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要說的是日本電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美女職員被殘忍殺害,從當事人的不同的敘述角度追尋兇手的過程。
故事的開頭就是事故現場通告,一家香皂公司的美女職員三木被人用刀刺死在公園中,並被縱火焚燒。很顯然兇手和被害者有血海深仇。
之後男主赤星現身,他是電視臺的三流合約導演,時刻面臨被飯碗不保的窘境。他喜歡在網上點評餐廳,屬於廣大網友的一分子。
就在這時他在網上看到了這起兇殺案,而且前女友裡沙子同三木是同事關係。他趁著警察還未調查出結果,決定扛起攝像機追蹤事故的真相。
接下來赤星採訪了前女友、女同事、兩位男同事,採訪的一切內容都將矛頭導向了一個人:平日裡安靜本分的姑娘城野美姬。
赤星又接著採訪城野美姬的髮小和父母,他們聽到消息的時候都嚇壞了,回憶講述了她少年發生的事情,加上父母的盲目道歉更是火上澆油。
赤星作為鍵盤俠的一分子,在調查過程中當然忍不住和廣大網友分享評論,順著赤星的爆料,大家一致認為兇手就是城野美姬。在這個關鍵關鍵時刻城野美姬的消失更是讓大家堅信她就是兇手。
故事發展到這裡連我都已經相信兇手就是城野美姬了,因為她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但是仍然有人堅信她是無辜的,她的大學同學甚至寫抗議信到電視臺中。
在警方尚未給出調查結果之前,為什麼人們都已經認定城野是兇手呢?因為這一切都是猜的,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後果。最初始的時候赤星已經接受了前女友的兇手猜測,她認為是城野。
而赤星就帶著這個預設開始調查城野身邊的人,他們個個回憶城野的過去,任何奇怪的舉動都被認為是成為殺人兇手的先兆。
問題是人們的口述記憶是靠譜的兒嗎?答案是否定的,據調查,人們的記憶會被自己有意或者無意的捏造,尤其是與自己扯上關係的時候。簡單說就是只講自己的好,錯都在別人。
接著赤星的電視臺也在假設城野是兇手的基礎上進行錄製節目,搞得神神秘秘,誤導不知情的普通大眾。節目效果是不錯,但職業道德是沒有了。
此時故事已經進行了一大半,城野美姬終於現身了。看到電視和網絡鋪天蓋地的輿論和指責,她決定在自殺前記錄下事情的真相。
於是故事的開始從城野美姬的個人視角講述,前面人們認定她是兇手的證據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她的人生經歷被一點點揭示開來,原來她只是單純純潔的小女孩。
生活在城野身邊的人所說的話被啪啪打臉,尤其是她的同事前男友,渣男代表。
那麼有人被殺,那麼一定有人是兇手。兇手到底是誰呢?她正是前面向電視臺導演赤星爆料的沙裡子。此時故事又再一次轉換敘述角度,沙裡子和死者之間的關係,沙裡子和城野美姬的關係一一浮現出來。
那麼她殺人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呢?她和死者有什麼深仇大恨呢?
其實,電影從一開場就走「歪」了。因為除了觀眾,片中的人們並不關注真兇是誰,真相是什麼。因為在他們心中,心中早已有既定人選。
所以,如果很認真地把這部電影當成懸疑片來看,那就輸了。
這部電影講了很多內容,社交媒體對案件偵破的誤導,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的辦公室政治,校園欺凌,但感觸最深的還是人性的複雜,每個人都有AB面,美麗白雪公主私下毫無內涵惡意滿滿,沉默寡言灰姑娘卻內秀善良,外表老實巴交的人背地是偷竊殺人的變態,宅女的另一面卻是脆弱敏感非常講義氣的存在。
戲劇源於生活,在現實中,人性複雜更勝於此,再不斷努力確不斷被辜負後,是否還能像女主一樣,保持會有好事發生心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或許,我們都是膽小鬼,只敢躲在假名和頭像背後人暢所欲言,最大程度地享受著自己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