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躲進被子裡聽收音機的少女,如今已嫁做人婦;點歌的初中生,長大成了三十歲的父親;有罪犯曾在這裡懺悔;有士兵曾在這裡傾訴,感情、事業、欣喜、痛苦,如今開播25周年的893電臺,容納了整整一代人的故事。
你還喜歡聽電臺嗎?曾經念念不忘的收音機現在躺在了哪個角落裡?
高考了,讓我們為下一代人點一支歌,《明天,你好》。
午夜時分,我揉揉疲倦的眼睛,卻沒有一絲睡意。窗外的綠樹臨風搖曳,像往常一樣擰開收音機,調頻893的樂韻緩緩地飄送而來,我的思緒飛到了從前.
這好像是日記一般的開頭,或許普通,但承載它的信紙業已斑駁,文末的時間備註顯示出它蘊含的時間記憶——1998年。時隔22年,當893電臺主播曉月翻找到曾經厚厚一沓信件時,早已感慨良多。
當年,她和她的同事們20多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恰逢音樂電臺的黃金時代。
那一份關於893電臺的情結,烙印在了這些年輕主播身上,也烙印在了同他們一起沿時間線長大的福州人身上。
當我們戴起耳機,聆聽音樂的時候,是否會想起曾經在固定時刻撥轉收音機探針的欣喜,沙啞的噪聲逐漸變成電臺DJ清晰而富有磁性的聲音,不同時代下相似的情感正在通過電臺蔓延。
△聖廟路老電臺播音間
嘿,這位讀者,讓我們為你點支歌好嗎?希望你聽著歌,看著文章,回到過去。
音樂來了。在我們走向開放的日子裡,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一定是往昔繞不開的符號。80年代,詩歌、音樂,當時的年輕人像是貪婪的海綿,吸收著一切能找到的文化,百花齊放。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有精力和金錢去收羅音樂。隨著90年代人們生活方式日漸變化,收音機逐漸走近千家萬戶,這時,音樂電臺便應運而生了。1995年7月1日,日後被稱為893福州音樂廣播的福州廣播二臺正式啟動,24小時不間斷地為福州市民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和節目。曉月就是其中最早的主播之一,她個子不高,淡淡的福州地區口語,讓她的聲音更顯溫柔。剛進電臺時她還是大學生,這樣的聲音,在《零點列車》和《音樂日記》這些招牌節目裡,陪伴了聽友數個春秋。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欄目名稱,如《曉月時間》和《青橄欖之歌》,也是聽友們難以忘懷的記憶。聽友是電臺主播對收聽者特有的稱呼。《零點列車》在每周六午夜12點開播,直到第二天凌晨6點,或許是人類的情緒大都會在夜晚裡發酵,這檔節目成了電臺裡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傾訴的人,有痴纏在愛情中的男女,有為學業和事業困擾的學生,有奔波在夜間城市寂寞的司機,這些故事,通過主播的傾聽和轉述,傳入午夜裡難眠的耳朵裡,從別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對它們感同身受。△主要由曉月(左)和寒楓(右)搭檔主持的《音樂日記》是很多人記憶的符號。如今仍有人對節目標頭的文字:「我有一種預感,有一個人要來.」念念不忘。聖廟路老電臺房子是磚混結構的,木板鋪成的地面,下面布了線,走上去會嘎吱嘎吱響,恍惚間有共振的感覺。
直播間很小,隔音卻是很規範的雙層隔音門,僅一面玻璃建立起主播和導播的聯繫。出於隔音要求,無法開窗採自然光,直播間是昏暗的,桌前那盞暖黃的小燈,給主持人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使他們得以在那樣的情境中擁有與千千萬萬聽友直面交流的幸福。
一期節目,就有約70個電話接入導播間,再轉接到直播的頻道。深夜節目大都只有主播一個人打理,一面聆聽和引導電話另一頭的人,坦誠地說出自己的心事,一面控制調音臺的音量,一面又要在通話結束後單手切換準備好的下一首歌曲,然後趁著音樂播放的間奏,到導播間裡接通聽友的來電。
聲音搭建起一張大幕,幕前是由聽友想像而成的溫柔的空間,幕後是緊張的不間斷地來回,他們都戲稱做一期節目,就等於做一次800米跑步的鍛鍊。△1995年7月1日,893福州廣播二臺開播時,主持人在聖廟路直播間合影留念。
