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擁有一個孩子,你將如何培養他?
這部電影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電影《天才少女》是2017年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講述了兩代人如何在教育矛盾下培養一個天才少女的故事。
不同尋常的Mary
故事開始,美國隊長飾演的舅舅Frank把一臉不情願的小侄女Mary送上了去往學校的校車。回到家後,女鄰居進入家中,希望Frank將孩子找回來,而此時的Frank表示,Mary對他說,即便德國脫歐了,還是會發生世界性的經濟衰退。而他面對侄女的這句話,三個小時都沒能說出話來。
原來,這是個極其聰明的小孩。
聰明到何種地步?
年僅7歲的她已經看完了查爾斯齊默的著作《高等代數的演變》,並且開始研究微積分,舅舅已經無法再教給她新的知識了。
坐在教室裡的Mary坐在一年級的教室裡,面對無聊的規章制度、幼稚的同齡人以及對她而言過於簡單的問題,對學校的厭惡感似乎更深了。
然而舅舅很希望Mary在學校中能交到朋友,因此在與舅舅溝通後,Mary雖然還是有點不情願,但也繼續上學。
隨著故事的展開,Mary逐漸嘗試適應學校生活,把最愛的貓Fred帶去學校;為給同學打抱不平,揍了一個大她四歲的男孩。
這次打抱不平後,校長認為學校無法為Mary提供應有的教育,提議將Mary轉到專門為天才兒童設立的精英學校,但舅舅認為那樣Mary將無法擁有像樣的童年,沒有正常的朋友圈子,拒絕了校長的提議。
學校發生的一切驚動了Mary的外祖母,外祖母意識到Mary具有極強的數學天賦。因此一次外出回家,他們發現Mary的外祖母、Frank的母親等在門外,希望能將Mary帶到自己身邊,將她培養成偉大的數學家。
但是,舅舅堅持把Mary當作普通人培養是有原因的。
外祖母強勢控制下的母親Diana
Mary擁有一個同為天才的母親。她的母親Diana窮極一生都在證明千禧年問題之一——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在生下Mary後不久就自殺身亡。而她的自殺則是她的親生母親、Mary的外祖母Evelynn二十多年來逼迫的結果。
與Mary相同,Diana天賦異稟,因此從小就被母親寄予厚望,繼承著母親的未竟之志,從未擁有過完整的童年。在其他孩子還天真爛漫的年紀,她就已經被迫坐在桌前研究複雜的數學問題,從來沒有看過一場棒球比賽、沒有去過社區遊泳池、沒有參加過女童軍。而Diana如此壓抑個性的痛苦學習過程在Evelynn看來卻是喜歡數學勝過一切,是真正的激情所在。
Diana十七歲那年與鄰居家的孩子互生情愫,一起去了佛蒙特雪山滑雪,本該浪漫的旅行卻被Evelynn再次破壞,還以綁架的罪名指控了Diana喜歡的男孩,並斥令其不再與Diana交往。
這之後,Diana一度精神崩潰,多次想要自殺。而在Evelynn看來,只是
「她對此消沉了一段日子,心不在焉。
自殺行為這些小事,沒什麼要緊的。
她和普通人不一樣,是有著非凡需求的。」
在她懷孕後,母親認為Diana脫離了掌控,斷絕了與Diana的聯繫。而同時,Diana也被男友拋棄,一生都生活在母親冷酷地陰影中的Diana終於決定結束幾十年的痛苦,臨終之時留下遺言,將Mary交給弟弟Frank撫養,希望Mary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兩種對立的教育模式
1
外祖母Evelynn嚴苛的培養模式
因為自身的未竟之志,Evelynn曾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Diane身上,並且為自己控制孩子的行為找了一套完美的藉口。在Evelynn看來,Diane不是普通人,所以她註定要接受不平凡的人生。而讓人類進步的偉大發現都出自這樣的十億分之一的天才,因此對她不止母女之間的責任而已。Evelynn為Diane創造了一個使命,極盡發揮數學天賦,其他所有個人愛好與情感都像幼年時的紅色童車一樣需要被放棄。
而現在,Evelynn可以繼續讓外孫女執著於解開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的使命,就像自己女兒一樣。而背負了如此偉大的使命的天才又怎麼能夠和修船的舅舅住在破爛屋子裡,念著愚蠢的一年級,過著平庸的生活卻自稱快樂呢?任何快樂都應該為科學讓路才對。
為了讓Mary循著一個「天才」的人生軌跡兢兢業業地為數學事業奉獻一生,她想盡一切辦法地想要爭奪Mary的撫養權,甚至為了將Mary爭取到自己這邊,利誘Mary的父親出席法庭,讓Mary直面父親不愛自己和母親的事實。
2
Frank充滿愛的培養模式
面對知悉自己不被父親期待的Mary,Frank是怎麼做的呢?
