講述了一次次暗訪的驚險經歷,揭示了大量不為人知的事情真相,行業的潛規則,種種讓人防不勝防的騙術,描摹了底層社會眾生相。
在暗訪中,「我」經歷了種種驚心動魄的事件,一次次死裡逃生,最終將種種真相揭露出來。
後來,「我」來到了南方某報社生活,卻因為報社經營不善,失去工作,期間做過種種收入微薄的職業——蹬三輪車,做保安,賣報紙等等,而僅有的收入,還要郵寄回家中,給父親治病。兩年後,「我」被招聘進一家全國知名報社,在這裡繼續從事暗訪工作,吃盡了千般辛苦,忍受了萬般磨難,一步步從見習記者升為記者、首席記者、主任,最後幹到總編助理。
在勵志故事的敘述中,穿插了大量的暗訪故事,親自感受了乞丐群落、代孕媽媽、妓女部落、血奴、酒託、等等不為人知的群落,講述了一次次暗訪的驚險經歷,揭示了大量不為人知的事情真相,行業的潛規則,種種讓人防不勝防的騙術,描摹了底層社會眾生相。
陳老師帶大家,看下暗訪十年這部小說一小部分的目錄:
乞丐群落
妓女群落
血奴群落
酒託群落
代孕群落
假煙窩點
黑工窩點
傳銷窩點
黑醫窩點
盜墓團夥
盜竊團夥
盜獵團夥
臥底房地產
煤老闆發家史
很多學生都會遇到校園暴力
黑社會成長記
作為中國第一代調查記者的代表性人物,面對李么傻的這本書,陳老師不想說這裡面到底有多少真實性,或者評價些什麼。
我只想說,這些選題就是傳統媒體黃金十年,所有調查記者經歷過、體驗過的媒體日常。也許外界看起來傳奇唏噓,但是這對於媒體記者,特別是都市類媒體記者,不過是家常便飯。
文學小說,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至少從這本書,你可以管窺到社會底層的生活鏡像。
面對它時,你可以草根地娛樂獵奇,你也可以精英地沉慮沉思,最重要的是,你被允許在兩者間自由轉換,出入便捷。
那些久經沙場的老調查記者,面對社會各種邊緣角落,早已司空見慣,但陳老師其實想說的是——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知道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保有熱愛。
這本書可貴之處,就是這本書同時也是媒體版的《平凡的世界》充滿了苦難中的奮鬥。記者這個職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觀察社會的平臺,能夠看到其他人,幾輩子看不到的人和事。
情昭昭,嘗盡紅塵人情冷暖。路迢迢,閱遍人間世事百態。
一端是廟堂,一端是江湖。江湖有酒,廟堂有夢。
暗訪,又被稱為隱性採訪或者秘密採訪。
陳老師認為這是一種記者為完成某一特定的採訪任務,不公開自己的記者身份,隱藏真正的採訪意圖而進行的一種新聞採訪方式。
暗訪具備一定的偵察性,在司法實踐中,之前那麼多轟動一時的記者暗訪,都沒有進行司法追究,可以看出中國的刑事政策傾向於認同記者臥底調查。
隱性採訪手段是屬於有前提、有條件的採訪手段,只有窮盡一切採訪手段無法獲得信息、此事件與重大公共利益相關時,方可使用。
也就是說,媒體暗訪是為了社會大多數的共同權益不受損失,而採取的迫不得已手段。
它是媒體被稱為「第四權力」所應履行的義務和擔負的責任,也是記者被譽為「無冕之王」的榮光。
一個基本準則是——暗訪不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隱私權,不得涉及國家機密、不得涉及與公共信息無關的個人隱私、不得違背保護未成年人和婦女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得涉及商業機密。
暗訪雖然很刺激,但是作為記者——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不保護好自己怎麼做新聞,因為做新聞,而讓自己受到傷害是不應該的。這是對報社不負責,對家庭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的態度。
所以我們既要做新聞,既要曝光違法犯罪分子,又要保護好自己。
暗訪調查要想採訪順利,尋求合作至關重要。
不僅要與同事合作、與爆料人合作、與執法部門合作,也要與被採訪對象合作。
耍單幫,個人英雄主義、逞強好勝,往往存在巨大危險。