深夜電臺的主播肖捷,還稱自己後來練就了一個本領——聽來電的前幾句話,就能大體知道這個故事播出的感覺。對於年輕時播音的場景,他仍歷歷在目。最初那個可以稱之為簡陋的房間裡,一個有主持夢想的年輕人,在小小的空間裡拼湊自己的夢想,和聽友一起互相成就,完成一期又一期節目。△舊磁帶,開播前,主播會在架子上像超市採購般選擇節目所需的音樂,然後把磁帶轉到需要插入的時間節點。他的節目《周末激情》,在周末凌晨兩點到四點播出,原本只是一個月的實驗,未曾想它最終陸陸續續做了3年。他仍記得那個早晨,原本4點結束播音的他,因為一個生病聽友的故事而停住了歸程,當天的熱線電話更加火爆,聽友們都想為這位患病的朋友加油打氣,肖捷不願下播,自發和聽友作陪一直到了6點。結束直播後,他走出電臺大門,天色微蒙,口乾舌燥帶著些困意的他被保安叫住。原來,是聽友擔心他過度操勞,特地5點多買好早餐,送到電臺門口囑咐保安,一定要交到肖捷手中。這件樸素的真情流露的事,使他在那一刻受到了非常大的鼓勵,這份溫情生根在了他的主播生涯裡。通訊工具和參與方式,在90年代末20世紀初尚不便捷,用信、用電話、用電臺連接的交流,反倒顯得更加真摯和動人。在曉月主持的節目裡,有位癌症病人講述了他的遭遇,節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聽友到他的病房探望。這份經歷和感動,又變回一封近3000字的回信,一筆一划,送到了曉月的手中。在當時,聽電臺是一件時髦的事,當熟悉的欄目開場白響起,熟悉的曲風熟悉的聲音,又是一次特別的旅程。「大家好,我是高子,高興的高,孩子的子。今晚我是你的DJ,你想聽什麼歌,可以在這裡告訴我,你的心情你的故事,你想聽到的歌曲,你想送出的故事。」這是每周五通宵的點歌節目《星星點燈》的開場白之一,它由893主持人輪播,打進熱線,為一個特定的人或者群體點歌,是當時年輕人裡最有儀式感的事,類似於現在把音樂轉發到朋友圈,但是有無數聽友真誠地聽你分享的故事和送出的歌。高考的時候、分別的時候、難過的時候、開心的時候、戀愛的時候、生日的時候.情緒是共通的,但不同時代裡表達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海闊天空》《青蘋果樂園》《那些花兒》《同桌的你》《夢田》.不同的歌串起時間裡各自的故事。主播高子以及其他主播都收到過這樣的消息——「我是聽你的節目長大的。我在大學時期在宿舍裡最喜歡的就是聽你的節目。」在他們眼中,這種陪伴著一起成長的情感是當時最珍貴的財富。「已經過去20年了,我們的節目還可以在他們的青春歲月當中留下一點點的痕跡,我覺得這是最難得的一個感覺。」△樸樹泛黃的《我去2000年》專輯封面
△林俊傑(右)作為嘉賓參與主播沈堅(左)的直播節目
計程車司機是893電臺最廣的受眾之一,高子仍記得自己下班時,時常會有司機在電臺門口等候,為了送她回家。這件事並不鮮見,連日的奔波裡,電臺主播就成為了他們最熟悉的朋友。深夜裡,他們往返於城市的各個角落,為自己點歌,療愈自己奔波的生活。893電臺有檔欄目叫做di da di司機點歌,曾收到當時805、807夜班車線所有司機的生日名單,在司機生日的時候,就會收到電臺的一首歌作為禮物。這份名單發送時臨近聖誕節,寄信人還點了《祝福》和《等你等到我心痛》兩首歌,作為聖誕節禮物,送給司機,送給電臺的幕後。點歌節目有兩部熱線電話,火爆節目中總是佔線,上一通電話結束的瞬間,搶播的電話立即就跟上了,聽友說:「電話能接通就好像中獎了一樣。」高子想起當時的直播間,電話第一句經常是「啊,是我嗎?我終於打通了啊」,平復幾秒鐘心情後,聽友才把自己整理好了話,說給節目組,說給一起聽節目的人。拆聽友來信,是他們最辛苦也最快樂的工作,電臺一周最多會收到800多封信件,寫在交通銀行福州分行、研究所、文件有限公司、師範大學、福州大學、閩江大學等不同公文稿子和網格紙上。主播們需要讀完每一封信,在最動人的地方畫線標註,最後在節目裡朗讀出來,伴著溫和的嗓音,再搭上適合的歌。如果是點歌信件,可能會將幾封相似祝福的信整合,送其中最特別的一首給那些被贈予的人。他們是收集故事的港口,有一條連線,串聯起聽友、主播和聆聽節目的所有聽眾,無處聲張的故事和心思,都在磁性聲音前敞開。他們彼此想像著另一端的人,正在以什麼樣的心情,說或聽著這段故事。△2004年7月1日,893福州音樂頻道即將搬離聖廟路舊址,關於電臺的故事仍在繼續。
音樂電臺確實存在著時代中的局限性。隨著新千年後網際網路的日益發展,人們收聽音樂的渠道不像過去那般單一,音樂走進千家萬戶,功能化的音樂電臺便逐漸失去過去的影響力。
從前,他們能利用渠道優勢,獲得唱片公司最新的音樂專輯,分享給聽眾。聽眾的流失,讓唱片公司得找到更優質的宣傳口,電臺的廣告營收自然隨之下滑。
但電臺只是一個播放音樂的工具嗎?
*感謝893電臺及曉月、翁猛、蕭陽、沈堅、肖捷、高子、陳風等主持人對本文的支持。
近期回顧
如何評價福州市花的演技?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福州渡口圖鑑:風月送煙雨,水波皆有情
渡口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