Frank將Mary帶去醫院,等待在產嬰室亮起,醫生推門而出,告訴等候的家庭,孩子出生了。瞬時歡呼聲響起,整個家族為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Frank告訴Mary:「你出生時就是這樣。」
「這麼高興嗎?」
「是的」
「是誰出來通知大家的?」
「是我」
Mary欣喜,原來自己也是被期待著出生的,再也沒有了離開法庭時的苦悶,前往人群一同為新生兒歡呼。
這不是舅舅第一次展現充滿愛的教育方式了,在過去的一次尷尬中,Frank在氣頭上朝Mary大吼了一句:「難道我就不能有哪怕五分鐘屬於我自己的空間嗎!」Mary委屈跑走,Frank即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Mary道歉。
Mary:「你真的因為我沒有自己的生活嗎?」
「上個月你因為我沒給你買鋼琴說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舅舅,你是那樣想的嗎?我們經常會說言不由衷的話。」
的確,我們都是塵世中人,會在情急之下說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但那並不是我們的本意。Frank只為Mary提供了一個相似的語境,就讓Mary明白了自己的真心。
與Evelynn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同,作為姐姐悲慘人生的見證者,Frank遵從Diane讓Mary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的遺願,他放棄了自己作為大學哲學教師的高薪工作和體面生活,成為一個以修船為生的被烈日曬成小麥色皮膚、落魄邋遢卻又對Mary充滿關懷的「父親」。
3
撫養權的鬥爭體現了培養模式的巨大差異
外祖母Evelynn能給Mary提供最好的外在環境,但卻霸道、冷酷,難進人情;舅舅Frank最能理解Mary,也最能給她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是他在放棄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後買不起Mary想要的電腦和鋼琴,甚至不願意讓她進入高水平的學校學習,使她在一年級的課堂上荒廢天賦。兩種教育模式南轅北轍。
成功與快樂共存
是否這兩種教育模式永遠無法融合?成功是否就意味著放棄快樂?
不是的。計算機之父圖靈,擁有極高的天賦,為人類計算機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面對工作時,總是樂在其中,原因是什麼?因為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強迫並且逼他放棄快樂的途徑。
Mary對數學擁有極大的天賦與熱情,喜歡研究數學問題,也表現出了對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的研究興趣。但與此同時,她也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與情感寄託。她會為了曾經覺得幼稚的同學打抱不平,喜歡和鄰居阿姨貼面熱舞,寵愛一隻名叫Fred的獨眼貓,更喜歡和Frank做皮艇遊玩。將來也可能會與鄰居家的孩子戀愛,擁有自己的人生。她喜歡的精神世界是外祖母無法給予的。
Evelynn說,這個世界需要十億分之一的天才。的確,天才們為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的巨大的貢獻,但這並不表示天才們必須為真理放棄一切,奉獻出自己的全部人生。和著名的火車轉向問題一樣,如果一群人的幸福需要以少部分人的一生作為代價,那麼這註定是整個人類的悲劇。
而當聰明孩子放棄了一切嘗試快樂的機會,不曾擁有生活,便會在枯燥的天賦中體會巨大的空虛,在長期的心理封閉中感受陰霾。日本文學界泰鬥川端康成便是如此,自幼因孤獨和神經質長期心理封閉的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無法面對隨之而來的榮譽和追隨者,最終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哈佛博士詹青雲也曾在成功後感慨:
「我什麼時候覺得遺憾,不是我在面對生活的困難的時候。只是我一天我從超市買了東西提著塑膠袋從波士頓的街上走,看到滿天的落葉飄下來,就那一瞬間我就在想,為什麼,我要在最好的年紀離開你。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到底有哪條路這麼難走,要讓我們把所有的青春和秋天都錯過呢。」
放棄快樂不是成才的必經之路
影片的最後,Frank尊重Mary的選擇,重新拿回了Mary的撫養權,同時也改變了一些固有的偏見。他會讓Mary接受她本應該接受的教育,也會在下課後帶他去普通社區與同齡人交流,享受夏日的陽光和海浪。
他終於認識到,讓Mary接受與之智力相匹配的教育是正確的,教育的目標是幸福,快樂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是教育過程中不能放棄的準則。
小結
魯迅曾經說過,教育是要立人。
家長們在忙著為孩子擇校搶學區房而奔波時,也應該考慮如何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也許大多數的家庭不需要像電影一樣考慮如何進行天才的培養,但培養孩子亦是社會各階層都要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在「成才」的前提下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這部電影應該有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