所以,陳老師建議那些暗訪的記者,在參與暗訪過程中,要懂得合作。
1、 爆料人通常都是核心事件的知情人,暗訪記者要做暗訪一定要找到爆料人摸清內部情況,快速掌握更多內幕,針對內幕來調查和收集證據。
2、 暗訪記者可以與自己人相互打掩護,讓採訪的風險降到最低點。
3、 暗訪時新聞記者職務行為,不能個人英雄主義,要充分與報社採輯團隊合作。
4、 暗訪身處採訪第一線,切忌孤軍奮戰,不僅面臨被暗訪對象傷害的危險。
5、 暗訪記者要儘可能地與報社編輯部門、採訪部門的負責人保持聯繫,讓同事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6、暗訪記者在掌握一定的暗訪證據後,需要做追蹤報導時,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將暗訪情況反饋給相關執法部門,讓執法部門及時介入。也能讓記者的採訪更充分全面和專業權威。
無論是電視、電臺、報紙、雜誌、網站及新媒體,在實際的暗訪中,所使用的器材其實差不多是一樣的。一般暗訪器材分為三大類,秘密錄音、秘密拍照和秘密錄製視頻。接下來陳老師介紹一些暗訪設備,媒體記者經常用到:
《南方傳媒書院揭秘新聞記者暗訪暗器》
1、暗訪攝像手錶:攝像手錶採用內置存儲器的微型數碼攝像手錶,微型DVR。它隱藏在手錶裡面,具備攝像、錄音、U盤、表等功能。
一般的暗訪攝像手錶支持攝像錄音同步,其配備的進口高清鏡頭像素達30萬—200萬,鏡頭直徑僅1毫米,高清攝像效果且隱蔽性高;
攝像手錶支持攝像錄音同步,高靈敏度麥克風,高清晰錄音效果,可支持真正20平方米內錄音無雜音。一般錄像影像格式為通用性極廣的AVI格式,攝像像素640*480,即錄即放(Windows Media Player或暴風影音),無須專業播放軟體;
2、暗訪高清攝像眼鏡:攝像眼鏡具有高清數碼攝像和拍照功能的太陽鏡,內置存儲器,太陽鏡攝像機—可拍攝照片和高畫質視頻。300萬像素攝像頭清晰數碼錄影,操作簡潔方便。內置4GB 內存擴展卡插槽:TF/Micro SD卡片實時錄像。
3、錄音錄像筆:錄像筆採用內置存儲器的微型數碼攝像筆,微型DVR。它隱藏在鋼筆裡面,具備攝像、錄音、拍照、U盤、手寫筆等功能。
4、針孔微型攝像頭:無線針孔攝像頭是指利用小孔成像原理來得到影像的鏡頭,造價低廉,原理簡單。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透過小孔的光線太少而導致曝光時間過長。在陽光下使用針孔鏡頭拍攝照片需要花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在夜晚拍攝時曝光時間則要達到幾個小時。很顯然,對於每秒鐘要拍攝十幾張到幾十張的攝像機來說,是達不到要求的。
5、無線暗訪攝像機:這種一般為電視臺專用暗訪攝像機,無線暗訪攝像機,取代了部分傳統的普通攝像機,由於傳統攝像機體積大,暗訪時攜帶不方便,也不能隨意的移動位置等原因,逐步的退出來部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無線暗訪攝像機,自打無線暗訪攝像機問世以來,涉足新聞媒體等各個領域,由於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移動操作方便。
根據陳老師的經驗,一般暗訪機配多種攝像鏡頭,分別為螺絲、紐扣、錐型等等。一種為利用紐扣攝像頭,穿在身上攝像,另外一種用螺絲鏡頭安裝在包裡,這兩種一般都為媒體暗訪時經常使用。
採用暗訪時,記者可以不動聲色地觀察,不留痕跡地錄音、攝影、攝像,不動聲色記錄……這樣不容易暴露身份。
因此攝影攝像暗訪比文字暗訪更難,需要一定技術。
在拍攝違法犯罪活動時,為揭示犯罪活動以及避免記者採訪的危險性,可以使用暗訪。
比如採訪毒品交易、買賣假文憑、私刻公章等違法犯罪活動時,如果記者公開身份和採訪目的,不僅不能採訪到需要的素材,還可能遭遇生命危險。
這時,記者只能採取暗訪是不得已的選擇。
秘密錄製視頻的設備更是五花八門,有眼鏡式、紐扣式、鑰匙式等多種類型。
一些記者將它們改造成了背包式、領帶式、胸針式的攝像器材。普遍像素很高,完全可以達到媒體出版或播出的技術要求。
正常的新聞暗訪,在暗訪之前,媒體記者要向所在單位匯報選題,在其所在單位領導同意後,記者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器材開展工作。
暗訪記者是在履行職務行為,其維護的是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也是在履行其輿論監督權。
暗訪記者在行使該項權利的同時,為了不引起被監督者的警覺使用暗訪設備,一來是為了留下關鍵證據,以證實被曝光事件真實存在,也是為了自身安全,免於受到人身威脅及傷害。
作為資深調查記者,陳老師需要提醒的是——暗訪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和禁止性規定,禁止以惡制惡!暗訪行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和國家公共利益!暗訪不能妨害國家機關同違法犯罪作鬥爭的活動或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
陳老師認為:記者不能以暗訪為手段,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不能出現敲詐勒索!不能以暗訪為手段,對預先設定的個體或群體進行無端加害!暗訪必須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能冒充國家機關特殊工作人員身份進行暗訪!否則會有牢獄之災!
暗訪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別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和人格尊嚴的基礎上。
一定程度上強制獲知他人隱私信息的行為。因此,在處理時一定要非常謹慎!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放大招!
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暗訪設備錄音、攝像更加方便。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像素較高,功能齊全,基本滿足一般新聞暗訪的所有功能。
在這裡陳老師就告訴大家一個方法,利用智慧型手機巧妙暗訪。
不少智慧型手機的耳機音量調節線可以充當快門,暗訪時可以實現絕佳操控。
1、智慧型手機耳機線上的音量調節按鈕有一個功能,當相機處於攝影模式時,可以充當快門線使用。
2、智慧型手機攝影攝像模式時,將耳機線插入手機聽孔,手機就變成一個線控偷拍機了。
3、暗訪記者可以偽裝戴著耳機聽音樂,將手機攝像鏡頭對準拍攝目標,輕輕按一下耳機線上的音量調整鈕,就能拍攝或錄下想要的內容。
4、 為了拍攝的角度精準,平時可以多多練習,提高攝錄精度和質量。
5、 暗訪錄製過程中,要掌握好錄音的時間。
6、錄製工具的電池工作時間是一定的,錄製過程中不能一味地開機。
7、 有許多記者在錄製過程中怕來來回回開機麻煩,就把錄製工具一直保持在開機狀態,這種做法一般不提倡。
全程錄製就造成了後續的工作困難,後期編輯時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剪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由於電池工作時間有限,開機時間過長會導致電池沒電而錯過重要環節。
《喜劇之王》中,尹天仇有一本床頭書,名叫《演員的自我修養》,是俄國著名的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司機)表演體系的精華。
作為暗訪記者,陳老師要教你—學習下周星星喜劇之王中尹天仇一樣勤奮!
滾去讀書,是的,那本《論一個演員的修養》
好的暗訪記者、或者說臥底記者還必須具備一定演員的特質,要有一定演技。
陳老師行走江湖多年,看到不少演技一流的好記者,比如有記者假扮礦難中死者家屬與官方周旋談判,扮演起死者家屬,有記者說哭能就能哭!
而且哭得地動山搖,陳老師在一旁不得不暗暗豎大拇指!這小子真行!真會演,奧斯卡金像獎啊!
周星星的喜劇之王沒白看啊!佩服!
暗訪記者有時候是需要演技的。
但是記者所扮演的角色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也不能違背道德準則,不是什麼角色都可以扮演的。
記者在取證黑作坊時可以扮演前來談生意的經理,也可以扮演成前來買東西的普通客戶,在調查黑出租時可以扮演成乘車的顧客等。
但是一些擁有法律授權或擁有某種特殊權利的公職人員,則不能扮演,否則就是作死!
在這裡陳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些暗訪記者需要掌握的演員技巧,平時需要勤奮練習!
1、說話
首先音量要夠大,很多角色扮演需要氣場!有氣場才能震住人!如果暗訪中要扮演老闆,你講話要語音清晰、洪亮、有穿透力,才能讓旁人聽得明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不要演過了,不能弄得很浮誇!表現應當自然、優美、得體。符合人物性格。很多採訪中會有很多無用的動作,不符合人物的情緒。還會顯得手足無措,這樣會影響到角色人物的形象,要儘量避免。
2、表情
暗訪採訪中,暗訪記者的表情的變化時按照劇情需要而做出來。不同的劇情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表情,悲與喜、驚與喜、怒與喜之間的突然轉變,表情要轉變得快,有意識地去控制,才能讓旁邊的人跟隨你的演技的情緒變化融入。
3、膽量
怯場和緊張是每個暗訪記者,特別新手必然產生的一種自然心理現象,也是成為一名暗訪高手,成長過程的不可避免的心理現象。克服膽怯和緊張情緒,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排除私心雜念,不要老想著自己的扮相是不是好看,自己的說話語音是不是好聽,自己的動作是不是很美,旁人議論自己什麼,注意力一定要集中,把自己的心放到刻畫人物形象中去,才能自然地去表演。
4、想像
想像力也是要練的,通過訓練可以使我們的想像力更加豐富。豐富多彩的想像力,是來自日常對生活細節的細心觀察。有想像力才能把角色刻畫好!其實暗訪記者是一個好演員!
5、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也稱為態勢、身姿語、體語,是通過目光、表情、手勢、姿勢、服飾等,把優美的肢體動作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獲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無聲中表達極為豐富的、微妙的感情世界,肢體語言的表現應當簡練鮮明、自然適度。
面部表情是肢體語言表現的核心,是心靈的屏幕,好的暗訪記者要通過富於變化的眼神目光、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協調統一,加之精彩的口語表達,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渠道留給別人深刻的印象。
暗訪、臥底記者必須具備演員般的演技。化裝成聾子的人,若是會被突然發出的聲音所驚嚇到,或是化裝成流浪漢的人,坐在骯髒的地面時,所表現的奇異態度,都是會令人起疑的。
平常就必須多研究各種職業的習性、知識,或是暗號、隱語等。
暗訪題材特殊,實地採訪要比普通採訪艱難得多,記者既要掌握核心證據,又不能洩露記者身份。
喬裝打扮,深入實地潛伏,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暗訪喬裝角色時,衣著或行李要符合喬裝者的身份,為了取信於被採訪對象,可以「扮豬吃老虎」。
陳老師介紹一些有效的易容術:
外在改裝
1.假髮
各種顏色的頭髮可供化裝之用。女人們在化裝時所戴的假髮,也是道具之一。
2.畫眉毛和裝假睫毛
單眼皮的女性,一旦裝上了假睫毛,就會變得很漂亮。而且形狀的不同,就可藉此而化裝成各種性格的面貌。
3.黑痣
臉上的黑痣,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徵。有沒有這個黑痣,給人的感覺也將有很大的差別,而且裝的位置不同,臉部的感覺也會跟著改變。
4.隱形眼鏡
平常一直戴著眼鏡的人,若是拿掉眼鏡改戴隱形眼鏡,外表看起來也會有所改變。
5.假鬍子
在易容為老人、算命的、藝術家時,就常常用到這個小道具。
6.正反兩面都可以穿的衣服
在被人跟蹤時,若是逃進了一條小巷裡,只要很快地將衣服倒過來穿。再戴上一副太陽眼鏡,再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就很容易騙過跟蹤者。
尤其是外套和雨衣,若有這種裝備的話,一旦派上用場,就非常方便了。
除了以上這些道具之外,暗訪記者的道具還有眼鏡、拐杖、假手、假足、高跟鞋、帽子等,都是易容成各種不同的任務時所需要的小道具。
由於每個行業的人,日常的裝扮都各有不同。因此,在喬裝改扮時,也要注意到這些細微的地方。
陳老師在這裡提醒的是——記者在喬裝角色時,不要喬裝執法人員。因為無論記者是何目的,冒充執法人員都是違法的。
陳老師在這裡教大家一些臥底、暗訪記者的常用跟蹤術!
1. 即使是在人多的地方,都不能將人看丟。所以必須熟記對方的一切特徵。
2. 不可因怕發現,而有所膽怯。行動應該要細心大膽。
3. 突然地被對方看到或被他問話,也不可以有慌張的表情流露出來。
4.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走在對方前面時,可以用小型的鏡子監視對方。若有照後鏡式的眼鏡,則更加方便。
5. 在口袋中最好準備有可以隨身記錄用的紙和筆。
6 商店的櫥窗可以當作巨大的鏡子,來反射觀察,以了解自己是否被人盯梢。你只需很隨意地站在櫥窗前,裝出似乎對櫥窗內陳列的商品感興趣的樣子,而事實上你只是在注意你身後的動靜。
暗訪記者因為揭露了一些黑幕,砸掉了一些人的飯碗,因此成為危險職業。
如何在暗訪中及暗訪後保護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暗訪前,記者要慎重選擇暗訪對象,政府機關、腐敗分子、不法商販等對象的危險係數相對小一些。
黑社會、暴徒等亡命徒的危險性很大,記者不要單獨暗訪,如果非暗訪不可,也應該與公安機關等部門聯動,以防止暗訪記者被傷害。
在暗訪中,要注意保密,不要透露暗訪記者的身份。
遇到危險時要緊急撤退,或者與對方巧妙周旋,保護好自己。
即使被對方知曉了身份,暗訪記者也不要害怕,要和對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讓被暗訪對象明白「記者所作所為是職務行為」。
暗訪記者要儘量緩解敵對情緒、化敵為友,但也要警惕落入對方設計的暗算圈套。
如果對方胡攪蠻纏也不要畏懼,要巧妙地拿出殺手鐧,讓對方心生畏懼。
能保護暗訪記者的真正殺手鐧,還是記者公平公正地客觀報導和國家法律法規。
只要記者的稿件客觀真實不失實,就是一把最好的殺手鐧,就不要懼怕被暗訪對象「秋後算帳」。
中國的問題實在太複雜。與刑事偵查、考古研究一樣,大家都有一種逼近真相的技術。刑事偵查的結果,要過法庭抗辯這一關;考古結論要經過學術辯論的考驗。新聞調查的結果也一樣,要經過證實或證偽。
坦率地說,現在我們的新聞調查還缺少一種嚴格的技術規範,輿論權也沒有健全的司法保障,而這是技術規範形成的一個前提。如果存在技術規範的話,也不統一。
即便如此,面臨訴訟、司法制度局限或缺陷時,即便按最苛刻的標準通過的嚴謹報導,都很有可能敗訴。
尤其在你傷及實力人物或相關利益方的時候,敗訴機率非常高。對新聞記者而言,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掘進的安全保障,濫採濫伐很危險。我想新聞記者可能也只是一個狙擊手,考慮更多的是確定目標,防止誤傷,精確打擊,安全撤退。
在我們的行當,僅僅有說出事實的能力遠遠不夠,你還要防備「後遺症」,比如對方的糾纏。你必須在調查過程中準備這個後手,否則,被糾纏個一年半載,你就無法進行正常工作。
註:本文系南方傳媒書院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新聞黃埔,記者搖籃——南方傳媒書院。陟此峰顛,看湖浪湘波,總是源頭活水。拜茲堂上,仰賢關聖域,無非心地嚴師。
(作者為國內資深媒體人——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院長陳安慶教授、中國第一代調查記者代表性人物)
2017年12月10日 長沙退步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